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引进英国SPF种猪隔离检疫期的饲养管理

网友投稿  2009-04-14  互联网

2007年3月15日,北京市SPF猪育种管理中心成功引进英国SPF种猪100头,引进的英国SPF种猪在英国完成45天隔离检疫运抵国内后,又在隔离条件良好、生物安全程度很高的SPF猪场完成45天隔离检疫。
种猪到场前的准备工作
人员 准备进入隔离场的工作人员进猪前15天内不得到过疫区,不得从事动物饲养管理工作或动物疾病诊断工作,尤其是偶蹄类动物养殖场、屠宰厂、肉食品加工厂等生产经营和诊断工作。入场前应进行健康体检并取得健康证明。隔离场的工作人员提前1周进入隔离场,在隔离期间遵循只出不进的原则。隔离舍的工作人员在生活区洗澡更衣后进入生产区,在生产区再次洗澡更衣后进入隔离猪舍。进入隔离舍后,吃住在隔离舍,在隔离检疫结束前不准擅自离开隔离舍进入舍外生产区。饭菜、水果及送饭用的工具等由指定后勤人员严格消毒后送至隔离舍的指定地点。送饭人员进入生产区严格遵守人员进入生产区的消毒程序。
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在隔离检疫期不得频繁出入隔离场,吃住在隔离场生活区。隔离期间谢绝参观采访,外来人员一律不准入场。动物检验检疫局检疫官员驻场,入场严格遵守人员入场更衣消毒程序,在生活区净化消毒48小时以上才允许进入隔离区。进入隔离区要严格遵守相关消毒程序。
物品 隔离场生活用品由指定后勤人员集中采购,1次购买至少1周所需物品。猪、牛、羊肉及其制品严禁带入隔离场;购买的鱼类、鸡蛋和鸡肉产品及蔬菜、水果必须到专门批发市场购买。进场物品必须在紫外线灯下照射2小时以上,能够进行擦拭消毒的物品要用消毒药液擦拭消毒到最小外包装,方可允许进场。
车辆 外来车辆一律不准入场,把所送物品放到门外必须马上离开,物品只能用本场车辆转入场内。本场车辆进入场区也要严格遵守入场消毒程序。
生活区和舍外生产区 生活区和舍外生产区经空场期间严格清理消毒后,进猪前1个月内,每周用3%火碱溶液消毒1次,进猪前一天再次消毒;进猪通道在进猪前一日用清水把火碱冲洗干净,并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药消毒;进猪前3小时再次消毒,搭建的临时卸猪台及通道一并消毒。
隔离猪舍 隔离猪舍经空场期间多次严格清洗和净化消毒后,进猪前1个月内,每周消毒1次,进猪前一天再次消毒。隔离期间所需的所有物品经严格消毒后提前转入隔离舍。逐个检查自动饮水器,放出其中





的陈旧水,逐个清扫并消毒料槽。猪舍入口处设脚盆和洗手盆,进入猪舍必须脚踏脚盆并洗手消毒。猪舍内各单元入口处设脚盆,消毒液每日更换1次。进猪前舍温应达到猪所需温度。
其他 种猪饲料经外包装消毒后提前进入隔离场,再经熏蒸消毒后转入隔离舍待用。在全舍熏蒸消毒后,所有需要进入隔离舍的物品,必须经熏蒸消毒后才能转入隔离舍使用。急用物品须经严格有效的消毒至最小外包装后才能进入隔离舍。隔离场禁止饲养猫狗等动物,定期灭鼠,门窗挂纱帘,防止鸟、蚊、蝇侵入。隔离场周围禁止放牧,如有发现,及时劝阻并督促其马上离开。
隔离检疫期的饲养管理
机场接机及种猪运输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事先准备好装运猪的车辆和卸猪用的吊车。接机由专人负责,在车辆冲洗处把车辆、笼具冲洗干净并消毒,按时到机场停机坪接猪,接猪前再用喷雾器消毒车辆及装置。接机人员接机前要洗澡更衣消毒,接机时穿专用防疫服。装猪时做到安全、数目清楚。装车后猪笼周围用已消毒的彩条布包围,起到隔离、防风的作用,同时能减轻行使过程中猪的眩晕感。
运输途中尽量行走高速公路等快速道路,避免经过养殖场、交易市场等,避免与运输动物的车辆同行。接机和运输过程中有专职兽医全程陪护,运输中随时观察猪的状况和装置安全。
种猪进场时的各项工作 种猪抵达隔离场门口,用刺激性较小的高效消毒药对装猪的笼具及车辆进行带猪消毒。卸猪、赶猪过程中动作要轻缓,防止种猪肢蹄损伤。种猪进入隔离舍,再次用高效消毒药对猪体喷雾,消毒后转入猪圈。进猪当天,核对种猪耳号,按照性别、体重、年龄、品种和数量对种猪进行分圈,饲养密度以每头猪不低于2平方米为宜。逐个检查种猪体况,对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种猪肢蹄或其他部位外伤及时进行治疗,对受伤猪详细记录。
猪的圈号确定后,无特殊情况禁止调圈,并以栏为单位将猪耳号制成卡片,悬挂在该栏便于观察的地方。若种猪必须调圈,须先上报技术员,经技术员同意后方可调圈。
环境调控 过渡隔离期对猪舍环境进行良好的调控,最大程度缩小环境条件差异,从而减少种猪的环境应激,这样有利于种猪的过渡适应饲养。每天早、中、晚观察猪舍内的温度并记录,随时根据外部气候状况调整舍内温度。体重50千克以上的猪,舍内温度以18℃~20℃为宜。最低不低于16℃,最高不高于25℃,防止舍温剧烈变





