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淡水鱼养殖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海水养殖河鲀的病害及防治

网友投稿  2006-09-04  互联网

一、病毒性疾病
  该病是河鲀的病毒性感染症。
  1.白口病
  主要流行于高温期,发病以1龄以下的河鲀为主,可造成河鲀鱼群的大量死亡,是河鲀养殖中最主要的疾病之一。
  (1)症状
  病鱼首先口部发黑,然后变成溃疡状白化,继而上、下颚的齿槽露出,呈“烂嘴”状。内部表现为肝脏淤血及线状出血痕,重症者表现为特异的狂游和异常的相互撕咬。
  (2)病因
  此病为病毒性感染所致。感染途径多为互相残杀、接触感染所致。
  (3)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应以预防为主。对河鲀及时分选、分养,避免养殖密度过大。同时,要保证饵料优质,投喂及时。
  二、寄生虫病
  1.异沟虫病
  是河鲀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养殖早期已有发现,近些年来此病发生有所减少,主要发生在用金属网箱养殖的河鲀鱼群中。此病为非暴发性,很少在短期内大量死亡,只是长时间内有少量的死亡现象。
  (1)症状
  异沟虫完全以吸食河鲀的血液为营养。寄生数量多时,河鲀体色变黑,身体瘦弱。鳃呈明显贫血症状,变为苍白色,分泌过多的黏液,鳃瓣与寄生虫接触的组织遭到破坏并有腐臭气。病鱼失去食欲,游泳无力,逐渐衰弱而死。此病仅从外观上还难以确诊,必要时对鳃进行肉眼和显微镜检查,以确诊此病。
  (2)病因
  由单殖吸虫鲀异沟虫寄生在鳃瓣或鳃腔内膜引起。成虫长约1厘米,肉眼清晰可辨,但鳃瓣上的幼虫仍需显微镜观察方能确诊。
  (3)防治方法
  用一般的药物(外用或内服)驱虫效果均不佳。实践经验,不用金属网箱养殖即可防止此病发作。另外,养殖海水需交换良好。
  2.三代虫病
  该病主要危害1龄鱼,若不能即时发现会增加死亡。故此病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1)症状
  早期病鱼的外观难以判断。此病多发于水温下降时,病鱼狂游、摄食不活泼,体表有部分黏液白浊,胸鳍不透明。严重时可见鳃丝上有斑点淤血,鳃瓣边缘呈灰色,鱼表皮糜烂、发红甚至出血,鱼鳍损伤,病鱼衰弱,最终死亡。
  (2)病因
  是扁形动物门、单殖吸虫纲、多钩亚纲的三代虫寄生在体表各处及鳃孔内膜等处所致。
  (3)防治方法
  三代虫的传播是通过河鲀之间的直接接触,所以要注意饲养河鲀的种群密度一定不要过大。治疗可用浓度为20ppm的高锰酸钾浸洗病鱼15分钟~30分钟;用200ppm~300ppm的福尔马林浸洗病鱼25分钟或用50ppm的福尔马林浸洗14小时。
  3.车轮虫病
  是河鲀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由于养殖海水的水质愈来愈差,致使此病愈来愈普遍。
  (1)症状
  多发生于高水温期,病鱼群游、摄食不活跃,严重时出现死亡。对其鳃进行肉眼和显微镜检查,可见鳃上黏液增多、颜色异常。若车轮虫寄生在鱼的体表,可使其表皮发生溃疡。
  (2)病因
  由车轮虫寄生于河鲀的鳃部或体表所致,车轮虫的主要食物为破碎的上皮细胞或细菌。车轮虫的寄生数量少时,河鲀症状不明显。但当车轮虫大量寄生时,由于它们的附着和滑行,刺激河鲀的鳃丝分泌过多的黏液,上皮增生,妨碍了河鲀的呼吸。最严重时,会使河鲀鱼鳃的上皮细胞发生坏死、崩解,河鲀衰弱,最终死亡。
  (3)防治方法
