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鱼,又称火烧鳊、燕雀鱼,属鲤形目、胭脂鱼科、胭脂鱼属,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其自然分布主要在长江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为探索胭脂鱼的资源增殖保护及人工繁育技术,我们于2004~2005年开展胭脂鱼子一代苗种培育与人工放流试验。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培育池的条件
我们利用无为县小老海长江特种水产养殖公司的2口水泥池(1#、2#)作为胭脂鱼苗种培育池。水泥池呈长方形,面积115平方米,共230平方米,池深180厘米,水深160厘米,水泥池紧靠长江边,池底设置50厘米×90厘米的排污网,所用水源直接取自长江,进排水方便,并配有 2台潜水泵、2台增氧机。水泥池上方用遮阳网遮掩,以防阳光直射。
2.清池消毒
在乌仔放养前30天,将池水抽干曝晒,开始对水泥池进行清整,清除池底过多淤泥,然后进行药物消毒,用二氧化氯10克/立方米化水全池泼洒,杀灭池中敌害生物和病原菌。
3.基础饵料培育
在苗种放养前5~6天,往池中注新水50厘米,注水口用60目的筛绢布过滤,以防敌害生物进入池中,然后每亩施放"生物肥水素"500克,一星期后,池中的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等浮游生物旺盛。
4.鱼苗放养
选择晴好天气,5月4日上午,将胭脂鱼水花从孵化池转到准备好的水泥培育池,放养时的池水温度22℃,共放养胭脂鱼水花4.58万尾,放养密度400尾/平方米。
5.饵料投喂
鱼苗下池后前10天左右,主要投喂蛋黄、豆浆、饲料酵母等,待胭脂鱼水花长至3厘米以上时开始分池。分池后的饵料投喂主要是水蚯蚓、鱼糜及蛋白质含量在 38%以上的幼体颗粒饲料。投喂方法坚持"四定四看"原则,正常情况一般每日投喂三次,投喂量为池内鱼体重的25%左右。
6.水质管理
一是调节水位,鱼苗下池时池水较浅,这样可以提高池水单位水体的饵料生物密度和池水的积温,有利于下塘鱼苗捕食生长。随着鱼体的长大和水温的上升,不断加深水位,一般每星期注水一次,每次20厘米左右;二是调节水质,由于大量投饵,池水容易变肥,这时可通过合理注水与施肥来改善水质,必要时采取不问断的循环微流水,一般每5天左右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5,10~15天施放微生物制剂一次,使池水既有丰富的饵料生物,又有充足的溶氧。
7.病害防治
胭脂鱼在苗种阶段的病害主要有烂鳃病、肠炎病、寄生虫病及生物敌害。培育早期主要发现有剑水蚤和蝌蚪,我们用0.3~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进行杀灭,并及时捞取水中的蝌蚪:为防止一些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定期用溴氯海因、二氧化氯和菌虫双杀等杀菌、杀虫药物全池泼洒,同时对外源性饵料进行药物消毒,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所以疾病很少发生。
二、试验结果
经过36天的饲养,共培育胭脂鱼夏花鱼种3.8万尾,平均规格5.6厘米,成活率82.9%。其中1.5万尾胭脂鱼夏花鱼种,于2005年6月10日由长江渔业资源委员会和安徽省农委组织长江人工放流,其余2.3万尾存塘继续饲养。
三、讨论与小结
1.试验结果表明,胭脂鱼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体型、体色的变异很大,也存在一个类似金鱼幼鱼阶段的"转色和变态"的生理现象。在稚鱼阶段,身体细长,体色半透明或灰白色;幼鱼阶段,体高而侧扁,形似鳊鱼,略呈三角形,背部明显隆起,背高而发达,全体呈银灰色、淡紫色或桃红色,两侧有三条呈黑褐色的横纹,尾鳍灰白色,其它各鳍淡红色,并杂有黑色斑点,是胭脂鱼作为观赏鱼最好的饲养阶段。
2.我们观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胭脂鱼除投喂水蚯蚓、陆生蚯蚓、螺蚌肉外,也可投喂切碎的小鱼虾、动物内脏及人工配合饲料等,其生长速度较快。
3.试验结果表明,胭脂鱼苗种食性是以浮游生物为主,特别是在水花下塘后15天内尤为明显,所以培育好基础饵料和调节好水质是胭脂鱼苗种培育成功的关键。在鱼苗下塘后,要根据水质的变化和鱼苗的生长情况,适时地追肥和投喂人工饵料,保持池水溶氧充足,水体的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