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老水产”细数黄甘鱼珍闻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9-10  互联网



  黄唇鱼,闽粤人称金钱鮸,温州人称黄甘。以前温州沿海各地常有捕捞,被视为上等的补品。上个世纪90年代,苍南舥艚镇渔民捕到一条黄甘鱼就卖出了10多万元的天价。近十年来,温州已罕见黄甘鱼的踪迹。两年前,苍南县几名渔民在南麂东拖网作业时,在水深40米处捕到一条长1.7米,重50多公斤的大鱼。最初被误认为黄甘鱼,令老渔民们心里乐开了花。后经专家鉴定:该大鱼为褐毛鱼尝, 俗称“莽撞”。 老渔民失落的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对黄甘鱼的怀念。

  “黄甘”贵如金,编“戏”成教材

  黄甘,是温州人的俗称,其学名叫黄唇鱼,闽人称金钱鮸,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系近海暖温性稀有底层鱼类,年过花甲的捕捞工程师老梅说,黄唇鱼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崇武及广东的南海等海区。以前温州沿海各地也常有捕捞,被视为上等的补品。

  解放前平阳、苍南等地渔村若捕到黄甘鱼,举村敲锣打鼓,鸣鞭炮进行庆贺众人分食,尤其是鱼胶,往往被看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特别是对痨病(肺结核)与孕妇产后血崩等有“药到病除”之功效。还可以风干后珍藏起来,备以急用。

  解放前,浙南某渔村曾有一渔妇产后出血不止,正逢小叔出海喜获一条小黄甘,此时村里渔霸的儿子也正患痨病,他仗势抢去黄甘胶,结果其儿子吃后病愈,而渔家母子因缺医少药而撒手人寰。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展阶级教育中,有人就将这个故事编成戏,戏名就叫“一条黄甘胶”,四处演出,成了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教材。

  洞头人献宝,毛主席“退礼”

  黄甘鱼胶药用价值到底如何,医药古籍未见详细记载。据民间验方云:具滋补肝肾功能,赛高丽参,止血甚佳,据营养学测定分析:黄甘鱼胶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主要成分:每500克含有蛋白质442克,脂肪1克,钙250毫克,铁13毫克,中医学认为“有扶正固本、大补真元,强身健体之药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可用于治疗结核、风湿性心脏病、肾亏腰痛,对食癌道等顽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黄甘胶(鱼鳔)其形状特殊,呈圆筒型,前端宽平,由两侧各伸出一根细长,约与鳔等长的侧管(俗称胡须),向后深入体壁肌肉层内,鳔侧无侧肢,鱼鳔上粘有肥厚的胶原蛋白,尤以金黄色、鲜艳有光泽和鼓状纹为上品。一些老渔民还说,取黄甘鱼鳔还十分讲究技巧,要慢慢地剥离,千万不能把鱼鳔两侧面两根“胡须”弄断,否则卖不到好价钱。至于黄甘胶到底值多少钱,瑞安市从事水产行业的老王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药铺也有收购黄甘胶,大约是每500克96~100元,与当时一两黄金等价,年收购量约2.5公斤,有中药铺作为滋补品(属中药材)外调出售。

  黄甘胶被温州人视为高级礼品是不争的事实。1957年春,洞头县北沙渔民捕到一条重65公斤的黄甘鱼,渔民将鳔取出,风干后仍有1000克左右,作为最珍贵的礼物寄住北京,献给伟大领袖毛泽东。而中央办公厅收到此物后,又将其完璧归赵,并写信致谢。

  食用黄甘肝 蜕皮成花脸

  黄甘鱼是大补品,民间流传“吃头头肥,吃肚肚大,吃尾脚粗”。一般人难以品尝黄甘鱼美味,平阳县原水产局老局长叶德喜却有一段吃黄甘鱼肝的历险。

  1963年,叶德喜时任平阳舥艚公社(现苍南舥艚镇)党委书记,下属七姓底生产大队捕获一条黄甘鱼,重50多公斤。奇怪的是渔民把鱼肝丢弃不要。老叶认为既然黄甘鱼这样名贵,其鳔(黄甘胶)又是众所周知的名贵药材,特级补品,这鱼肝不能白白浪费掉。于是将其拣回来,煮熟后分两餐吃下去,觉得味道还不错。结果头两天只是腹泻,到了第三天,脸上开始蜕皮,随后越来越多,比被烈日晒脱皮更严重,连眼睑和两耳内侧的皮都脱落,变成了大花脸。半个月后才换了一脸新皮。事后,叶德喜请教老中医得知,鱼肝有毒,腹泻已是轻度中毒,食大补之品,应少量多餐、控制剂量。

