蹲点记者跟随箐口村村委会主任张凌的母亲(左二)在猕猴桃树下套种地萝卜。
吴秉泽摄
刘久锋
在乌蒙大山腹地,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俨然是一个大工地:村委会办公楼正在紧张地装修;村民文化广场正在铺地砖、绿地正在铺草皮;远处机器轰鸣,通村的道路正在进行加宽施工;远山上,猕猴桃舒展枝条,村民正小心翼翼地捆绑上架……这是箐口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然而就在几年前,箐口村还是一个省级深度贫困村,喂猪为过年,喂牛为犁田,喂鸡为有盐巴钱。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猫场硫磺厂污染周边水土,箐口还是受害最严重的地方。
是什么原因让箐口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呢?几天的蹲点采访,记者慢慢厘清缘由。
在村委会主任、箐口村第一位大学毕业生张凌看来,箐口村的“变”是“干”出来的。“要摆脱贫困,调整产业结构是唯一的出路。”在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张凌说。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箐口村“两委”探索出“酿蜜模式”,由村级党组织按照“党支部管公司、公司管合作社、合作社管群众”的三级管理模式,将农户确权出来的资产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实施、统一销售、共同分红。“村‘两委’班子的头上,个个有分工、人人有责任,大家干得好与坏,年底拿‘干货’来说话。”张凌说。
2016年以来,箐口已带动215户农户种植李子、猕猴桃等经果林4600余亩,初产期可实现总收入300.5万元,户均增收5800元。如今,村里又种上了1000多亩的茶叶,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
“不怕致贫因素多,勤干就能把贫脱。抱团发展同创业,穷村变成金银窝。”蹲点采访结束后,记者脑海里回响起在箐口走访时听见的歌曲,置身歌词意境,今天的箐口虽然还没有达到小康的目标,但民心凝聚了、资源整合了、产业调整了,全村上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相信箐口的明天会更好。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5-16/101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