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淳县淳溪镇驼头村村民李和春,初小文化,在本村永联圩内从事水产养殖多年,河蟹养殖面积70亩。今年年初南京市高淳县遭受百年难遇的大雪,加上初春时长时间的低温,对水产生产影响很大,但李和春围绕河蟹养殖水体环境调控做文章,精心管理,2008年他的成蟹养殖仍获得亩产成蟹41公斤,平均规格190克/只,亩均毛利2550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河蟹养殖生产过程中,河蟹的生存、成长受水质环境因子的影响颇大,所谓“养蟹即是养水”,可见水质管理在河蟹养殖中的重要性。虽然河蟹养殖池本身有自净能力,可将有机物分解后作河蟹成长的营养源,但是当过量的有机物投入而超出其自净能力时,必然引起水质与底质的变化,进而影响河蟹的生存与生长。为更好地改善河蟹养殖水体环境,李和春主要采取了如下一些技术措施;
一、清淤消毒
养殖池有机物和腐殖质淤泥往往是水质恶化并诱发病害发生的根源。在11—12月份存塘水产品卖出后,及时清理环沟和塘埂,清除池底过多淤泥,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进行消毒、曝晒、彻底杀灭各种病原体。春节前将池中板田翻耕一遍,施入发酵猪粪进行肥田,这样有利于减轻自身污染,改善水质和底质条件,预防河蟹病害的发生。
二、移栽水草
实践证明水草的作用很大,首先它本身就是优质的河蟹饵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能促进底栖生物的繁殖,对蟹的脱壳隐藏有较大作用。其次能遮阴降温,有草的池塘和无草池塘其水温在夏季高温季节可差5℃以上,水草还能有效的吸收水体的氨氮,防止水质过肥。另外还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增加透明度。水草主要有轮时黑藻、苦草和伊乐藻,成蟹养殖过程应使水草在池中多品种共存、分布合理,占池塘面积的70%左右。
三、及时追肥
蟹塘内的水草、螺蛳及浮游生物的培养需要大量养料,要根据塘内水色及时追肥。春季以有机肥、尿素和生物肥料为主。高温季节,以复合肥和生物肥料为主。整个养殖过程始终保持水质肥嫩活爽,水体有充足的溶氧。
四、移植螺蛳
在冬春季节,清塘以后每亩投放400公斤左右鲜活螺蛳,分三批投放为宜。活螺蛳既能松动底层泥土,使底泥的无机盐加快释放到水中,又能清除池中残饵等有机废物,其次螺肉含有丰富的钙磷,能促进河蟹的生长和脱壳。
五、勤换水
广大养殖户都明白“春浅夏满,秋勤冬深”的道理,平时很注意水的深浅。在养殖过程中,保持定期注水,造成微流水来养殖河蟹,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加水应选择在凌晨或上午进行,不宜在傍晚加水。遇连阴天、蟹吃食异常、高温天气等情况增大换水量,使水质、水温、溶氧都能保持在较好的水平,有利于河蟹的吃食和对饲料的利用。
六、使用微生物制剂
进入6月以后是微生物制剂在蟹池中广泛应用阶段,也是微生物制剂应用效果较好的时期,可定期对蟹池应用,一般7—10天左右应用一次。应用的原理是利用生物制剂中异氧有益细菌进入养殖水体后,发挥其氧化、氨化、硝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固氨等作用,把河蟹的排泄物、残存饲料、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迅速分解成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磷酸盐等,提供营养,促进水草的生长,同时自身迅速繁殖成为优势菌种,从而抵制病原菌的生长,既调节水质保持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可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在养殖后期,特别是高温季节,养蟹塘中的有机物非氧化分解沉积在底部,容易形成一片黑色底泥区域,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使水质恶化。改善的方法有定期泼洒石灰和使用底质改良剂。施用石灰可以提高PH,使水呈弱碱性,并能促进底泥中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于水中;使用底质改良剂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制作的可提高转化效率的催化剂,投入到泥水界面层,从而起到改善底质、水质的目的。
李和春的成蟹养殖中能取得很好的效益,主要得益于他平时非常注意池塘水色的变化,然后根据水质情况,及时地通过施肥、栽草、放螺、调换新水、泼洒微生物制剂等措施,始终保持池中良好的水质,给螃蟹生长营造了理想的生态环境,这是他养殖多年来一直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