化。对小猪及个别病弱猪,可采用红外线灯等局部升温。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有害气体浓度,使舍内空气质量良好。
猪舍采用全漏粪地板工艺,每日集中清扫床面2次,粪沟内的粪污用水冲粪方式排至化粪池,每两周1次。
过渡适应期饲喂方案 按照种猪的营养需求配制适口性良好的饲料,尽量减少各方面应激是过渡适应期最为关键的工作。在种猪的饲料中添加葡萄糖和电解质多维,饲喂3天~5天。前1周内,控制种猪饲料的饲喂量,逐渐增加最后达到正常,具体饲喂量及控料时间可根据饲料情况、猪群的整体状况和恢复情况而定,个别猪还需特殊对待。
隔离适应期,尤其在限料阶段,要确保每头猪都能吃到适量的饲料。若料槽窄小,可采用地面投料饲喂。病弱猪要单栏饲喂特殊照顾。
由于隔离检疫期的饲料为一次性购入,如长时间存放,饲料中维生素会部分流失,故隔离检疫1个月以后,饲料中应补充复合多维。饲料中添加的任何添加剂都需事先征得动检官员的批准。
每日观察种猪的体况、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及粪便,检查饲料、饮水器是否正常。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或处理。
体温监测 第一周,按品种、性别对种猪进行体温监测并记录在案,及时了解种猪的状态。猪群小于100头,则全部测量或50%抽测;猪群大于100头,则30%抽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检疫官员汇报。1周后,对精神差、食欲差、喜卧等表现疑似病态的猪进行体温测量并记录。
防疫 严把“三道关”,尽量减少人员、车辆、物品进入隔离场。
种猪档案建立与优配方案制定
按照GPS猪场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要求,对引进种猪的系谱进行转化并重新编码,按规定录入计算机,并进行血统分类和近交程度分析。根据种猪月龄、近交程度、体重等因素制定种猪选配方案。
母猪发情鉴定与公猪调教
对已达到性成熟的母猪进行发情鉴定,记录母猪耳号、初情期、发情持续时间等,为以后的配种做准备,每天上下午各进行1次。对已达到体成熟的公猪进行调教,训练其人工采精或本交配种技能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养猪产业有了长足进展,目前我国年猪存栏量、出栏量、肉产量均为世界第一。根据2005年FAO报告,从2001年~2005年,我国从年出栏5.04亿头增长到6.61亿头,5年间增长了31.2%;2005年猪肉产量已达5009.5万吨,分别比1980年和1990年增加了340%和119%;猪肉占全国肉类总量的64%,占世界的一半。2006年我国人均猪肉占有量达39.6千克,比2005年增加1.3千克,同比增加3.4%。以上数字表明,我国养猪产业发展在世界影响力已越来越大。
随着现代社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产业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养猪产业化也不例外,它是现代养猪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养猪产业化是建立在集约化饲养、规模化加工、专业化营销基础之上的,而这个基础的核心是种猪。2007年补贴数字统计,我国能繁母猪数量为4689万头,如果每年更新30%,则需要优良种猪1407万头,品种改良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养猪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养猪产业化的发展对种猪品质的要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成为养猪发达国家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品种改良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对我国养猪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良种猪对养猪效益的深远影响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品种在养猪成功要件中占据44%的比例,这是养猪行业所公认的,但同养猪发达国家比,我国饲养者对品种的意识却需要加强。今年,我国政府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猪存栏为4.8亿头,出栏6.6亿头,出栏率只有136%。而养猪发达国家出栏率在170%以上,如此低的养猪率,不能全部归咎于是疾病所造成的,冷静分析,品种的因素也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下面对优良种猪所产生的增值效益进行简要分析。
饲料利用率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美国经济学家布朗2005年在报告中指,“假设中国经济每年增长8%,低于中国过去26年平均年增长率9.5%,那么,到2031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将能够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3.8万美元。所以再过26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将能赶上美国。”可想而知,到那时,国内粮食问题解决不理想的话,中国必将从经济落后国家人民的嘴里争夺食品,所以提高畜产品的粮食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具有社会意义。中国地方猪种民猪、金华猪、太湖猪平均料肉比为3.5∶1,目前外国优质长白种猪、大白种猪、杜洛克种猪的平均料肉比为2.5∶1。优良猪种的饲料利用率高,可节省饲料,降低饲养成本。全国猪的料肉比如果能普遍降低0.2,一头猪100千克出栏就可节省20千克饲料,全国每年就可节省1200万吨饲料。这些节省的粮食可以用于人民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深加工、能源等方面,有利于缓解我国潜在的粮食危机。
生长速度 生长速度是评价种猪质量最重要的经济性能指标之一。在生长速度上,优良种猪明显高于地方品种及肉质兼用型品种。在生长肥育期内,中国地方猪种如民猪、金华猪、太湖猪平均日增重500克,而目前优质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平均日增重900克~1000克。优良种猪150日龄可达100千克以上,而中国地方猪种达90千克则超过180日龄。如果优良种猪比一般的种猪日增重多100克,按目前市场肥猪价格每千克8元计算,同样150天出售,则出售1头肥猪就会增加销售收入120元,年出栏万头的猪场新增收入就达120万元。我国年出栏6.5亿多头肥猪,算一算真是惊人的数字,所以品种改良工作的意义深远。
健康 优良种猪的首要条件就是安全健康,疾病传播的3个要件当中不能排除种猪广泛流通这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健康的种猪群是安全生产的保障,一旦引进带有野毒的种猪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危害。目前优良种猪烈性传染病的抗原检测应为阴性,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养殖风险,使种猪的生产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养殖效益最大化。
抗逆性及适应性 优良的种猪具有很好的抗逆性及适应能力。正规育种企业在育种过程中高度重视种猪的抗逆性及适应能力,育种的核心依据是满足饲养者、食品企业及消费者利益的需求,而良好的抗逆性及适应能力主要是满足饲养者的利益。在疾病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育种企业对种猪的抗病力研究不断重视,养猪发达的国家如荷兰、丹麦等,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进展,高抗病力品种会对养猪产业做出更大贡献。
繁殖力 现代数量遗传和分子遗传学等育种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种猪的繁殖力,目前优良长白猪、大白猪初产平均10头左右,经产平均12头。比原来的瘦肉型种猪的繁殖力有很大提高。同时目前优良猪种,尤其是配套系种猪也具备乳头数多、发情明显、受胎率高、护子能力强、子猪育成率高等优良繁殖性能。种猪好比是机器设备,能生产出更多的优质产品的设备才能被市场普遍接受。优良的母猪每窝如果多产1头小猪,则每头母猪每年多创效益近400元,年出栏1万头的猪场新增效益就达20万元以上。
瘦肉率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饮食理念逐渐接受,有害健康的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渐渐向低能量、高蛋白方式转变,食用高营养价值瘦肉的习惯自然形成。随着终级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脂肪型品种猪将被市场慢慢淘汰。优良种猪的胴体瘦肉率高于中国地方猪种,外国猪种体重100千克时胴体瘦肉率达60%以上,我国地方脂肪型猪90千克时胴体瘦肉率在50%以下。饲养相对高瘦肉率的种猪不但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且经济效益也会明显提高。例如,目前瘦肉率和出肉率相对高的猪每500克售价要相对多卖0.2元,每头猪按体重达100千克出售计算,年出栏万头的猪场新增利润就达40万元。
目前品种改良工作的重点普及对象
我国养猪模式发生转变目前我国养猪模式大体可以分为3种形式:一是千家万户的农民养殖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养殖目的不是为了经济来源,而是农村的一种习俗。目前由于农民收入的增加、猪病的流行、饲养成本的增加、政府引导等因素,这种养殖形式正快速退出养猪行业。二是养殖大户。这种形式的养殖目的很明确,养猪就是为了生存,一年养50头以上到1000头以下不等的猪就是他们的工作,养猪是他们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这种模式发展迅速,根据我国畜牧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出栏量已占我国总出栏量的30%。虽然这种模式比前一种正规,但仍然存在问题。例如品种衰退,观念落后,管理一般,技术滞后,设备陈旧等,所以这种养殖模式波动性大。如何扶持这种养殖形式,对我国养猪产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三是规模化养殖场。所谓大型养殖场或养殖集团,最小年出栏在1000头以上,有的甚至出栏几十万头,这种形式存在的社会价值比较大,如可以解决“菜篮子”问题、再就业、粮食转化、品种改良、产业化发展等。这种养殖模式目前由于资金、人才、土地等因素的影响,只能按规律慢慢增加,这样一来就给目前的第二种养殖模式带来发展空间。
养殖大户是我国养猪业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养殖大户作为我国养猪业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是养殖产业化发展中重要组成链条之一,在我国养猪业发展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养猪收入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多年经验的积累,资金的沉淀,管理意识的提升,政府的重点扶持,许多已经具备升级的条件。数据显示,2001年~2007年,养殖大户所占比率从16%增加到35%,在这其中有不少已经跨越到规模经营行列,养殖大户的经营模式转型是我国养猪产业走向健康发展的基础,因为他们对行业忠诚度高,新的经营理念需求迫切,新技术接受能力强,便于组织、支持和引导。
我国种猪改良的重点对象应是养殖大户由于千家万户的养殖模式必将被淘汰,再加上这一部分人员综合养殖素质问题,很难接受优良品种及掌握饲养优良品种的技术;规模猪场对品种的认知程度较高,具备饲养良种的资源,所以对品种改良工作主动性很强;如何使养殖大户对品种改良意义更加深入地了解,使他们尽快知道优良品种带来的诸多利益事关大局,也是我国养猪产业真正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所在。
猪种改良的具体实施策略
正确引导 品种改良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系统化和连续性的引导。专业化的育种企业、畜牧系统改良部门应该义务肩负起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落实到具体实施上。大力宣传良种普及的意义,定时培训科学引种常识,及时纠正错误引种观念,在种猪配套应用上给予合理化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良种标准化示范小区,用利益刺激,使良种普及深入养殖户的心里。
重点扶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关系到“菜篮子”的养猪问题,政府一年比一年重视。今年,养殖保险覆盖率已达52.4%,新增233个种猪场项目,扩增到253个生猪调出大县,推进10791个标准化小区建设等。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养猪企业从用地、税收、项目等多方面受益,有利于养猪业进一步成熟化发展。相信我国政府会进一步加强对品种改良方面的支持力度,尤其对重点种猪育种企业和生猪调出大县的品种改良及育种工作应给予政策倾斜,最好专业人员去抓,专项资金支持,政府派专门机构负责监督落实。
全方位服务 种猪是一种特殊的产品,种猪企业应高度重视引种客户的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工作,要详细提供种猪产品的杂交模式、防疫程序、营养要求、饲养管理要点等技术性资料。对重点客户要提前考察引种条件情况,引进时对运输车辆严格进行消毒,检查好车辆保温和降温的设施,要成立专业的服务队伍,细化种猪过渡期管理办法,使种猪能够平稳渡过,在关键的饲养技术环节应按客户需求给予协助性服务。优良的种猪更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才能充分体现其遗传优势,全方位的服务是种猪改良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资源共享 如今是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社会,企业常见的名词就是整合、重组、兼并、合并。养猪行业资源的整合尤为重要,联合育种、产业链条的嫁接、人才和新技术的共享、疾病有效控制的经验、科学养殖模式推广等,都是资源共享的内容。我国种猪品种改良工作不是以部分企业完成改良任务为目标,而应以整体普及率的提升为前提,所以养殖企业、政府部门、食品行业、动保行业、饲料行业应紧密配合,步调一致,为共同推动我国种猪品种改良工作的进程团结作战。
小结
综上所述,种猪质量的优劣对养猪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事关重大,优质种猪是养猪产业的基础,种猪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养猪业的大厦经不起风吹雨打。养猪产业化的发展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种猪是养猪生产的物质基础,在影响养猪生产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在养猪产业化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养猪行业的朋友们要居安思危,从长远和大局出发,了解优良种猪的市场动态,掌控养猪市场的脉搏,抓住主要矛盾,正视品种改良的长远利益,将自身优势转化为胜势,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做好准备。




2007年3月15日,北京市SPF猪育种管理中心成功引进英国SPF种猪100头,引进的英国SPF种猪在英国完成45天隔离检疫运抵国内后,又在隔离条件良好、生物安全程度很高的SPF猪场完成45天隔离检疫。
种猪到场前的准备工作
人员 准备进入隔离场的工作人员进猪前15天内不得到过疫区,不得从事动物饲养管理工作或动物疾病诊断工作,尤其是偶蹄类动物养殖场、屠宰厂、肉食品加工厂等生产经营和诊断工作。入场前应进行健康体检并取得健康证明。隔离场的工作人员提前1周进入隔离场,在隔离期间遵循只出不进的原则。隔离舍的工作人员在生活区洗澡更衣后进入生产区,在生产区再次洗澡更衣后进入隔离猪舍。进入隔离舍后,吃住在隔离舍,在隔离检疫结束前不准擅自离开隔离舍进入舍外生产区。饭菜、水果及送饭用的工具等由指定后勤人员严格消毒后送至隔离舍的指定地点。送饭人员进入生产区严格遵守人员进入生产区的消毒程序。
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在隔离检疫期不得频繁出入隔离场,吃住在隔离场生活区。隔离期间谢绝参观采访,外来人员一律不准入场。动物检验检疫局检疫官员驻场,入场严格遵守人员入场更衣消毒程序,在生活区净化消毒48小时以上才允许进入隔离区。进入隔离区要严格遵守相关消毒程序。
物品 隔离场生活用品由指定后勤人员集中采购,1次购买至少1周所需物品。猪、牛、羊肉及其制品严禁带入隔离场;购买的鱼类、鸡蛋和鸡肉产品及蔬菜、水果必须到专门批发市场购买。进场物品必须在紫外线灯下照射2小时以上,能够进行擦拭消毒的物品要用消毒药液擦拭消毒到最小外包装,方可允许进场。
车辆 外来车辆一律不准入场,把所送物品放到门外必须马上离开,物品只能用本场车辆转入场内。本场车辆进入场区也要严格遵守入场消毒程序。
生活区和舍外生产区 生活区和舍外生产区经空场期间严格清理消毒后,进猪前1个月内,每周用3%火碱溶液消毒1次,进猪前一天再次消毒;进猪通道在进猪前一日用清水把火碱冲洗干净,并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药消毒;进猪前3小时再次消毒,搭建的临时卸猪台及通道一并消毒。
隔离猪舍 隔离猪舍经空场期间多次严格清洗和净化消毒后,进猪前1个月内,每周消毒1次,进猪前一天再次消毒。隔离期间所需的所有物品经严格消毒后提前转入隔离舍。逐个检查自动饮水器,放出其中





