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应用抗菌药治疗猪病的认识偏差及纠正

零零社区网友  2006-10-11  互联网

作者:《辽宁畜牧兽医》编辑部 郝利忠 郭俊成 李宁 雷骁勇

我国从2004年7月1日起,对未列入非处方抗菌药在全国范围内必须凭医师处方才能销售。国务院新颁发的从2004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兽药管理条例”也将实行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制度。届时,也将禁止未经兽医师开具处方而销售、购买、使用国家规定实行处方药管理的兽药。这是未来现场兽医工作者必须要遵守的法规。本文将例举一些常规使用抗菌药中的认识偏差,以引起基层兽医工作者的注意,兼回答读者提出的关于治疗猪病应注意的问题。

1.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

为什么在提出常规使用抗菌药认识偏差之前要提这个问题呢?因为本文的中心是谨慎用抗菌药。如果随意滥用抗菌药就可能产生耐药菌株,所以要先了解一下病原微生物是怎么产生耐药性的。

1.1抗菌药和耐药性

动物抗菌药是指广泛用于治疗或预防畜禽等动物的感染疾病,并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有些抗菌药还具有刺激动物生长,提高饲料报酬,降低死亡率的作用,被用作饲料添加剂。包括各种抗生素类、磺胺类、咪唑类、喹诺酮类等药物。

耐药性是指药物在连续反复应用后,动物机体、病原体对药物的反应逐渐下降而产生的抗药现象。耐药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病原体产生耐药性,二是动物机体产生耐药性。本文所涉及的重点是病原微生物产生的耐药性。

1.2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

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的过程是有其物质基础的。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家在分析对青霉素有抗药性的微生物中发现了一种称作质粒的遗传物质,是一种环状的DNA分子,能独立游离于细胞质中。独立复制、转录和翻译。这种质粒可以利用细胞质中的物质合成一种能破坏抗生素的酶,使之失去杀菌或抑菌的作用。显然,微生物细胞中含有的特定质粒数量越多,该微生物的抗药性越强。现代分子生物学表明,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相应的抗性质粒,有的质粒甚至有数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微生物获得一定浓度的这种质粒,就能在含有相对抗生素环境中生存、繁殖而成为相应药物的耐药菌。

只要使用抗生素,环境中就会有相应的抗性微生物存在,使用量越大,抗药菌比例越高,耐药性越强。据称,耐药菌的结构很难破坏,而且,这种耐药菌还会把耐抗生素作用的能力传给下一代。其结果必然是抗生素起不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用药的认识偏差与纠正

在应用抗菌药治疗猪病中认识上的偏差是很多的,这里仅举以下6种现象说明,其中心意思是应用抗菌药一定要慎之又慎,能不用的病就千万不要用。

2.1抗生素万能。

抗生素能低抗细菌和某些微生物,而对病毒无抵抗作用。但在临床上常常出现无针对性的逢病就用的现象,比如猪流感是病毒引起的,但常见应用抗生素治疗的现象,而且一种无效再换一种。如果没有细菌继发感染,使用抗生素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更有甚者,猪因吃烂菜引起亚硝酸盐中毒时,明知是中毒,也要注用青霉素,这种随意使用抗生素的例子不少出现,其结果不单纯是浪费药物,还可造成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毒副作用。应注意只有明确是细菌感染的前提下,才可使用对其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2.2新药贵药好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并不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普通商品。不同种抗菌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最低杀菌浓度(MBC)或最低抑菌浓度(MIC)是各不相同的,MBC或MIC越低,其临床使用价值也越大,这才是物美价廉的好药。实际上所说的好药就是对症治疗效果好的药,没有绝对好药,也没有绝对不好药,任何一种药,用对了就是好药,用错了就可能是毒药,关键是对症,只要用之得当,几分钱的药就可能起到良效,药不可能以价论质,即使是作用相同的药,价高的药也不一定是所谓的好药,因为还有个经济效益的指标。在兽医临床上,常常无保留无控制的把贵重药、新药作为常规药应用,忽略某些廉价而有实效的药剂的正常使用,如复方磺胺嘧啶纳(SD+TMP)、复方新诺明(SMZ+TMP)。当若干种药都对某个疾病有效时,就要优先考虑到药的等效价格,如对猪丹毒病,在青霉素疗效尚好的情况下就不要使用先锋霉素(头孢类),老品种有效就不要使用新品种,国产药好用的情况下就不要使用进口药。因为对于养殖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措施之一是降低成本,通常药物占饲养成本的10%左右,因此,遵循高效、安全、经济的原则用药,不可以贵的新的药作为常规用药使用。

