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水库鲢鳙"两鳋"共患防治技术

零零社区网友  2006-10-30  互联网

遂宁市地处四川省的中部,有中小型水库332座,养殖水面3351公顷。近些年来,中小型水库鲢鳙鱼共患"两鳋"鱼病(中华鳋病和锚头鳋病)时常发生。笔者防治鲢鳙共患"两鳋"鱼病的中小型水库113座(次),水面2480公顷,采取的防治技术行之有效。
一、发病时间
1.中华鳋病又称"鳃蛆病"。在每年3~11月发病,主要发生在一龄以上的幼鱼和成鱼。虫体较大,肉眼可见。成熟的雌鳋,在生殖节上挂着一对细长白色的卵囊。对鱼种危害较严重,常引起鱼种大量死亡。
2.锚头鳋病又称"针虫病"、"蓑衣虫病"。在水温12~33℃时,鱼种和成鱼均可发此病:对鲢、鳙鱼种危害最大,在发病高峰季节,鱼种能在短期内出现暴发性感染,而造成鱼种大批死亡。锚头鳋是鱼类最常见、最顽固的体外寄生虫之一。
二、症状
1.病鱼轻度感染中华鳋时无明显病症,但当严重感染鲢鳙鱼时,其鳃上有几十只甚至上百只大中华鳋寄生,而强大的第二触肢长期较深地插入鳃丝,造成机械损伤,影响鱼的正常呼吸,使鱼焦躁不安,且这些伤口易受微生物的侵入,常引起鳃丝末端发炎、肿胀,甚至弯曲变形。常引起患病的鲢、鳙鱼整天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鱼的尾鳍上叶往往露出水面,故群众称它为"翘尾巴病",最后鱼体消瘦死亡。
2.患锚头鳋病的病鱼在发病初期急躁不安,食欲减退,继而体质逐渐消瘦,游动迟缓,终至死亡。锚头鳋以头胸部插入寄主的肌肉里或鳞片下,而胸腹部则裸露于鱼体之外,在寄生的部位肉眼可看到针状的病原体。"老虫"阶段,虫体表面常有原生动物及藻类附生,肉眼观察好象一束束灰色的棉絮。在锚头鳋寄生部位,其周围组织发炎、红肿,有因溢血而出现的红斑;或看到靠近虫体的一块鳞片被"蛀"成缺口,鳞片色泽较淡,在虫体寄生处亦出现充血的红斑,但一般不肿大成瘤。
三、诊断
1.用镊子掀开患中华鳋病的病鱼的鳃盖,沿其鳃腔边缘剪去,肉眼可看到鳃丝末端内侧上乳白色的虫体,或用剪刀将左右两边的鳃完整地取出放在培养皿里,将鳃片逐片分开,在解剖镜下,用解剖针将鳃丝拨开,鉴定、统计中华鳋及其数量。
2.将患锚头鳋病的鱼,放在解剖盘里,仔细检查病鱼的体表、鳃弧、口腔和鳞片等处,若看到一根根似针状的虫体即是锚头鳋的成虫;锚头鳋的"童虫"体细如毛发,白色透明无卵囊,如不细心检查,不易发现,需用放大镜或将病鱼直接放在解剖镜下观察,检查时仔细观察鳞片胶面或用镊子取掉鳞片即可看到虫体。
四、防治方法
1.在放养鱼种时,用3~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洗30~50分钟,可杀灭虫体。在2月中下旬,按库水总量用18~23克/立方米的生石灰消毒和杀虫。在春末,可按水库2米水深计算,折合亩·米防病面积,用15~20毫升/亩·米杀虫剂进行全库泼洒。
2.在养殖期间发病时,按水库2~2.5米水深计算,折合亩·米治病面积,用0.35~0.45克/立方米90%的晶体敌百虫进行全库泼洒,可杀死"两鳋"幼虫,以控制病情发展,减少鱼种的死亡。如果鱼感染的多为锚头鳋"童虫"时,可以在半个月内连续施药两次,多为"壮虫"的可只下药一次。
3.在养殖期间发病,按水库2~2.2米水深计算,折合亩·米治病面积,先用0.2~0.3毫克/升硫酸亚铁进行全库泼洒,接着用25~34毫升/亩·米灭虫灵或杀虫灵2号进行全库泼洒; "两鳋"病严重的,第二天再补施10毫升/亩·米灭虫灵或杀虫灵2号,效果十分显著,能有效杀死病原体。
五、体会与讨论
1.坚持两个原则: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对症下药"的原则;坚持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无公害渔药的原则。
2.治疗40公顷以上的水库鱼病时,其施药须在3小时内完成,才能保证用药的效果,否则治疗效果差。
3.在防治鲢鳙"两鳋"鱼病时,施用硫酸亚铁能起调节水质和药物渗透的作用,可大大提高用药效果。
4.当寄生于鲢鳙鱼的"两鳋"杀死并脱落后,虫体寄生部位的伤口容易感染细菌性鱼病,须在施杀虫剂后的第2天或第3天,用0.15~0.25克/立方米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全库泼洒,防止细菌性败血症发生。
5.水温在18℃以下或pH值在6.5以下时,施用灭虫灵或杀虫灵2号的用量须控制在15~20毫升/亩·米范围内,才能确保库鱼安全。


http://farm.00-net.com/yz/sc/yu/9/2006-10-30/151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