的陈旧水,逐个清扫并消毒料槽。猪舍入口处设脚盆和洗手盆,进入猪舍必须脚踏脚盆并洗手消毒。猪舍内各单元入口处设脚盆,消毒液每日更换1次。进猪前舍温应达到猪所需温度。
其他 种猪饲料经外包装消毒后提前进入隔离场,再经熏蒸消毒后转入隔离舍待用。在全舍熏蒸消毒后,所有需要进入隔离舍的物品,必须经熏蒸消毒后才能转入隔离舍使用。急用物品须经严格有效的消毒至最小外包装后才能进入隔离舍。隔离场禁止饲养猫狗等动物,定期灭鼠,门窗挂纱帘,防止鸟、蚊、蝇侵入。隔离场周围禁止放牧,如有发现,及时劝阻并督促其马上离开。
隔离检疫期的饲养管理
机场接机及种猪运输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事先准备好装运猪的车辆和卸猪用的吊车。接机由专人负责,在车辆冲洗处把车辆、笼具冲洗干净并消毒,按时到机场停机坪接猪,接猪前再用喷雾器消毒车辆及装置。接机人员接机前要洗澡更衣消毒,接机时穿专用防疫服。装猪时做到安全、数目清楚。装车后猪笼周围用已消毒的彩条布包围,起到隔离、防风的作用,同时能减轻行使过程中猪的眩晕感。
运输途中尽量行走高速公路等快速道路,避免经过养殖场、交易市场等,避免与运输动物的车辆同行。接机和运输过程中有专职兽医全程陪护,运输中随时观察猪的状况和装置安全。
种猪进场时的各项工作 种猪抵达隔离场门口,用刺激性较小的高效消毒药对装猪的笼具及车辆进行带猪消毒。卸猪、赶猪过程中动作要轻缓,防止种猪肢蹄损伤。种猪进入隔离舍,再次用高效消毒药对猪体喷雾,消毒后转入猪圈。进猪当天,核对种猪耳号,按照性别、体重、年龄、品种和数量对种猪进行分圈,饲养密度以每头猪不低于2平方米为宜。逐个检查种猪体况,对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种猪肢蹄或其他部位外伤及时进行治疗,对受伤猪详细记录。
猪的圈号确定后,无特殊情况禁止调圈,并以栏为单位将猪耳号制成卡片,悬挂在该栏便于观察的地方。若种猪必须调圈,须先上报技术员,经技术员同意后方可调圈。
环境调控 过渡隔离期对猪舍环境进行良好的调控,最大程度缩小环境条件差异,从而减少种猪的环境应激,这样有利于种猪的过渡适应饲养。每天早、中、晚观察猪舍内的温度并记录,随时根据外部气候状况调整舍内温度。体重50千克以上的猪,舍内温度以18℃~20℃为宜。最低不低于16℃,最高不高于25℃,防止舍温剧烈变





化。对小猪及个别病弱猪,可采用红外线灯等局部升温。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有害气体浓度,使舍内空气质量良好。
猪舍采用全漏粪地板工艺,每日集中清扫床面2次,粪沟内的粪污用水冲粪方式排至化粪池,每两周1次。
过渡适应期饲喂方案 按照种猪的营养需求配制适口性良好的饲料,尽量减少各方面应激是过渡适应期最为关键的工作。在种猪的饲料中添加葡萄糖和电解质多维,饲喂3天~5天。前1周内,控制种猪饲料的饲喂量,逐渐增加最后达到正常,具体饲喂量及控料时间可根据饲料情况、猪群的整体状况和恢复情况而定,个别猪还需特殊对待。
隔离适应期,尤其在限料阶段,要确保每头猪都能吃到适量的饲料。若料槽窄小,可采用地面投料饲喂。病弱猪要单栏饲喂特殊照顾。
由于隔离检疫期的饲料为一次性购入,如长时间存放,饲料中维生素会部分流失,故隔离检疫1个月以后,饲料中应补充复合多维。饲料中添加的任何添加剂都需事先征得动检官员的批准。
每日观察种猪的体况、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及粪便,检查饲料、饮水器是否正常。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或处理。
体温监测 第一周,按品种、性别对种猪进行体温监测并记录在案,及时了解种猪的状态。猪群小于100头,则全部测量或50%抽测;猪群大于100头,则30%抽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检疫官员汇报。1周后,对精神差、食欲差、喜卧等表现疑似病态的猪进行体温测量并记录。
防疫 严把“三道关”,尽量减少人员、车辆、物品进入隔离场。
种猪档案建立与优配方案制定
按照GPS猪场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要求,对引进种猪的系谱进行转化并重新编码,按规定录入计算机,并进行血统分类和近交程度分析。根据种猪月龄、近交程度、体重等因素制定种猪选配方案。
母猪发情鉴定与公猪调教
对已达到性成熟的母猪进行发情鉴定,记录母猪耳号、初情期、发情持续时间等,为以后的配种做准备,每天上下午各进行1次。对已达到体成熟的公猪进行调教,训练其人工采精或本交配种技能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养猪产业有了长足进展,目前我国年猪存栏量、出栏量、肉产量均为世界第一。根据2005年FAO报告,从2001年~2005年,我国从年出栏5.04亿头增长到6.61亿头,5年间增长了31.2%;2005年猪肉产量已达5009.5万吨,分别比1980年和1990年增加了340%和119%;猪肉占全国肉类总量的64%,占世界的一半。2006年我国人均猪肉占有量达39.6千克,比2005年增加1.3千克,同比增加3.4%。以上数字表明,我国养猪产业发展在世界影响力已越来越大。
随着现代社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产业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养猪产业化也不例外,它是现代养猪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养猪产业化是建立在集约化饲养、规模化加工、专业化营销基础之上的,而这个基础的核心是种猪。2007年补贴数字统计,我国能繁母猪数量为4689万头,如果每年更新30%,则需要优良种猪1407万头,品种改良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养猪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养猪产业化的发展对种猪品质的要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成为养猪发达国家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品种改良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对我国养猪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良种猪对养猪效益的深远影响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品种在养猪成功要件中占据44%的比例,这是养猪行业所公认的,但同养猪发达国家比,我国饲养者对品种的意识却需要加强。今年,我国政府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猪存栏为4.8亿头,出栏6.6亿头,出栏率只有136%。而养猪发达国家出栏率在170%以上,如此低的养猪率,不能全部归咎于是疾病所造成的,冷静分析,品种的因素也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下面对优良种猪所产生的增值效益进行简要分析。
饲料利用率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美国经济学家布朗2005年在报告中指,“假设中国经济每年增长8%,低于中国过去26年平均年增长率9.5%,那么,到2031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将能够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3.8万美元。所以再过26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将能赶上美国。”可想而知,到那时,国内粮食问题解决不理想的话,中国必将从经济落后国家人民的嘴里争夺食品,所以提高畜产品的粮食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具有社会意义。中国地方猪种民猪、金华猪、太湖猪平均料肉比为3.5∶1,目前外国优质长白种猪、大白种猪、杜洛克种猪的平均料肉比为2.5∶1。优良猪种的饲料利用率高,可节省饲料,降低饲养成本。全国猪的料肉比如果能普遍降低0.2,一头猪100千克出栏就可节省20千克饲料,全国每年就可节省1200万吨饲料。这些节省的粮食可以用于人民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深加工、能源等方面,有利于缓解我国潜在的粮食危机。
生长速度 生长速度是评价种猪质量最重要的经济性能指标之一。在生长速度上,优良种猪明显高于地方品种及肉质兼用型品种。在生长肥育期内,中国地方猪种如民猪、金华猪、太湖猪平均日增重500克,而目前优质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平均日增重900克~1000克。优良种猪150日龄可达100千克以上,而中国地方猪种达90千克则超过180日龄。如果优良种猪比一般的种猪日增重多100克,按目前市场肥猪价格每千克8元计算,同样150天出售,则出售1头肥猪就会增加销售收入120元,年出栏万头的猪场新增收入就达120万元。我国年出栏6.5亿多头肥猪,算一算真是惊人的数字,所以品种改良工作的意义深远。
健康 优良种猪的首要条件就是安全健康,疾病传播的3个要件当中不能排除种猪广泛流通这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健康的种猪群是安全生产的保障,一旦引进带有野毒的种猪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危害。目前优良种猪烈性传染病的抗原检测应为阴性,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养殖风险,使种猪的生产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养殖效益最大化。
抗逆性及适应性 优良的种猪具有很好的抗逆性及适应能力。正规育种企业在育种过程中高度重视种猪的抗逆性及适应能力,育种的核心依据是满足饲养者、食品企业及消费者利益的需求,而良好的抗逆性及适应能力主要是满足饲养者的利益。在疾病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育种企业对种猪的抗病力研究不断重视,养猪发达的国家如荷兰、丹麦等,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进展,高抗病力品种会对养猪产业做出更大贡献。
繁殖力 现代数量遗传和分子遗传学等育种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种猪的繁殖力,目前优良长白猪、大白猪初产平均10头左右,经产平均12头。比原来的瘦肉型种猪的繁殖力有很大提高。同时目前优良猪种,尤其是配套系种猪也具备乳头数多、发情明显、受胎率高、护子能力强、子猪育成率高等优良繁殖性能。种猪好比是机器设备,能生产出更多的优质产品的设备才能被市场普遍接受。优良的母猪每窝如果多产1头小猪,则每头母猪每年多创效益近400元,年出栏1万头的猪场新增效益就达20万元以上。
瘦肉率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饮食理念逐渐接受,有害健康的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渐渐向低能量、高蛋白方式转变,食用高营养价值瘦肉的习惯自然形成。随着终级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脂肪型品种猪将被市场慢慢淘汰。优良种猪的胴体瘦肉率高于中国地方猪种,外国猪种体重100千克时胴体瘦肉率达60%以上,我国地方脂肪型猪90千克时胴体瘦肉率在50%以下。饲养相对高瘦肉率的种猪不但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且经济效益也会明显提高。例如,目前瘦肉率和出肉率相对高的猪每500克售价要相对多卖0.2元,每头猪按体重达100千克出售计算,年出栏万头的猪场新增利润就达40万元。
目前品种改良工作的重点普及对象
我国养猪模式发生转变目前我国养猪模式大体可以分为3种形式:一是千家万户的农民养殖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养殖目的不是为了经济来源,而是农村的一种习俗。目前由于农民收入的增加、猪病的流行、饲养成本的增加、政府引导等因素,这种养殖形式正快速退出养猪行业。二是养殖大户。这种形式的养殖目的很明确,养猪就是为了生存,一年养50头以上到1000头以下不等的猪就是他们的工作,养猪是他们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这种模式发展迅速,根据我国畜牧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出栏量已占我国总出栏量的30%。虽然这种模式比前一种正规,但仍然存在问题。例如品种衰退,观念落后,管理一般,技术滞后,设备陈旧等,所以这种养殖模式波动性大。如何扶持这种养殖形式,对我国养猪产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三是规模化养殖场。所谓大型养殖场或养殖集团,最小年出栏在1000头以上,有的甚至出栏几十万头,这种形式存在的社会价值比较大,如可以解决“菜篮子”问题、再就业、粮食转化、品种改良、产业化发展等。这种养殖模式目前由于资金、人才、土地等因素的影响,只能按规律慢慢增加,这样一来就给目前的第二种养殖模式带来发展空间。
养殖大户是我国养猪业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养殖大户作为我国养猪业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是养殖产业化发展中重要组成链条之一,在我国养猪业发展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养猪收入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多年经验的积累,资金的沉淀,管理意识的提升,政府的重点扶持,许多已经具备升级的条件。数据显示,2001年~2007年,养殖大户所占比率从16%增加到35%,在这其中有不少已经跨越到规模经营行列,养殖大户的经营模式转型是我国养猪产业走向健康发展的基础,因为他们对行业忠诚度高,新的经营理念需求迫切,新技术接受能力强,便于组织、支持和引导。
我国种猪改良的重点对象应是养殖大户由于千家万户的养殖模式必将被淘汰,再加上这一部分人员综合养殖素质问题,很难接受优良品种及掌握饲养优良品种的技术;规模猪场对品种的认知程度较高,具备饲养良种的资源,所以对品种改良工作主动性很强;如何使养殖大户对品种改良意义更加深入地了解,使他们尽快知道优良品种带来的诸多利益事关大局,也是我国养猪产业真正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所在。
猪种改良的具体实施策略
正确引导 品种改良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系统化和连续性的引导。专业化的育种企业、畜牧系统改良部门应该义务肩负起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落实到具体实施上。大力宣传良种普及的意义,定时培训科学引种常识,及时纠正错误引种观念,在种猪配套应用上给予合理化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良种标准化示范小区,用利益刺激,使良种普及深入养殖户的心里。
重点扶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关系到“菜篮子”的养猪问题,政府一年比一年重视。今年,养殖保险覆盖率已达52.4%,新增233个种猪场项目,扩增到253个生猪调出大县,推进10791个标准化小区建设等。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养猪企业从用地、税收、项目等多方面受益,有利于养猪业进一步成熟化发展。相信我国政府会进一步加强对品种改良方面的支持力度,尤其对重点种猪育种企业和生猪调出大县的品种改良及育种工作应给予政策倾斜,最好专业人员去抓,专项资金支持,政府派专门机构负责监督落实。
全方位服务 种猪是一种特殊的产品,种猪企业应高度重视引种客户的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工作,要详细提供种猪产品的杂交模式、防疫程序、营养要求、饲养管理要点等技术性资料。对重点客户要提前考察引种条件情况,引进时对运输车辆严格进行消毒,检查好车辆保温和降温的设施,要成立专业的服务队伍,细化种猪过渡期管理办法,使种猪能够平稳渡过,在关键的饲养技术环节应按客户需求给予协助性服务。优良的种猪更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才能充分体现其遗传优势,全方位的服务是种猪改良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资源共享 如今是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社会,企业常见的名词就是整合、重组、兼并、合并。养猪行业资源的整合尤为重要,联合育种、产业链条的嫁接、人才和新技术的共享、疾病有效控制的经验、科学养殖模式推广等,都是资源共享的内容。我国种猪品种改良工作不是以部分企业完成改良任务为目标,而应以整体普及率的提升为前提,所以养殖企业、政府部门、食品行业、动保行业、饲料行业应紧密配合,步调一致,为共同推动我国种猪品种改良工作的进程团结作战。
小结
综上所述,种猪质量的优劣对养猪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事关重大,优质种猪是养猪产业的基础,种猪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养猪业的大厦经不起风吹雨打。养猪产业化的发展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种猪是养猪生产的物质基础,在影响养猪生产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在养猪产业化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养猪行业的朋友们要居安思危,从长远和大局出发,了解优良种猪的市场动态,掌控养猪市场的脉搏,抓住主要矛盾,正视品种改良的长远利益,将自身优势转化为胜势,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做好准备。




