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华北主产区倒春寒与收获季节阴雨天气等不利条件,今年夏收小麦小幅减产,质量也有所下降。结合各方面情况分析,尽管因气候因素导致今年小麦产量小幅下滑,但总体上看我国小麦仍是丰产,产需保持基本平衡,而且由于多年连续增产积累了充裕的库存,小麦市场仍呈供大于需的格局,口粮供给安全是有保障的。从收购情况看,今年市场化特征明显,小麦优质优价、低质低价,市场机制导向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助于缓解库存压力、优化生产结构。
小麦产需基本平衡,市场供给较为充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受各地调整农业结构及气候条件整体较差和灾情同比偏重等不利因素影响,2018年我国夏收小麦面积、单产有所下降,总产量12835万吨(2567亿斤),比上年减少310万吨(62亿斤),下降2.4%。另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受人口增长导致面粉刚性需求增加,2018年国内小麦总需求预计达到12820万吨,同比增加4.9%。尽管产量下降、消费量上升,但今年小麦仍算好收成,产需基本平衡,并没有出现明显缺口。而且近年来我国小麦连续丰产积累了充足的储备,小麦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是调节余缺、保证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仅2015~2017年国内小麦产需累计结余6078万吨,年均结余2026万吨。因此,“产量+库存”形成的年度供给总量完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小麦小幅减产并未对市场运行格局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口粮绝对安全是有保障的。
小麦购销以市场化为主导,优质优价特征明显
从今年小麦购销情况看,尽管收购进度与前些年相比偏慢,但市场化收购占据主导地位,“优质优价、低质低价”特征突出。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截至9月30日,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5015万吨,同比减少2191万吨。造成今年小麦收购量同比明显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农民售粮更趋均衡、销售周期拉长、销售进度趋缓,托市收购量减少,以及部分质量较差小麦的销售未纳入统计等因素。从收购渠道看,最低收购价收购量大幅降低,市场化收购量没有减少。今年安徽、江苏和河南三省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其中仅有江苏、安徽有少量收购。
今年,新麦市场运行平稳,价格也没有因为最低收购价的下调(由去年的每斤1.18元下调到今年的1.15元)出现低迷行情,而是保持稳中有升态势,表明市场各方的预期是稳定的,购销行为也是较为理性的。据监测,从6月夏粮收购开始到9月底夏收结束,国有粮企小麦平均收购价格从每斤1.14元上涨到1.19元,多数地区都保持在最低收购价之上,涨幅为4.5%。今年小麦购销市场值得注意的一个积极变化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优质优价”现象明显,市场机制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调研中了解到,今年各主产省优质小麦很受面粉加工企业欢迎,销路一直很好,价格保持在较高水平,比普通小麦高出10%以上,有的品种价格甚至超过每斤1.35元;而受灾地区质量超标小麦,只能用作饲料或工业消费,价格在每斤0.5~1元,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销售不畅。为此,安徽、湖北、河南等省出台方案、安排资金,引导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质量较差小麦的销售难题。
优质专用是我国小麦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小麦生产在满足量的需求的同时,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优质专用小麦供给不足,每年都需要通过适度进口来弥补。在市场需求拉动和政策引导下,近年来全国优质专用小麦发展迅速,尤其是在最低收购价水平稳中略降的情况下,小麦种植更加需要从市场要销路、向质量要效益。据行业估计,目前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约占小麦总面积的10%左右。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随着种植收益的稳定提高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优质小麦实现优质优价的前提在于能够满足下游加工环节的要求,即品种好(同一品种无掺混)、品质好(种植品质接近)、成规模。随着土地流转加快、适度规模经营户占比提高,以及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在我国将具有更好的推广基础。在市场机制和政府之手的共同作用下,预计未来小麦生产将呈现小农户以生产普通麦为主、规模户以生产专用小麦为主的格局,口粮安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将得到有效保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8-11-28/26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