  叶老说,他从渔区公社党委书记到平阳县水产局局长,与渔民打了40来年交道,亲眼所见或经手的有8条黄甘,从未曾尝到黄甘肉的滋味。不过,黄甘的营养价值高,效疗的确甚佳,同单位有位老病号患肺结核,吐血不止,肺部有空洞,吃了各种药均未见效,后来吃了一条黄甘胶的1/6(约100克),肺部空洞钙化,恢复健康,现退休多年,身体健壮,仍被有关单位聘用,发挥余热。老叶只吃了黄甘肝,如今虽是古稀老人,但仍十分健康,现担任平阳渔民协会会长之职,整天东奔西跑。

  不易辨别 捕捞者不识货

  说起来,温州沿海也是黄甘鱼的故乡,以往温州洞头、南北麂时有捕获。据统计,1965年至1980年仅南麂渔场就捕获20余条。

  更有趣的,地处瓯江口的灵昆岛海域曾一度旺发,灵昆镇科技干部陈巧义回忆,1975年3月,北段村渔民在瓯江北道捕获30多公斤的黄甘却不知是什么鱼,被一个上岛收鱼货的平阳人看到,就以高于大黄鱼2~3倍的价格收购。不久又有人捕到黄甘,也被这个平阳鱼贩以大黄鱼的价格收购。接着这平阳人背了半麻袋的钞票,在灵昆岛住了好些日子,一连收购了七八条黄甘鱼,小的十几公斤,大的五十多公斤。当地人都认为这平阳人有钱又出手大方,也很乐意与他打交道,却不知这位聪明的平阳鱼贩子,从灵昆岛渔民身上发了大财,盖起了三间楼房。

  后来,大家才打听到,原来平阳人懂得黄甘的真正价值,仅以高于黄鱼2~3倍的价格买走灵昆岛的黄甘,转手又以高于原价10余倍卖出。这一转手,便成了“万元户”。

  当秘密被揭穿,灵昆人大呼上当,而这个平阳鱼贩也不敢再踏上灵昆岛半步,生怕人家找他算账。不过黄甘鱼与大黄鱼确为同宗共族弟兄,两者外表相似,生活习性也差不多,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米海区,幼鱼常游弋于河口及其附近沿海。一般体长1~1.5米,大的可达50公斤以上,与大黄鱼一样喜食虾蟹等甲壳类及小杂鱼,喜逆流深水,厌强光。3~6月往沿岸洄游,产卵繁殖。在此期间,由于其鳔内空气振动在水下传出娓娓动听的“咕咕咕”声,时强时弱,与大黄鱼一样是水族世界的“歌唱家”,有着音乐的旋律与节奏感,100米周围海区可闻其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瓯江口七都岛附近捕获一条70余公斤的黄甘鱼,当时,一位有20年工作经历的水产干部将它误作大黄鱼予以报道,见报后贻笑大方。

  踪迹难觅 鱼鳔引来杀身祸

  随着科技发展,捕捞工具越来越先进,捕捞强度也越来越大,加上生态环境的破坏,黄甘鱼数量越来越少,濒临灭绝的地步。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全国黄甘鱼年产量仍有10~20吨左右。笔者在渔区工作30年,也算得上是一位“老水产”了,先后也识别过10来条黄甘。记得1996年5月26日,苍南舟巴艚镇一渔轮捕到体重46.5公斤的黄甘鱼,以1.1万元卖给一鱼贩,后被一位识货人以5.9万元买去,渔民得知此鱼卖上高价反悔要求赎回,后鱼贩追加9000元,凑足2万元才平息。消息传开后,有6位大款以12万元价格买去。其间,灵溪等地又有人出价14万、16万想购此鱼,可是金乡的“老板”们食鱼心切,即于5月27日将鱼平分6份以饱口福。是年10月,洞头县鹿西岛一渔轮在大陈东捕捞一条20公斤的黄甘鱼,在温州与鱼贩以7万元成交。1997年5~6月,温州市区又爆出新闻:先后有两条逾50公斤的大黄甘鱼分别以19万与23万天价被市区一酒楼收购。

  一条黄甘鱼到底值不值几十万元?有关专家认为:若冷静地分析,其中难免有哄抬成分,毕竟黄甘鱼并非包治百病的稀世珍宝或灵丹妙药,充其量为珍稀的海产品,是人们消费的食物而已,不排除一些酒店借此作广告宣传和噱头的可能。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未见有捕捞黄甘的报道,说明黄甘鱼正濒临灭绝。如今,黄甘鱼已被列入国家二级野生水生动物,如果发现黄甘鱼误入渔网,应采取保护措施,予以救护放归;若已死亡,也应交渔业主管部门处理,不能擅自上市销售,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保护海洋生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救救珍稀的黄甘鱼吧



http://farm.00-net.com/yz/sc/yu/9/2009-09-10/153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