2007年3月15日,北京市SPF猪育种管理中心成功引进英国SPF种猪100头,引进的英国SPF种猪在英国完成45天隔离检疫运抵国内后,又在隔离条件良好、生物安全程度很高的SPF猪场完成45天隔离检疫。
种猪到场前的准备工作
人员 准备进入隔离场的工作人员进猪前15天内不得到过疫区,不得从事动物饲养管理工作或动物疾病诊断工作,尤其是偶蹄类动物养殖场、屠宰厂、肉食品加工厂等生产经营和诊断工作。入场前应进行健康体检并取得健康证明。隔离场的工作人员提前1周进入隔离场,在隔离期间遵循只出不进的原则。隔离舍的工作人员在生活区洗澡更衣后进入生产区,在生产区再次洗澡更衣后进入隔离猪舍。进入隔离舍后,吃住在隔离舍,在隔离检疫结束前不准擅自离开隔离舍进入舍外生产区。饭菜、水果及送饭用的工具等由指定后勤人员严格消毒后送至隔离舍的指定地点。送饭人员进入生产区严格遵守人员进入生产区的消毒程序。
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在隔离检疫期不得频繁出入隔离场,吃住在隔离场生活区。隔离期间谢绝参观采访,外来人员一律不准入场。动物检验检疫局检疫官员驻场,入场严格遵守人员入场更衣消毒程序,在生活区净化消毒48小时以上才允许进入隔离区。进入隔离区要严格遵守相关消毒程序。
物品 隔离场生活用品由指定后勤人员集中采购,1次购买至少1周所需物品。猪、牛、羊肉及其制品严禁带入隔离场;购买的鱼类、鸡蛋和鸡肉产品及蔬菜、水果必须到专门批发市场购买。进场物品必须在紫外线灯下照射2小时以上,能够进行擦拭消毒的物品要用消毒药液擦拭消毒到最小外包装,方可允许进场。
车辆 外来车辆一律不准入场,把所送物品放到门外必须马上离开,物品只能用本场车辆转入场内。本场车辆进入场区也要严格遵守入场消毒程序。
生活区和舍外生产区 生活区和舍外生产区经空场期间严格清理消毒后,进猪前1个月内,每周用3%火碱溶液消毒1次,进猪前一天再次消毒;进猪通道在进猪前一日用清水把火碱冲洗干净,并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药消毒;进猪前3小时再次消毒,搭建的临时卸猪台及通道一并消毒。
隔离猪舍 隔离猪舍经空场期间多次严格清洗和净化消毒后,进猪前1个月内,每周消毒1次,进猪前一天再次消毒。隔离期间所需的所有物品经严格消毒后提前转入隔离舍。逐个检查自动饮水器,放出其中





