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南方沿海地区池塘吊养刺参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8-24  互联网

    刺参属于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刺参科,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辽宁、河北、山东等北方沿海省份,及日本、朝鲜与俄罗斯的部分海域。近年来,我国的刺参养殖业发展迅速,刺参已成为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养殖品种。受温度等因素的限制,刺参在南方沿海省份的养殖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南方沿海地区冬季闲置的池塘进行了刺参吊养试验,探讨刺参池塘养殖的新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平海湾西岸,该海域水温13.78~32.75℃,盐度30.40‰~31.65‰,pH值8.07~8.17,无机氮0.188~0.491mg/L,磷酸盐0.024~0.068mg/L,透明度0.4~2.6m(平均1.7m),无油类物。

    1.2 池塘结构

    池塘面积25亩,水深2.2m,形状类似扇形,东面靠海,西、南靠山,两个进出闸门位于海堤两端。

    1.3 养殖筏架结构

    整个筏子主要由浮绠、橛缆、橛子、吊绳、养殖笼等组成。浮绠通过浮子的浮力漂浮于水面。养殖笼通过吊绳悬挂在浮绠上。橛缆和橛子用于固定筏身。养殖笼可为塑料圆筒、塑料方箱或扇贝养成笼。试验采用目前常用的养鲍箱,其规格为40cm×30cm×12cm,以3~5个箱重叠成一笼,并用塑料绳捆绑结实。每箱留有关闭小门,投饵时只要开启小门即可。

    筏架排列与进排水方向一致,筏架间隔1.2m,养殖笼间隔1m,养殖笼离池底1m左右。

    1.4 放苗前准备

    放苗前20d,每亩池塘用60~80kg生石灰进行消毒,杀灭鱼、虾、蟹及细菌等;放苗前10d布置筏架,每亩再用10kg漂白粉进行消毒。

    1.5 苗种运输

    刺参的苗种主要产于北方地区,试验选择活力好、规格整齐的苗种,以塑料箱装载空运到养殖场。塑料箱用40目的筛绢网分成两层,在每层底部铺放2~4cm厚的脱脂棉,上面铺设白布,用海水喷透后将参苗均匀平放于布面,然后盖上湿透的布与脱脂棉,最后将塑料箱装进有孔的纸箱,纸箱内放装有冰块的塑料瓶,使温度控制在20℃以下。

    1.6 苗种的投放时间和放养密度

    刺参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2~18℃,试验所在地一般在11月份左右海区水温下降到20℃以下就可放养刺参苗。2005年11月2日第一批20万只苗因运输过程密度大、水温高全部死亡。11月6日,第二批从山东空运2~3cm刺参苗7万只,每个养殖笼放养45只。

    1.7 日常管理

    1.7.1 换水 换水水体交换量越大,刺参生长速度越快,出成率愈高,原则上有潮就进,有水就换。每月换水量至少50%~80%;并根据水色、水温等因子的变动情况,及时排水纳潮,保持水质稳定。

    1.7.2 巡塘 坚持早中晚巡塘,认真观察刺参的摄食、生长、活动、死亡情况,并做好记录。

    1.7.3 投喂 每天傍晚或黄昏时投饵1次,投喂量视刺参的摄食情况而定,一般日投饵量掌握在刺参体重的5%~10%,以适量为准。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投放刺参苗时间为2005年11月6日,平均体长2.5cm(10g/只),价格1元/只,共7万只,苗种成本7万元,筏架折旧成本5万元,共用去紫菜6000kg,价值15万元,人工费、租赁费等费用12万元,共计39万元。经过150d培养,成活率为92%,平均规格达12cm(100g/只),生产出6440kg海参,单价100元/kg,产值64.4万元。净利润38万元,投入产出比1∶1.65。

