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朝民缪翼
“今年过年回老家,你有没有发现村容村貌大变样,乡亲们用上了一踩就能冲水的厕所。”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头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光是今年两会会场里的热点话题,茶余饭后也被代表委员们津津乐道。
如何打好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建设美丽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路径清晰,责任重大。代表委员们建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因地制宜在政策制定上下功夫,要加快构建管根本、管长远的制度体系,要引导多方投入齐发力,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标准制定因地制宜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承载着无限乡愁的农村逐渐变得更美更宜居。“但也要看到,农村环境千差万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该从实际出发,还要同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针对不同县市区、不同村庄提出不同的整治任务和整治标准,防止做表面文章。”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定远县吴圩镇西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萌萌说。
“不能超水平、不能静态搞。”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认为,首先,要在结合整治标准的同时梳理农民的有效需求,外来客体主观判断不能代替主体的自然选择。这就是我们说的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其次,各地的规划实施要与村庄发展演变趋势保持动态平衡,注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梯次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这就是我们说的分类指导、循序渐进。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认为,人居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抓住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着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整治方案,以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少投入、多产出、少排废、多利用”。
孙开林说,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保障村民饮水安全;加大“三边三场三房”(河边路边屋边、山场广场道场、客房厨房茅房)整治力度,加快垃圾处理能力,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村庄绿化和道路硬化,降低扬尘污染;推动清洁能源在农村地区的使用率,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和使用方式,让农作物废弃物实现综合科学利用。
环境整治久久为功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它是贯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的长期任务。”为此,许多代表委员把重点放在抓源治本上,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长效化、常态化、精细化发展。
环境美起来,还要美得持久。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泗县泗城镇花园井社区党总支书记岳喜环建议,充分运用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理念,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把党的领导深入到自然村,把政府服务落实到基层,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乡贤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
“政府一头热,村民冷眼看。”是此前很多地方改善人居环境时遭遇的尴尬,李成贵提醒说,要尊重村民意愿,根据村民需求合理确定整治优先顺序和标准。建立完善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评机制,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保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强化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事实上,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已经在整体上改善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连带改善了农村居民自家的居住环境。但在许多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人居环境“脏乱差”的落后农村地区,一些贫困农民家庭的室内环境仍然很差。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3-07/89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