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意见》,我市今年将对年存栏猪50头、存栏牛10头以上的共471家养殖场(户)进行畜牧污染整治,其中生物环保养猪法成为推广的一个重点,但在具体操作中却阻力不断。究竟原因何在呢?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2008年我市大力推广生物环保养猪法,它另外还有一个形象的称呼叫“懒汉养猪法”,利用生物发酵床技术将养殖排泄物直接发酵和分解,真正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对于社会的长效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大有裨益。但实施一年后,养殖户之间效果差异很大。养殖户们发现,其实“懒汉养猪法”其实并不“懒”,对技术要求还很高。
在崇福镇一养殖户的生物环保养猪场仅存在6个月就完成了它的“使命”。由于菌种坏死,氧气无法进入,发酵床不再具备排污功能,致使整个养猪场“瘫痪”。养殖户只得翻掉菌种床,拆除铁栅栏,重新砌上泥栅栏,恢复到以前的传统养殖模式。经农经人员现场查看,发现问题就出在技术上。“养殖密度太大,一般生物环保养猪法要求1.8平方米养一头猪,现在养殖户在1平方米内起码养了两头猪,加重了菌种的分解负担。同时,垫料也不过关,要求垫料必须不低于50厘米,平时养殖户需要时常添加,但养殖户往往做不到。”农技人员老姜向记者分析。对此养殖户也颇感无奈,现在生猪行情并不乐观,任何开销都要精打细算,缩小养殖密度、增加垫料或者重新建立发酵场都会大大增加养殖成本。
据了解,虽然我市对生物环保养猪法出台了相应的扶持补助政策,但扶持力度在减小,去年猪圈改造每平方米补助70元,但今年压缩到每平方米50元;同时后期维护费用较高,每年每平方米需要15元的补菌种费用。在日常管护中,养殖户要时常翻动发酵床,劳动强度大。这样折算下来,采用生物环保养猪法每头猪的成本要增加50元,养殖户接受程度自然下降。
面对环保和利益的两重选择,也有养殖户对环保养猪乐此不疲。崇福镇民利村的姚发根现在存栏生猪400头,除了母猪,几乎全都采用了生物环保养猪法。记者在姚发根的养殖场看到,每个猪圈都控制一定的猪量,菌种垫料铺足70厘米,有专门的工人对各棚生猪作好记录登记。“虽然成本大点,但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姚发根笑着说,自己曾做过实验,把小猪分别放在普通硬棚和菌种发酵床饲养,很明显,发酵床内的小猪长势快,出栏早,而且因为棚舍条件改善,生猪发病率也明显下降。
的确,从目前几个畜牧治污模式来看,生物环保养猪法无疑是最为健康环保的,但如何让更多的养殖户接受是今后我市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相关人士建议,政府要加大对这一模式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建立相应的后期维护补贴政策。同时要明确奖惩机制,如对造成畜牧污染的养殖场(户)收取排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