的陈旧水,逐个清扫并消毒料槽。猪舍入口处设脚盆和洗手盆,进入猪舍必须脚踏脚盆并洗手消毒。猪舍内各单元入口处设脚盆,消毒液每日更换1次。进猪前舍温应达到猪所需温度。
其他 种猪饲料经外包装消毒后提前进入隔离场,再经熏蒸消毒后转入隔离舍待用。在全舍熏蒸消毒后,所有需要进入隔离舍的物品,必须经熏蒸消毒后才能转入隔离舍使用。急用物品须经严格有效的消毒至最小外包装后才能进入隔离舍。隔离场禁止饲养猫狗等动物,定期灭鼠,门窗挂纱帘,防止鸟、蚊、蝇侵入。隔离场周围禁止放牧,如有发现,及时劝阻并督促其马上离开。
隔离检疫期的饲养管理
机场接机及种猪运输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事先准备好装运猪的车辆和卸猪用的吊车。接机由专人负责,在车辆冲洗处把车辆、笼具冲洗干净并消毒,按时到机场停机坪接猪,接猪前再用喷雾器消毒车辆及装置。接机人员接机前要洗澡更衣消毒,接机时穿专用防疫服。装猪时做到安全、数目清楚。装车后猪笼周围用已消毒的彩条布包围,起到隔离、防风的作用,同时能减轻行使过程中猪的眩晕感。
运输途中尽量行走高速公路等快速道路,避免经过养殖场、交易市场等,避免与运输动物的车辆同行。接机和运输过程中有专职兽医全程陪护,运输中随时观察猪的状况和装置安全。
种猪进场时的各项工作 种猪抵达隔离场门口,用刺激性较小的高效消毒药对装猪的笼具及车辆进行带猪消毒。卸猪、赶猪过程中动作要轻缓,防止种猪肢蹄损伤。种猪进入隔离舍,再次用高效消毒药对猪体喷雾,消毒后转入猪圈。进猪当天,核对种猪耳号,按照性别、体重、年龄、品种和数量对种猪进行分圈,饲养密度以每头猪不低于2平方米为宜。逐个检查种猪体况,对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种猪肢蹄或其他部位外伤及时进行治疗,对受伤猪详细记录。
猪的圈号确定后,无特殊情况禁止调圈,并以栏为单位将猪耳号制成卡片,悬挂在该栏便于观察的地方。若种猪必须调圈,须先上报技术员,经技术员同意后方可调圈。
环境调控 过渡隔离期对猪舍环境进行良好的调控,最大程度缩小环境条件差异,从而减少种猪的环境应激,这样有利于种猪的过渡适应饲养。每天早、中、晚观察猪舍内的温度并记录,随时根据外部气候状况调整舍内温度。体重50千克以上的猪,舍内温度以18℃~20℃为宜。最低不低于16℃,最高不高于25℃,防止舍温剧烈变





化。对小猪及个别病弱猪,可采用红外线灯等局部升温。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有害气体浓度,使舍内空气质量良好。
猪舍采用全漏粪地板工艺,每日集中清扫床面2次,粪沟内的粪污用水冲粪方式排至化粪池,每两周1次。
过渡适应期饲喂方案 按照种猪的营养需求配制适口性良好的饲料,尽量减少各方面应激是过渡适应期最为关键的工作。在种猪的饲料中添加葡萄糖和电解质多维,饲喂3天~5天。前1周内,控制种猪饲料的饲喂量,逐渐增加最后达到正常,具体饲喂量及控料时间可根据饲料情况、猪群的整体状况和恢复情况而定,个别猪还需特殊对待。
隔离适应期,尤其在限料阶段,要确保每头猪都能吃到适量的饲料。若料槽窄小,可采用地面投料饲喂。病弱猪要单栏饲喂特殊照顾。
由于隔离检疫期的饲料为一次性购入,如长时间存放,饲料中维生素会部分流失,故隔离检疫1个月以后,饲料中应补充复合多维。饲料中添加的任何添加剂都需事先征得动检官员的批准。
每日观察种猪的体况、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及粪便,检查饲料、饮水器是否正常。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或处理。
体温监测 第一周,按品种、性别对种猪进行体温监测并记录在案,及时了解种猪的状态。猪群小于100头,则全部测量或50%抽测;猪群大于100头,则30%抽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检疫官员汇报。1周后,对精神差、食欲差、喜卧等表现疑似病态的猪进行体温测量并记录。
防疫 严把“三道关”,尽量减少人员、车辆、物品进入隔离场。
种猪档案建立与优配方案制定
按照GPS猪场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要求,对引进种猪的系谱进行转化并重新编码,按规定录入计算机,并进行血统分类和近交程度分析。根据种猪月龄、近交程度、体重等因素制定种猪选配方案。
母猪发情鉴定与公猪调教
对已达到性成熟的母猪进行发情鉴定,记录母猪耳号、初情期、发情持续时间等,为以后的配种做准备,每天上下午各进行1次。对已达到体成熟的公猪进行调教,训练其人工采精或本交配种技能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养猪产业有了长足进展,目前我国年猪存栏量、出栏量、肉产量均为世界第一。根据2005年FAO报告,从2001年~2005年,我国从年出栏5.04亿头增长到6.61亿头,5年间增长了31.2%;2005年猪肉产量已达5009.5万吨,分别比1980年和1990年增加了340%和119%;猪肉占全国肉类总量的64%,占世界的一半。2006年我国人均猪肉占有量达39.6千克,比2005年增加1.3千克,同比增加3.4%。以上数字表明,我国养猪产业发展在世界影响力已越来越大。
随着现代社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产业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养猪产业化也不例外,它是现代养猪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养猪产业化是建立在集约化饲养、规模化加工、专业化营销基础之上的,而这个基础的核心是种猪。2007年补贴数字统计,我国能繁母猪数量为4689万头,如果每年更新30%,则需要优良种猪1407万头,品种改良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养猪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养猪产业化的发展对种猪品质的要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成为养猪发达国家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品种改良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对我国养猪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良种猪对养猪效益的深远影响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品种在养猪成功要件中占据44%的比例,这是养猪行业所公认的,但同养猪发达国家比,我国饲养者对品种的意识却需要加强。今年,我国政府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猪存栏为4.8亿头,出栏6.6亿头,出栏率只有136%。而养猪发达国家出栏率在170%以上,如此低的养猪率,不能全部归咎于是疾病所造成的,冷静分析,品种的因素也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下面对优良种猪所产生的增值效益进行简要分析。
饲料利用率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美国经济学家布朗2005年在报告中指,“假设中国经济每年增长8%,低于中国过去26年平均年增长率9.5%,那么,到2031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将能够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3.8万美元。所以再过26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将能赶上美国。”可想而知,到那时,国内粮食问题解决不理想的话,中国必将从经济落后国家人民的嘴里争夺食品,所以提高畜产品的粮食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具有社会意义。中国地方猪种民猪、金华猪、太湖猪平均料肉比为3.5∶1,目前外国优质长白种猪、大白种猪、杜洛克种猪的平均料肉比为2.5∶1。优良猪种的饲料利用率高,可节省饲料,降低饲养成本。全国猪的料肉比如果能普遍降低0.2,一头猪100千克出栏就可节省20千克饲料,全国每年就可节省1200万吨饲料。这些节省的粮食可以用于人民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深加工、能源等方面,有利于缓解我国潜在的粮食危机。
生长速度 生长速度是评价种猪质量最重要的经济性能指标之一。在生长速度上,优良种猪明显高于地方品种及肉质兼用型品种。在生长肥育期内,中国地方猪种如民猪、金华猪、太湖猪平均日增重500克,而目前优质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平均日增重900克~1000克。优良种猪150日龄可达100千克以上,而中国地方猪种达90千克则超过180日龄。如果优良种猪比一般的种猪日增重多100克,按目前市场肥猪价格每千克8元计算,同样150天出售,则出售1头肥猪就会增加销售收入120元,年出栏万头的猪场新增收入就达120万元。我国年出栏6.5亿多头肥猪,算一算真是惊人的数字,所以品种改良工作的意义深远。
健康 优良种猪的首要条件就是安全健康,疾病传播的3个要件当中不能排除种猪广泛流通这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健康的种猪群是安全生产的保障,一旦引进带有野毒的种猪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危害。目前优良种猪烈性传染病的抗原检测应为阴性,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养殖风险,使种猪的生产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养殖效益最大化。
抗逆性及适应性 优良的种猪具有很好的抗逆性及适应能力。正规育种企业在育种过程中高度重视种猪的抗逆性及适应能力,育种的核心依据是满足饲养者、食品企业及消费者利益的需求,而良好的抗逆性及适应能力主要是满足饲养者的利益。在疾病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育种企业对种猪的抗病力研究不断重视,养猪发达的国家如荷兰、丹麦等,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进展,高抗病力品种会对养猪产业做出更大贡献。
繁殖力 现代数量遗传和分子遗传学等育种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种猪的繁殖力,目前优良长白猪、大白猪初产平均10头左右,经产平均12头。比原来的瘦肉型种猪的繁殖力有很大提高。同时目前优良猪种,尤其是配套系种猪也具备乳头数多、发情明显、受胎率高、护子能力强、子猪育成率高等优良繁殖性能。种猪好比是机器设备,能生产出更多的优质产品的设备才能被市场普遍接受。优良的母猪每窝如果多产1头小猪,则每头母猪每年多创效益近400元,年出栏1万头的猪场新增效益就达20万元以上。
瘦肉率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饮食理念逐渐接受,有害健康的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渐渐向低能量、高蛋白方式转变,食用高营养价值瘦肉的习惯自然形成。随着终级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脂肪型品种猪将被市场慢慢淘汰。优良种猪的胴体瘦肉率高于中国地方猪种,外国猪种体重100千克时胴体瘦肉率达60%以上,我国地方脂肪型猪90千克时胴体瘦肉率在50%以下。饲养相对高瘦肉率的种猪不但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且经济效益也会明显提高。例如,目前瘦肉率和出肉率相对高的猪每500克售价要相对多卖0.2元,每头猪按体重达100千克出售计算,年出栏万头的猪场新增利润就达40万元。
目前品种改良工作的重点普及对象
我国养猪模式发生转变目前我国养猪模式大体可以分为3种形式:一是千家万户的农民养殖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养殖目的不是为了经济来源,而是农村的一种习俗。目前由于农民收入的增加、猪病的流行、饲养成本的增加、政府引导等因素,这种养殖形式正快速退出养猪行业。二是养殖大户。这种形式的养殖目的很明确,养猪就是为了生存,一年养50头以上到1000头以下不等的猪就是他们的工作,养猪是他们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这种模式发展迅速,根据我国畜牧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出栏量已占我国总出栏量的30%。虽然这种模式比前一种正规,但仍然存在问题。例如品种衰退,观念落后,管理一般,技术滞后,设备陈旧等,所以这种养殖模式波动性大。如何扶持这种养殖形式,对我国养猪产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三是规模化养殖场。所谓大型养殖场或养殖集团,最小年出栏在1000头以上,有的甚至出栏几十万头,这种形式存在的社会价值比较大,如可以解决“菜篮子”问题、再就业、粮食转化、品种改良、产业化发展等。这种养殖模式目前由于资金、人才、土地等因素的影响,只能按规律慢慢增加,这样一来就给目前的第二种养殖模式带来发展空间。
养殖大户是我国养猪业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养殖大户作为我国养猪业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是养殖产业化发展中重要组成链条之一,在我国养猪业发展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养猪收入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多年经验的积累,资金的沉淀,管理意识的提升,政府的重点扶持,许多已经具备升级的条件。数据显示,2001年~2007年,养殖大户所占比率从16%增加到35%,在这其中有不少已经跨越到规模经营行列,养殖大户的经营模式转型是我国养猪产业走向健康发展的基础,因为他们对行业忠诚度高,新的经营理念需求迫切,新技术接受能力强,便于组织、支持和引导。
我国种猪改良的重点对象应是养殖大户由于千家万户的养殖模式必将被淘汰,再加上这一部分人员综合养殖素质问题,很难接受优良品种及掌握饲养优良品种的技术;规模猪场对品种的认知程度较高,具备饲养良种的资源,所以对品种改良工作主动性很强;如何使养殖大户对品种改良意义更加深入地了解,使他们尽快知道优良品种带来的诸多利益事关大局,也是我国养猪产业真正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所在。
猪种改良的具体实施策略
正确引导 品种改良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系统化和连续性的引导。专业化的育种企业、畜牧系统改良部门应该义务肩负起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落实到具体实施上。大力宣传良种普及的意义,定时培训科学引种常识,及时纠正错误引种观念,在种猪配套应用上给予合理化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良种标准化示范小区,用利益刺激,使良种普及深入养殖户的心里。
重点扶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关系到“菜篮子”的养猪问题,政府一年比一年重视。今年,养殖保险覆盖率已达52.4%,新增233个种猪场项目,扩增到253个生猪调出大县,推进10791个标准化小区建设等。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养猪企业从用地、税收、项目等多方面受益,有利于养猪业进一步成熟化发展。相信我国政府会进一步加强对品种改良方面的支持力度,尤其对重点种猪育种企业和生猪调出大县的品种改良及育种工作应给予政策倾斜,最好专业人员去抓,专项资金支持,政府派专门机构负责监督落实。
全方位服务 种猪是一种特殊的产品,种猪企业应高度重视引种客户的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工作,要详细提供种猪产品的杂交模式、防疫程序、营养要求、饲养管理要点等技术性资料。对重点客户要提前考察引种条件情况,引进时对运输车辆严格进行消毒,检查好车辆保温和降温的设施,要成立专业的服务队伍,细化种猪过渡期管理办法,使种猪能够平稳渡过,在关键的饲养技术环节应按客户需求给予协助性服务。优良的种猪更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才能充分体现其遗传优势,全方位的服务是种猪改良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资源共享 如今是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社会,企业常见的名词就是整合、重组、兼并、合并。养猪行业资源的整合尤为重要,联合育种、产业链条的嫁接、人才和新技术的共享、疾病有效控制的经验、科学养殖模式推广等,都是资源共享的内容。我国种猪品种改良工作不是以部分企业完成改良任务为目标,而应以整体普及率的提升为前提,所以养殖企业、政府部门、食品行业、动保行业、饲料行业应紧密配合,步调一致,为共同推动我国种猪品种改良工作的进程团结作战。
小结
综上所述,种猪质量的优劣对养猪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事关重大,优质种猪是养猪产业的基础,种猪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养猪业的大厦经不起风吹雨打。养猪产业化的发展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种猪是养猪生产的物质基础,在影响养猪生产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在养猪产业化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养猪行业的朋友们要居安思危,从长远和大局出发,了解优良种猪的市场动态,掌控养猪市场的脉搏,抓住主要矛盾,正视品种改良的长远利益,将自身优势转化为胜势,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做好准备。




