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水产养殖之池塘养殖设施及装备改造研究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3-08  互联网

 池塘养殖既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传统方式,也是当前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在我国水产养殖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全国内陆池塘和海水池塘产量分别占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产量的68%和10%。我国池塘养殖的设施化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研究,取得过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养殖设施设备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大地提升了我国池塘养殖,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的技术水平,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水产养殖大国的基础。

  一、池塘养殖生产设施现状

  我国的池塘设施养殖的发展始于1970年代,开挖池塘是设施化的第一步。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水体缺氧成了池塘养鱼高产的拦路虎。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的组织攻关下,池塘养殖的机械化装备,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研制出的叶轮式增氧机,在广东和浙江等地万亩以上的高产试验点,实现亩产超过千斤。197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全国推广,并研制出水力挖塘机,解决了池塘大规模开挖的问题,使得池塘养殖产量大大提高,实现了水产养殖产量历史性突破。直至今日,叶轮增氧机依然成为池塘养殖控制养殖环境必不可少的设备。1980年代中后期,由于颗粒饲料机、膨化饲料机的研发成功,颗粒饲料在养殖中得到普遍使用,为池塘养殖生产又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发展。1990年代,投饲机的研制成功和推广应用,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饲料的利用效率。由此形成的我国池塘设施养殖方式已经被养殖户普遍接收,成为我国养殖生产的主要方式,为水产养殖业的稳定高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池塘设施养殖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池塘养殖作为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属于开放式、粗放型的生产系统,其设施化和机械化程度低、技术含量少、装备水平差。池塘养殖设施以“进水渠+养殖池塘+排水沟”模式为代表,成矩形,依地形而建,纳水养殖,用完后排入自然水域。池塘水深一般1.5-2.0米,面积5-15亩,大者几十至上百亩。主要配套设备为增氧机、水泵、投饲机等。淡水池塘以养殖鱼类为主,海水池塘以虾类为主。南方高位池海水养殖池塘及部分北方地区淡水养殖池塘,为防渗漏,整池铺设地膜。池塘养殖设施系统构造简易,造价低,应用普遍。受地域气候条件的影响,对养殖品种的选择有局限性,南方地区小型池有用塑料大棚提高冬季水温。养殖生态环境主要依赖自然水质以及池塘在光-藻-氧作用下的自净能力,增氧机是人工补氧、改善水质、并向高密度养殖对象供氧的唯一装置,投放生物制剂也是常用的手段,但系统水质调控能力较弱。由于环境水域水质恶化,无优质水源保障,加上养殖生产盲目追求产量,导致养殖水质恶化,病害频发,主要依靠药物防治病害。养殖过程产生的以氨氮、COD为主的污染物质,以及以氮、磷为主的富营养物质,或随排放水流入自然环境,或形成淤泥沉积一次性清出,养殖排放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总体上讲,池塘设施养殖还处于低级水平,养殖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度相当大,生产过程的人为控制度较小,机械化程度不高。

[1] [2] [3] [4] 下一页



http://farm.00-net.com/yz/sc/yu/9/2010-03-08/153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