  尽量在海水交换良好的海域养殖河鲀,降低其养殖密度,及时清除病鱼,消除病源。必要时予以药物治疗,可用浓度为2ppm~3ppm的硫酸铜全池泼洒。
  4.心脏粘孢子虫病
  (1)症状
  患病的河鲀外部不见任何异常,但解剖后可见围心腔内及心脏外壁上有白色的孢囊。
  (2)病因
  病鱼心脏的白色孢囊是粘孢子虫类的库道虫寄生在河鲀的围心腔和心腔中所致。其包囊和从包囊中放出的孢子能使河鲀的鳃血管发生栓塞。
  (3)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好的治疗方法,只能进行预防。主要的预防措施是:要控制河鲀的放养密度;发现病鱼及时捞出;病鱼应严格限制运输,防止扩散;出过病鱼的池塘在再次放养前,应彻底消毒。
  三、营养性疾病
  对此类疾病人们往往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其实,此类疾病往往只需在饵料中添加缺乏的相应物质,即可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
  1.溃疡症
  此病是河鲀患黑变症后的继发性疾病。最初,鱼的头部和背部出现白云状圆斑,如逐渐发展会使皮肤溃烂、剥离,鱼体消瘦,逐渐衰弱乃至死亡。此病多发生在开食后单独使用糠虾喂养至2厘米之前,若在饵料中添加一些鱼肉等,症状会逐步消失。必要时予以药物治疗:用浓度为3ppm的呋喃西林和红霉素药浴,并结合每100公斤河鲀用7.5克土霉素,拌入饵料,连续投喂5天~7天。
  2.营养性肌肉萎缩症
  长期投喂变质的饵料,尤其是变质的冰鲜鱼会引发此病。
  (1)症状
  鱼体消瘦,体色发黑,背部肌肉异常。解剖发现,肝脏呈黄褐色,肠道后部为黑色,体侧肌肉凹陷,肌肉纤维萎缩、坏死或纵裂等。
  (2)病因
  肠道吸收了变质饵料中的腐败脂肪酸,肠道、肝脏细胞上沉积有蜡状色素。此外,体侧肌肉有中毒的表现。体内的过氧化脂肪使维生素E缺乏,导致病情恶化。可通过投喂优质饵料和复合维生素来预防和治疗,但难以根治,应以预防为主。
  四、环境性疾病
  1.残咬
  河鲀从体长5毫米长至成鱼都可能有此病。
  (1)病因
  是由于鱼体规格不一、空腹、投饵不足、异体接触、群体过密、运输振动、放养操作不慎或环境剧变等原因造成的。残咬部位主要是尾鳍条部,尤其从河鲀长至15毫米~20毫米后,残咬尾鳍更为严重。但河鲀的被残咬部可以再生,实践证明,尾鳍被残咬掉1/2后,半月可恢复20%~30%,两月后可恢复至正常。
  (2)防治方法
  应尽量做到放养河鲀规格一致,分选、分养。同时,坚持清晨投饵,且充足、优质并及时。
  2.气泡病
  (1)病因
  此病是由单细胞藻类过多繁殖引起,当溶氧量过高即饱和度达到200%以上便会发生此病。
  (2)防治方法
 养殖场应调节光照,以控制单细胞藻类过量繁殖。发现此病需立即换水调整溶氧,使用遮光幕控制光照或用略含藻类的海水饲育河鲀。
  3.黑变症
  (1)病因
  此病的发生多由于河鲀对饲料的不适应,尤其是转换投喂的饲料种类、营养障碍或培育池的透明度过高引起。
  (2)防治方法
  只须投喂适宜的饵料及降低光照度即可。
  4.赤潮中毒
  当把河鲀鱼苗由室内转到室外饲育时,预先在新培育池中大量培育轮虫作为河鲀的活饵,并在放养前须仔细检查池内的水质。因为饲育水有时呈淡红色或粉红色,这是有毒藻类及夜光虫大量繁殖的表现。如果此时放入鱼苗,用静水培育,就会造成放养的鱼苗与大量繁殖的轮虫几天内全部死亡

http://farm.00-net.com/yz/sc/yu/9/2006-09-04/151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