2007年3月15日,北京市SPF猪育种管理中心成功引进英国SPF种猪100头,引进的英国SPF种猪在英国完成45天隔离检疫运抵国内后,又在隔离条件良好、生物安全程度很高的SPF猪场完成45天隔离检疫。
种猪到场前的准备工作
人员 准备进入隔离场的工作人员进猪前15天内不得到过疫区,不得从事动物饲养管理工作或动物疾病诊断工作,尤其是偶蹄类动物养殖场、屠宰厂、肉食品加工厂等生产经营和诊断工作。入场前应进行健康体检并取得健康证明。隔离场的工作人员提前1周进入隔离场,在隔离期间遵循只出不进的原则。隔离舍的工作人员在生活区洗澡更衣后进入生产区,在生产区再次洗澡更衣后进入隔离猪舍。进入隔离舍后,吃住在隔离舍,在隔离检疫结束前不准擅自离开隔离舍进入舍外生产区。饭菜、水果及送饭用的工具等由指定后勤人员严格消毒后送至隔离舍的指定地点。送饭人员进入生产区严格遵守人员进入生产区的消毒程序。
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在隔离检疫期不得频繁出入隔离场,吃住在隔离场生活区。隔离期间谢绝参观采访,外来人员一律不准入场。动物检验检疫局检疫官员驻场,入场严格遵守人员入场更衣消毒程序,在生活区净化消毒48小时以上才允许进入隔离区。进入隔离区要严格遵守相关消毒程序。
物品 隔离场生活用品由指定后勤人员集中采购,1次购买至少1周所需物品。猪、牛、羊肉及其制品严禁带入隔离场;购买的鱼类、鸡蛋和鸡肉产品及蔬菜、水果必须到专门批发市场购买。进场物品必须在紫外线灯下照射2小时以上,能够进行擦拭消毒的物品要用消毒药液擦拭消毒到最小外包装,方可允许进场。
车辆 外来车辆一律不准入场,把所送物品放到门外必须马上离开,物品只能用本场车辆转入场内。本场车辆进入场区也要严格遵守入场消毒程序。
生活区和舍外生产区 生活区和舍外生产区经空场期间严格清理消毒后,进猪前1个月内,每周用3%火碱溶液消毒1次,进猪前一天再次消毒;进猪通道在进猪前一日用清水把火碱冲洗干净,并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药消毒;进猪前3小时再次消毒,搭建的临时卸猪台及通道一并消毒。
隔离猪舍 隔离猪舍经空场期间多次严格清洗和净化消毒后,进猪前1个月内,每周消毒1次,进猪前一天再次消毒。隔离期间所需的所有物品经严格消毒后提前转入隔离舍。逐个检查自动饮水器,放出其中





的陈旧水,逐个清扫并消毒料槽。猪舍入口处设脚盆和洗手盆,进入猪舍必须脚踏脚盆并洗手消毒。猪舍内各单元入口处设脚盆,消毒液每日更换1次。进猪前舍温应达到猪所需温度。
其他 种猪饲料经外包装消毒后提前进入隔离场,再经熏蒸消毒后转入隔离舍待用。在全舍熏蒸消毒后,所有需要进入隔离舍的物品,必须经熏蒸消毒后才能转入隔离舍使用。急用物品须经严格有效的消毒至最小外包装后才能进入隔离舍。隔离场禁止饲养猫狗等动物,定期灭鼠,门窗挂纱帘,防止鸟、蚊、蝇侵入。隔离场周围禁止放牧,如有发现,及时劝阻并督促其马上离开。
隔离检疫期的饲养管理
机场接机及种猪运输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事先准备好装运猪的车辆和卸猪用的吊车。接机由专人负责,在车辆冲洗处把车辆、笼具冲洗干净并消毒,按时到机场停机坪接猪,接猪前再用喷雾器消毒车辆及装置。接机人员接机前要洗澡更衣消毒,接机时穿专用防疫服。装猪时做到安全、数目清楚。装车后猪笼周围用已消毒的彩条布包围,起到隔离、防风的作用,同时能减轻行使过程中猪的眩晕感。
运输途中尽量行走高速公路等快速道路,避免经过养殖场、交易市场等,避免与运输动物的车辆同行。接机和运输过程中有专职兽医全程陪护,运输中随时观察猪的状况和装置安全。
种猪进场时的各项工作 种猪抵达隔离场门口,用刺激性较小的高效消毒药对装猪的笼具及车辆进行带猪消毒。卸猪、赶猪过程中动作要轻缓,防止种猪肢蹄损伤。种猪进入隔离舍,再次用高效消毒药对猪体喷雾,消毒后转入猪圈。进猪当天,核对种猪耳号,按照性别、体重、年龄、品种和数量对种猪进行分圈,饲养密度以每头猪不低于2平方米为宜。逐个检查种猪体况,对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种猪肢蹄或其他部位外伤及时进行治疗,对受伤猪详细记录。
猪的圈号确定后,无特殊情况禁止调圈,并以栏为单位将猪耳号制成卡片,悬挂在该栏便于观察的地方。若种猪必须调圈,须先上报技术员,经技术员同意后方可调圈。
环境调控 过渡隔离期对猪舍环境进行良好的调控,最大程度缩小环境条件差异,从而减少种猪的环境应激,这样有利于种猪的过渡适应饲养。每天早、中、晚观察猪舍内的温度并记录,随时根据外部气候状况调整舍内温度。体重50千克以上的猪,舍内温度以18℃~20℃为宜。最低不低于16℃,最高不高于25℃,防止舍温剧烈变





