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35%的猪场找到了仔猪安全断奶应对之策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3-28  互联网

  众所周知:养猪过程中最难养的是哺乳和保育阶段,尤其出生后头三天,更为关键,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养猪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早期断奶技术的应用,母猪产仔多了。但是分析一下养猪效益并不乐观:如果一头母猪每年平均提供仔猪15头左右,已经是很不错的猪场。可见母猪虽然产仔多、但最终能创造效益的仔猪并不多,显然是生产中猪死了很多。

  如何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健仔率?这是当前提高养猪效益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新生仔猪免疫系统还没启动,疫苗应答能力弱,因此,药物保健成为首选。目前我们获到一个惊人的消息:有35%的猪场已经找到了应对之策,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它真的能给我们广大养猪朋友带来福音吗?借全国展会之际,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记者:首先恭喜贵公司的肽菲乐刚一上市就获得了高度认可,据我所知有关仔猪保健方面的产品很多,请问信得肽菲乐在研发上的切入点是什么?是基于什么样的分析考虑才研制这个产品?

  乔博士:谢谢您和大家对信得肽菲乐的关注。其实养猪的难点很清楚,目前仔猪的保健产品也很多,信得肽菲乐的研发机理并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从根上找原因:仔猪要健康的活下来、关键是看仔猪是否获得了足够的初乳(即母源抗体:免疫球蛋白),换句话说,新生仔猪吃到的奶水好不好、数量够不够、是否及时,决定了仔猪能否活命。虽然养猪生产中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以力求保证每头仔猪能吃上初乳(尤其弱仔),但是有太多的因素会导致仔猪对初乳的获得参差不齐,更何况母猪对初乳的释放与仔猪对初乳(免疫球蛋白)的获得都有很短的时间限制,最终导致正窝仔猪的整体度不够,正是基于这种分析,信得研制开发出肽菲乐。使用肽菲乐,能直接给哺乳仔猪补充免疫球蛋白,让新生仔猪在同一个健康的起跑线上,肽菲乐解决的绝不是冰山之一角,而是根本,是基础的基础。

  记者:信得肽菲乐的主要作用机理是什么?

  乔博士:肽菲乐主要成分是免疫球蛋白,是通过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手段制备而成,同时复配了一种低聚糖。新生仔猪刚出生时体内抗体为零,免疫系统的机能还没启动,母源抗体只能通过吸吮初乳获得(初乳中起重要保护作用的主要成分是免疫球蛋白),而初乳的分泌量在母猪分娩后36小时后开始下降,且新生仔猪肠道上皮细胞对免疫球蛋白的吸收也是同步下降的。可见肽菲乐不是初乳、但胜似初乳,能直接补充免疫球蛋白,弥补母源抗体的不足,实现被动免疫保护。另外,复配的低聚糖,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只能被有益菌群利用,不能被有害菌群利用,因此起到调节肠道的功能。二者复配,效果显著。

  记者:通过网站、宣传资料了解到信得肽菲乐的很多案例,反映不错,那么肽菲乐最突出的效果在哪里?

  乔博士:谢谢,其实一个产品是否经得住市场验证,主要看前期工作是否扎实,信得肽菲乐从立项调研到研制、试销,每个阶段都做临床验证,我们根据临床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成为目前的产品。豪不夸张的说,肽菲乐中试刚结束时,就已经被那些做试验的大型猪场指定为仔猪保健必备产品了。肽菲乐不光在猪场中反馈效果好,在广大网络客户中同样得到了验证:肽菲乐效果确实,主要突出表现为2点:第一,肽菲乐能使弱仔变壮、壮仔更强,提高仔猪的成活率;第二,肽菲乐能提高仔猪的日增重,提高断奶窝重,提高整窝仔猪的整齐度。其次可以减少断奶应激,降低腹泻发生。

  记者:非凡来自品质,信得肽菲乐是“真金不怕火炼”,那么该产品如何正确使用呢?

  乔博士:(1)新生仔猪1-3日龄,每天喷一次肽菲乐,连用2-3天。健康仔猪每次2ml,弱仔猪每次4ml。(2)断奶前后也可以使用肽菲乐,帮助仔猪安全断奶,每次4-6ml,用1-2次即可。(3)疫病流行期可以使用肽菲乐,发病猪场中的未发病仔猪,每次4ml,连用3天;未发病猪场的健康仔猪,每次2ml,连用3天。

  记者:现在大家都普遍关心食品安全,信得肽菲乐的安全性怎么样?

  乔博士:肽菲乐的主要成分是免疫球蛋白和低聚糖,它不像一些化药很容易产生耐药性、药物残留等问题,而且免疫球蛋白是通过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手段(沉淀、超滤、纯化、浓缩等)制备而成的,并采取了当前最先进的细菌、病毒清除工艺,不存在安全风险问题,低聚糖是一种多糖,因此,肽菲乐在体内发挥完作用之后,作为营养物质吸收利用、降解代谢、排除体外,没有任何药物残留,符合当前人们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需求,绿色安全,适合供港猪场和出口猪场,请放心使用。

  记者:信得肽菲乐的上市引起了养猪业的广泛关注,也是信得公司对养猪业的一大贡献,为养猪业从根上解决安全早断奶的难题。希望我们信得公司能为行业贡献出更多的高科技、绿色安全的好产品,相信信得的明天会更好,谢谢!



http://farm.00-net.com/yz/zhu/5/2011-03-28/145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