    3 讨论

    3.1 池塘吊养刺参对底质的要求

    我国刺参养殖的主要模式有:池塘养殖(虾池改造)、围堰养殖、浅海网围养殖、海底网箱养殖、人工控温工厂化养殖及混养(鲍参、虾参混养)等。其中池塘养殖中大多数在池底利用瓦片、空心砖、碎石等建造人工海参礁。对底质有一定的要求,适宜底质为砂泥,或砂泥与砾石混合,而纯砂或纯泥,尤其是烂泥的底质均不适宜。因为纯砂底质缺乏饵料,将导致养殖的参苗生长缓慢。而纯泥或烂泥的底质,对参苗的成活及生长会造成不利影响,如底质易老化,硫化物含量过高(300mg/立方米以上),氮磷比例失衡,有害生物过多等不适宜于养参。

    而池塘筏式养殖海参,不需要对池塘进行过多的改造。本试验结果表明,由于直接利用养殖笼作为海参礁,吊养海参没有直接接触底质,避免了底质中粪便及残饵的积累及动物尸体等有机物的大量增加,可防止硫化氢及氨气等有害物质的增加和有害细菌大量繁殖,减少了刺参的疾病发生。

    3.2 水温是影响刺参生长的主要因子。

    刺参为寒温带生物,其生存水温范围为1.5~30℃,生长适宜温度为3~20℃。水温低于3℃,刺参摄食减少,并处于半休眠状态。据报道,水温低于3℃,高于23℃都会影响刺参生长,甚至停止生长。日本宫城县志津川渔协等连续几年进行海上中间培育大规格苗种试验,结果:1984年10月14日放养平均体长1.2cm参苗,经过107d培育,平均体长达3.4cm;经一年培育,平均体长8cm,最大体长13.8cm。

    本试验期间,池塘水温在11~20℃之间,绝大部分时间适合刺参的最佳生长(水温12~18℃)。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南方冬季,5个月时间培育刺参的生长速度就能比日本一年时间的还要快,同时避免了北方参苗冬季水温低、不摄食、体质弱而造成越冬后皮肤溃烂病的暴发而大量死亡。

    3.3 投喂

    目前,北方池塘养殖刺参主要利用瓦片、空心砖、碎石等建造人工海参礁,主要依靠天然饵料,一般较少投喂人工饵料。紫菜是刺参的一种良好饵料,而南方冬季恰好为紫菜的生产季节,本试验直接利用紫菜作为刺参的饵料。

    刺参在自然条件下,其消化管内容物的组成为颗粒大小不同的沙泥粒、砾、贝壳等为主体,包括混在其中的硅藻、原生动物、海藻碎片、幼贝、桡足类,甚至虾蟹等蜕的壳、木屑、腐殖质、细菌等。刺参的饵料组成与其生活的底质表层泥沙中所含的有机物有密切关系。一般池塘养殖较少投喂饵料,主要靠培养天然饵料生物,如单胞藻、底栖硅藻、有机碎屑、小型动物尸体、微生物等维持,这种情况下刺参生长较为缓慢。以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食,生长发育缓慢,生长周期长。投喂鱼粉、海藻粉、刺参配合饵料等,固然可以保证刺参充足的摄食量。但由于刺参的饲料为粉状配合饲料,回收残饵相当困难,无法计算摄食率,投饵量难以控制,投喂量过多腐败水质,量少不能保证刺参快速生长。紫菜生产在南方地区恰好是在冬季,试验利用紫菜养殖刺参,饵料系数1∶1左右(天然底栖硅藻除外),利用率高,生长速度也快,抗病能力强,鲜紫菜不易腐烂,在养殖笼内也不易流失造成浪费,可以减少对池塘和海洋环境的污染。而这时北方参苗越冬单位水体饲育密度过大,换水量过少,投喂的饲料营养缺乏;特别是投喂的饲料过剩,残饵及粪便积累过多;倒池不及时,附着基的长期使用会发粘、发臭;倒池时易造成参苗皮肤及疣足的机械损伤等。容易导致有害细菌大量繁殖,致使越冬参苗皮肤溃烂病的暴发。另外,紫菜后期质量差,利用紫菜养刺参为紫菜养殖发展提供一条良好销路。

http://farm.00-net.com/yz/sc/yu/3/2009-08-24/29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