化。对小猪及个别病弱猪,可采用红外线灯等局部升温。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有害气体浓度,使舍内空气质量良好。
猪舍采用全漏粪地板工艺,每日集中清扫床面2次,粪沟内的粪污用水冲粪方式排至化粪池,每两周1次。
过渡适应期饲喂方案 按照种猪的营养需求配制适口性良好的饲料,尽量减少各方面应激是过渡适应期最为关键的工作。在种猪的饲料中添加葡萄糖和电解质多维,饲喂3天~5天。前1周内,控制种猪饲料的饲喂量,逐渐增加最后达到正常,具体饲喂量及控料时间可根据饲料情况、猪群的整体状况和恢复情况而定,个别猪还需特殊对待。
隔离适应期,尤其在限料阶段,要确保每头猪都能吃到适量的饲料。若料槽窄小,可采用地面投料饲喂。病弱猪要单栏饲喂特殊照顾。
由于隔离检疫期的饲料为一次性购入,如长时间存放,饲料中维生素会部分流失,故隔离检疫1个月以后,饲料中应补充复合多维。饲料中添加的任何添加剂都需事先征得动检官员的批准。
每日观察种猪的体况、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及粪便,检查饲料、饮水器是否正常。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或处理。
体温监测 第一周,按品种、性别对种猪进行体温监测并记录在案,及时了解种猪的状态。猪群小于100头,则全部测量或50%抽测;猪群大于100头,则30%抽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检疫官员汇报。1周后,对精神差、食欲差、喜卧等表现疑似病态的猪进行体温测量并记录。
防疫 严把“三道关”,尽量减少人员、车辆、物品进入隔离场。
种猪档案建立与优配方案制定
按照GPS猪场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要求,对引进种猪的系谱进行转化并重新编码,按规定录入计算机,并进行血统分类和近交程度分析。根据种猪月龄、近交程度、体重等因素制定种猪选配方案。
母猪发情鉴定与公猪调教
对已达到性成熟的母猪进行发情鉴定,记录母猪耳号、初情期、发情持续时间等,为以后的配种做准备,每天上下午各进行1次。对已达到体成熟的公猪进行调教,训练其人工采精或本交配种技能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养猪产业有了长足进展,目前我国年猪存栏量、出栏量、肉产量均为世界第一。根据2005年FAO报告,从2001年~2005年,我国从年出栏5.04亿头增长到6.61亿头,5年间增长了31.2%;2005年猪肉产量已达5009.5万吨,分别比1980年和1990年增加了340%和119%;猪肉占全国肉类总量的64%,占世界的一半。2006年我国人均猪肉占有量达39.6千克,比2005年增加1.3千克,同比增加3.4%。以上数字表明,我国养猪产业发展在世界影响力已越来越大。
随着现代社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产业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养猪产业化也不例外,它是现代养猪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养猪产业化是建立在集约化饲养、规模化加工、专业化营销基础之上的,而这个基础的核心是种猪。2007年补贴数字统计,我国能繁母猪数量为4689万头,如果每年更新30%,则需要优良种猪1407万头,品种改良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养猪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养猪产业化的发展对种猪品质的要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成为养猪发达国家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品种改良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对我国养猪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良种猪对养猪效益的深远影响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品种在养猪成功要件中占据44%的比例,这是养猪行业所公认的,但同养猪发达国家比,我国饲养者对品种的意识却需要加强。今年,我国政府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猪存栏为4.8亿头,出栏6.6亿头,出栏率只有136%。而养猪发达国家出栏率在170%以上,如此低的养猪率,不能全部归咎于是疾病所造成的,冷静分析,品种的因素也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下面对优良种猪所产生的增值效益进行简要分析。
饲料利用率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美国经济学家布朗2005年在报告中指,“假设中国经济每年增长8%,低于中国过去26年平均年增长率9.5%,那么,到2031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将能够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3.8万美元。所以再过26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将能赶上美国。”可想而知,到那时,国内粮食问题解决不理想的话,中国必将从经济落后国家人民的嘴里争夺食品,所以提高畜产品的粮食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具有社会意义。中国地方猪种民猪、金华猪、太湖猪平均料肉比为3.5∶1,目前外国优质长白种猪、大白种猪、杜洛克种猪的平均料肉比为2.5∶1。优良猪种的饲料利用率高,可节省饲料,降低饲养成本。全国猪的料肉比如果能普遍降低0.2,一头猪100千克出栏就可节省20千克饲料,全国每年就可节省1200万吨饲料。这些节省的粮食可以用于人民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深加工、能源等方面,有利于缓解我国潜在的粮食危机。
生长速度 生长速度是评价种猪质量最重要的经济性能指标之一。在生长速度上,优良种猪明显高于地方品种及肉质兼用型品种。在生长肥育期内,中国地方猪种如民猪、金华猪、太湖猪平均日增重500克,而目前优质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平均日增重900克~1000克。优良种猪150日龄可达100千克以上,而中国地方猪种达90千克则超过180日龄。如果优良种猪比一般的种猪日增重多100克,按目前市场肥猪价格每千克8元计算,同样150天出售,则出售1头肥猪就会增加销售收入120元,年出栏万头的猪场新增收入就达120万元。我国年出栏6.5亿多头肥猪,算一算真是惊人的数字,所以品种改良工作的意义深远。
健康 优良种猪的首要条件就是安全健康,疾病传播的3个要件当中不能排除种猪广泛流通这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健康的种猪群是安全生产的保障,一旦引进带有野毒的种猪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危害。目前优良种猪烈性传染病的抗原检测应为阴性,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养殖风险,使种猪的生产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养殖效益最大化。
抗逆性及适应性 优良的种猪具有很好的抗逆性及适应能力。正规育种企业在育种过程中高度重视种猪的抗逆性及适应能力,育种的核心依据是满足饲养者、食品企业及消费者利益的需求,而良好的抗逆性及适应能力主要是满足饲养者的利益。在疾病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育种企业对种猪的抗病力研究不断重视,养猪发达的国家如荷兰、丹麦等,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进展,高抗病力品种会对养猪产业做出更大贡献。
繁殖力 现代数量遗传和分子遗传学等育种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种猪的繁殖力,目前优良长白猪、大白猪初产平均10头左右,经产平均12头。比原来的瘦肉型种猪的繁殖力有很大提高。同时目前优良猪种,尤其是配套系种猪也具备乳头数多、发情明显、受胎率高、护子能力强、子猪育成率高等优良繁殖性能。种猪好比是机器设备,能生产出更多的优质产品的设备才能被市场普遍接受。优良的母猪每窝如果多产1头小猪,则每头母猪每年多创效益近400元,年出栏1万头的猪场新增效益就达20万元以上。
瘦肉率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饮食理念逐渐接受,有害健康的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渐渐向低能量、高蛋白方式转变,食用高营养价值瘦肉的习惯自然形成。随着终级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脂肪型品种猪将被市场慢慢淘汰。优良种猪的胴体瘦肉率高于中国地方猪种,外国猪种体重100千克时胴体瘦肉率达60%以上,我国地方脂肪型猪90千克时胴体瘦肉率在50%以下。饲养相对高瘦肉率的种猪不但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且经济效益也会明显提高。例如,目前瘦肉率和出肉率相对高的猪每500克售价要相对多卖0.2元,每头猪按体重达100千克出售计算,年出栏万头的猪场新增利润就达40万元。
目前品种改良工作的重点普及对象
我国养猪模式发生转变目前我国养猪模式大体可以分为3种形式:一是千家万户的农民养殖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养殖目的不是为了经济来源,而是农村的一种习俗。目前由于农民收入的增加、猪病的流行、饲养成本的增加、政府引导等因素,这种养殖形式正快速退出养猪行业。二是养殖大户。这种形式的养殖目的很明确,养猪就是为了生存,一年养50头以上到1000头以下不等的猪就是他们的工作,养猪是他们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这种模式发展迅速,根据我国畜牧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出栏量已占我国总出栏量的30%。虽然这种模式比前一种正规,但仍然存在问题。例如品种衰退,观念落后,管理一般,技术滞后,设备陈旧等,所以这种养殖模式波动性大。如何扶持这种养殖形式,对我国养猪产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三是规模化养殖场。所谓大型养殖场或养殖集团,最小年出栏在1000头以上,有的甚至出栏几十万头,这种形式存在的社会价值比较大,如可以解决“菜篮子”问题、再就业、粮食转化、品种改良、产业化发展等。这种养殖模式目前由于资金、人才、土地等因素的影响,只能按规律慢慢增加,这样一来就给目前的第二种养殖模式带来发展空间。
养殖大户是我国养猪业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养殖大户作为我国养猪业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是养殖产业化发展中重要组成链条之一,在我国养猪业发展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养猪收入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多年经验的积累,资金的沉淀,管理意识的提升,政府的重点扶持,许多已经具备升级的条件。数据显示,2001年~2007年,养殖大户所占比率从16%增加到35%,在这其中有不少已经跨越到规模经营行列,养殖大户的经营模式转型是我国养猪产业走向健康发展的基础,因为他们对行业忠诚度高,新的经营理念需求迫切,新技术接受能力强,便于组织、支持和引导。
我国种猪改良的重点对象应是养殖大户由于千家万户的养殖模式必将被淘汰,再加上这一部分人员综合养殖素质问题,很难接受优良品种及掌握饲养优良品种的技术;规模猪场对品种的认知程度较高,具备饲养良种的资源,所以对品种改良工作主动性很强;如何使养殖大户对品种改良意义更加深入地了解,使他们尽快知道优良品种带来的诸多利益事关大局,也是我国养猪产业真正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所在。
猪种改良的具体实施策略
正确引导 品种改良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系统化和连续性的引导。专业化的育种企业、畜牧系统改良部门应该义务肩负起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落实到具体实施上。大力宣传良种普及的意义,定时培训科学引种常识,及时纠正错误引种观念,在种猪配套应用上给予合理化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良种标准化示范小区,用利益刺激,使良种普及深入养殖户的心里。
重点扶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关系到“菜篮子”的养猪问题,政府一年比一年重视。今年,养殖保险覆盖率已达52.4%,新增233个种猪场项目,扩增到253个生猪调出大县,推进10791个标准化小区建设等。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养猪企业从用地、税收、项目等多方面受益,有利于养猪业进一步成熟化发展。相信我国政府会进一步加强对品种改良方面的支持力度,尤其对重点种猪育种企业和生猪调出大县的品种改良及育种工作应给予政策倾斜,最好专业人员去抓,专项资金支持,政府派专门机构负责监督落实。
全方位服务 种猪是一种特殊的产品,种猪企业应高度重视引种客户的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工作,要详细提供种猪产品的杂交模式、防疫程序、营养要求、饲养管理要点等技术性资料。对重点客户要提前考察引种条件情况,引进时对运输车辆严格进行消毒,检查好车辆保温和降温的设施,要成立专业的服务队伍,细化种猪过渡期管理办法,使种猪能够平稳渡过,在关键的饲养技术环节应按客户需求给予协助性服务。优良的种猪更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才能充分体现其遗传优势,全方位的服务是种猪改良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资源共享 如今是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社会,企业常见的名词就是整合、重组、兼并、合并。养猪行业资源的整合尤为重要,联合育种、产业链条的嫁接、人才和新技术的共享、疾病有效控制的经验、科学养殖模式推广等,都是资源共享的内容。我国种猪品种改良工作不是以部分企业完成改良任务为目标,而应以整体普及率的提升为前提,所以养殖企业、政府部门、食品行业、动保行业、饲料行业应紧密配合,步调一致,为共同推动我国种猪品种改良工作的进程团结作战。
小结
综上所述,种猪质量的优劣对养猪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事关重大,优质种猪是养猪产业的基础,种猪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养猪业的大厦经不起风吹雨打。养猪产业化的发展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种猪是养猪生产的物质基础,在影响养猪生产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在养猪产业化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养猪行业的朋友们要居安思危,从长远和大局出发,了解优良种猪的市场动态,掌控养猪市场的脉搏,抓住主要矛盾,正视品种改良的长远利益,将自身优势转化为胜势,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做好准备。




