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赤眼鳟池塘无公害养成技术

零零社区网友  2007-02-01  互联网

赤眼鳟隶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俗称“红眼”。它是长江名贵的野生经济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一、生物学特性
  1.外形特征:赤眼鳟鱼体呈纺锤型,外形似草鱼,后部较扁,头锥形。体色银白,背部略呈深灰色。吻端有两对小须。体侧鳞片基部有一黑斑,形成纵列条纹,侧线鳞明显,鳞片较大,侧线平直,后延至尾柄中央。尾鳍深叉形,眼缘上方有一明显的红斑,俗称“红眼”。
  2.生活习性:赤眼鳟反应灵敏,善于跳跃,在拉网、运输操作受到惊吓时极易跳跃冲撞导致鳞片脱落。自然分布于江河、湖泊与河沟的缓流水域,为中层鱼类。其适温范围广,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可自然越冬。经人工驯化后,适合在池塘、河沟、湖泊、水库等水体养殖。
  3.食性:赤眼鳟属杂食性鱼类,在自然环境下,摄食小型水生植物、藻类、有机碎屑、水草和底栖动物等,经驯化后也喜食配合饲料。
  4.生长:在自然环境下生长较慢。但经人工驯养摄取配合饲料后,生长速度加快。当年鱼种规格可达20~35g/尾,养成商品鱼规格在400~500g/尾,大的可达750g/尾。
  二、成鱼养殖
  1.产地环境和鱼池条件 无公害赤眼鳟生产基地应建在无工业“三废”,无农业、医疗废弃物,无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的地区,要求环境安静,交通方便,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1996标准》。要求水源充足、新鲜、溶氧丰富,pH7~8.5,水质符合《GB 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要求。池塘以东西向的长方形为好,单池面积以0.2~0.6平方公顷为宜,水深2m左右,土壤质量符合《GB 15618-1995标准》,底质以粘土为好,壤土次之,池底淤泥厚10cm左右,每667平方米水面配备0.3~0.5kW的增氧机,鱼池设有进排水系统,并配备好水泵等注换水设备。
  2.池塘消毒 放养鱼种前10d左右,每667平方米水面用75~100kg生石灰干塘消毒,以杀灭野杂鱼和病原体,改良底质和水质。
  3.培养水质 鱼种放养前5d,每667平方米水面施入经发酵的有机肥200kg左右,使水色呈黄绿色,透明度保持在30~35cm。
  4.鱼种放养 选择在冬、春季节放养,水温以5~10℃为宜,此时鱼种的活动力较弱,鳞片紧贴鱼体,不易脱落受伤。放养前将鱼种用3%~5%的食盐水浸浴消毒5~10min。池塘主养,每667平方米水面放养赤眼鳟鱼种700~900尾,再搭配100~150尾的花白鲢鱼种。池塘套养,每667平方米水面可套放赤眼鳟鱼种100~200尾。要求鱼种体质强壮、无病无伤、大小均匀、规格较大。
  5.饲料投喂 赤眼鳟人工配合饲料的粗蛋白含量应在28%左右,饲料系数在1.8左右,要求配合饲料的原料符合规定,不得使用受潮、发霉、生虫、腐败变质及受到石油、农药、有害金属等污染的原料。如购买商品饲料,应符合《GB 13078-1991饲料卫生标准》和《NY 5072-2002无公害食品鱼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投饲应遵循科学的“四看”、“四定”原则,灵活掌握好每次的投喂量。主要生长季节每日上、下午各投喂1次,一般每次投喂量以投后20~30min左右吃完为宜。此外,根据赤眼鳟的食性,还应投喂一些青饲料,如浮萍等水草和青草类,从而促进其生长,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6.日常管理 在主要生长季节,坚持每天早晚巡塘,认真观察鱼的活动、摄食和水质等情况,并做好塘口记录。在高温季节要注意适时换水,一般10d左右加换水一次,以保持清新的水质和较高的溶氧量。在生长季节每日下午1~3时开启增氧机,一旦发现浮头要及时开启增氧机。每20d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20g生石灰溶化后全池泼洒,以调节水质。在自然条件下,赤眼鳟抗病力较强,但人工饲养时要注意做好防病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积极防治”的原则。赤眼鳟鱼病同常规鱼相似。用药应符合《NY 5071-2002无公害食品鱼用药物使用准则》,不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药物。预防细菌性疾病可每月(5~9月)用杀菌消毒剂全池泼洒一次,寄生虫病可用阿维杀菌素全池泼洒,如患有锚头鳋病应隔5~7d后再泼洒一次。在赤眼鳟成鱼上市前,应遵守相应的休药期规定停止用药,以保障上市鱼的品质。

http://farm.00-net.com/yz/sc/yu/9/2007-02-01/152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