2007年3月15日,北京市SPF猪育种管理中心成功引进英国SPF种猪100头,引进的英国SPF种猪在英国完成45天隔离检疫运抵国内后,又在隔离条件良好、生物安全程度很高的SPF猪场完成45天隔离检疫。
种猪到场前的准备工作
人员 准备进入隔离场的工作人员进猪前15天内不得到过疫区,不得从事动物饲养管理工作或动物疾病诊断工作,尤其是偶蹄类动物养殖场、屠宰厂、肉食品加工厂等生产经营和诊断工作。入场前应进行健康体检并取得健康证明。隔离场的工作人员提前1周进入隔离场,在隔离期间遵循只出不进的原则。隔离舍的工作人员在生活区洗澡更衣后进入生产区,在生产区再次洗澡更衣后进入隔离猪舍。进入隔离舍后,吃住在隔离舍,在隔离检疫结束前不准擅自离开隔离舍进入舍外生产区。饭菜、水果及送饭用的工具等由指定后勤人员严格消毒后送至隔离舍的指定地点。送饭人员进入生产区严格遵守人员进入生产区的消毒程序。
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在隔离检疫期不得频繁出入隔离场,吃住在隔离场生活区。隔离期间谢绝参观采访,外来人员一律不准入场。动物检验检疫局检疫官员驻场,入场严格遵守人员入场更衣消毒程序,在生活区净化消毒48小时以上才允许进入隔离区。进入隔离区要严格遵守相关消毒程序。
物品 隔离场生活用品由指定后勤人员集中采购,1次购买至少1周所需物品。猪、牛、羊肉及其制品严禁带入隔离场;购买的鱼类、鸡蛋和鸡肉产品及蔬菜、水果必须到专门批发市场购买。进场物品必须在紫外线灯下照射2小时以上,能够进行擦拭消毒的物品要用消毒药液擦拭消毒到最小外包装,方可允许进场。
车辆 外来车辆一律不准入场,把所送物品放到门外必须马上离开,物品只能用本场车辆转入场内。本场车辆进入场区也要严格遵守入场消毒程序。
生活区和舍外生产区 生活区和舍外生产区经空场期间严格清理消毒后,进猪前1个月内,每周用3%火碱溶液消毒1次,进猪前一天再次消毒;进猪通道在进猪前一日用清水把火碱冲洗干净,并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药消毒;进猪前3小时再次消毒,搭建的临时卸猪台及通道一并消毒。
隔离猪舍 隔离猪舍经空场期间多次严格清洗和净化消毒后,进猪前1个月内,每周消毒1次,进猪前一天再次消毒。隔离期间所需的所有物品经严格消毒后提前转入隔离舍。逐个检查自动饮水器,放出其中





的陈旧水,逐个清扫并消毒料槽。猪舍入口处设脚盆和洗手盆,进入猪舍必须脚踏脚盆并洗手消毒。猪舍内各单元入口处设脚盆,消毒液每日更换1次。进猪前舍温应达到猪所需温度。
其他 种猪饲料经外包装消毒后提前进入隔离场,再经熏蒸消毒后转入隔离舍待用。在全舍熏蒸消毒后,所有需要进入隔离舍的物品,必须经熏蒸消毒后才能转入隔离舍使用。急用物品须经严格有效的消毒至最小外包装后才能进入隔离舍。隔离场禁止饲养猫狗等动物,定期灭鼠,门窗挂纱帘,防止鸟、蚊、蝇侵入。隔离场周围禁止放牧,如有发现,及时劝阻并督促其马上离开。
隔离检疫期的饲养管理
机场接机及种猪运输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事先准备好装运猪的车辆和卸猪用的吊车。接机由专人负责,在车辆冲洗处把车辆、笼具冲洗干净并消毒,按时到机场停机坪接猪,接猪前再用喷雾器消毒车辆及装置。接机人员接机前要洗澡更衣消毒,接机时穿专用防疫服。装猪时做到安全、数目清楚。装车后猪笼周围用已消毒的彩条布包围,起到隔离、防风的作用,同时能减轻行使过程中猪的眩晕感。
运输途中尽量行走高速公路等快速道路,避免经过养殖场、交易市场等,避免与运输动物的车辆同行。接机和运输过程中有专职兽医全程陪护,运输中随时观察猪的状况和装置安全。
种猪进场时的各项工作 种猪抵达隔离场门口,用刺激性较小的高效消毒药对装猪的笼具及车辆进行带猪消毒。卸猪、赶猪过程中动作要轻缓,防止种猪肢蹄损伤。种猪进入隔离舍,再次用高效消毒药对猪体喷雾,消毒后转入猪圈。进猪当天,核对种猪耳号,按照性别、体重、年龄、品种和数量对种猪进行分圈,饲养密度以每头猪不低于2平方米为宜。逐个检查种猪体况,对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种猪肢蹄或其他部位外伤及时进行治疗,对受伤猪详细记录。
猪的圈号确定后,无特殊情况禁止调圈,并以栏为单位将猪耳号制成卡片,悬挂在该栏便于观察的地方。若种猪必须调圈,须先上报技术员,经技术员同意后方可调圈。
环境调控 过渡隔离期对猪舍环境进行良好的调控,最大程度缩小环境条件差异,从而减少种猪的环境应激,这样有利于种猪的过渡适应饲养。每天早、中、晚观察猪舍内的温度并记录,随时根据外部气候状况调整舍内温度。体重50千克以上的猪,舍内温度以18℃~20℃为宜。最低不低于16℃,最高不高于25℃,防止舍温剧烈变





化。对小猪及个别病弱猪,可采用红外线灯等局部升温。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有害气体浓度,使舍内空气质量良好。
猪舍采用全漏粪地板工艺,每日集中清扫床面2次,粪沟内的粪污用水冲粪方式排至化粪池,每两周1次。
过渡适应期饲喂方案 按照种猪的营养需求配制适口性良好的饲料,尽量减少各方面应激是过渡适应期最为关键的工作。在种猪的饲料中添加葡萄糖和电解质多维,饲喂3天~5天。前1周内,控制种猪饲料的饲喂量,逐渐增加最后达到正常,具体饲喂量及控料时间可根据饲料情况、猪群的整体状况和恢复情况而定,个别猪还需特殊对待。
隔离适应期,尤其在限料阶段,要确保每头猪都能吃到适量的饲料。若料槽窄小,可采用地面投料饲喂。病弱猪要单栏饲喂特殊照顾。
由于隔离检疫期的饲料为一次性购入,如长时间存放,饲料中维生素会部分流失,故隔离检疫1个月以后,饲料中应补充复合多维。饲料中添加的任何添加剂都需事先征得动检官员的批准。
每日观察种猪的体况、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及粪便,检查饲料、饮水器是否正常。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或处理。
体温监测 第一周,按品种、性别对种猪进行体温监测并记录在案,及时了解种猪的状态。猪群小于100头,则全部测量或50%抽测;猪群大于100头,则30%抽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检疫官员汇报。1周后,对精神差、食欲差、喜卧等表现疑似病态的猪进行体温测量并记录。
防疫 严把“三道关”,尽量减少人员、车辆、物品进入隔离场。
种猪档案建立与优配方案制定
按照GPS猪场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要求,对引进种猪的系谱进行转化并重新编码,按规定录入计算机,并进行血统分类和近交程度分析。根据种猪月龄、近交程度、体重等因素制定种猪选配方案。
母猪发情鉴定与公猪调教
对已达到性成熟的母猪进行发情鉴定,记录母猪耳号、初情期、发情持续时间等,为以后的配种做准备,每天上下午各进行1次。对已达到体成熟的公猪进行调教,训练其人工采精或本交配种技能
<--pagelist end-->

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9-04-14/142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