2.3大剂量效果好

受到某些传言误导或受假药之所害,抗菌药的临床用量越用越大,长期超量使用,甚至合用也不减量,比如青霉素和链霉素合用,两药均可减量到原用量的2/3,但是还常常仍然在常规用量上加大使用。超剂量使用不仅不会增加疗效,还可能产生毒副作用和耐药菌。临床用药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保护微生态平衡,防止不该流失的正常菌群流失,而超量使用易造成猪体内(如口腔、消化道等)菌群失调,微生态平衡破坏,潜伏在体内的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会趁机大量繁殖,引起内源性感染;还可能由于大剂量的使用,把体内生态环境内的微生物杀死,而使外源性微生物轻易顺利的进入,发生外源性感染。所以不可随便加大剂量,只要使之达到最低有效杀菌浓度或抑菌浓度就可以了。合理的用药应当是严重感染时剂量可适当大些,待病情稳定控制后,随即恢复常规用量,需注意的是磺胺药在首次用药量宜使用突击量,以达到迅速抑菌的目的,然后使用正常有效量,待症状消失后再给与2—3次最小维持量。

2.4用药无视疗程

这种用药偏差有3种表现,一是病症见好就停药,二是没待见效就换药,三是长期应用同一种药,这些都是用抗菌药中的大忌。病原体在猪体内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过程;药物对病原菌的治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所说的疗程,疗程过短,病原体只能被暂时抑制,一旦停药,受抑制的病原体又会重新生长繁殖,其后果会出现严重的复发症状;不到疗程,不待药物治疗见效就过早换药,也是一种治疗失误的表现,因为不能说明所应用的药物是无效的,其结果可能会贻误治疗最佳机会,所以,临床用药必须有足够的疗程。

这里所说的足够的疗程仅仅是按药物的使用规范进行,并不是长期使用,长期使用任何一种抗菌药都是不对的,不但可能产生耐药菌株,还可能使机体产生耐药现象,尤其会产生毒副作用,如长期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会引起猪的肝、肾功能异常。一般说猪的传染病或感染症连用药3—5天,待症状消失后再维持1—2天就可以了。需要特别指出,严禁以预防疾病促进生长为目的,长期滥用抗菌药物添加饲料,人为增加耐药菌的产生,还易造成动物肉食制品药残超标,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

2.5抗菌谱就是适应症。

有的猪场,鸡场粗略的把药物的抗菌谱和适应症等同起来,这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任何种抗菌药都有其固有的抗菌谱,可以作为临床应用的重要依据。但是,如果固执地停留在这一依据上,有时也会产生用药不对症的失误。如猪患大肠杆菌性脑炎,按抗菌谱选药,庆大霉素是最佳用药,但是,应用效果并不很理想,改用磺胺嘧啶则收到了很好疗效。同样,链球菌感染用青霉素效果很好,但如侵袭到脑部,则收效不如磺胺嘧啶。为什么呢,因为磺胺嘧啶能较容易的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髓液,脑药浓度高;而青霉素和庆大霉素不易通过脑屏障,脑药浓度很难达到最低抑菌(杀菌)浓度。

这就是说,只有能使感染部位达到治疗所需的药物浓度,才是该药物的最佳适应症。可见,完全按抗菌谱确定适应症有时也有欠妥。这就要求现场工作者不但要了解药物的抗菌谱,还要明了药物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性,才能更有效的用好药物。

2.6忽略综合防治。

这是只管用药扎针,不顾病源地和猪体状态的典型偏差。常见兽医跳到猪圈里扎一针走人的现象,不与畜主沟通,畜主不知道怎样配合兽医治疗,因而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如仔猪大肠杆菌感染、猪舍的清洁卫生、垫料的更换消毒对治疗效果有明显的影响,饮水不洁、垫料污染肯定会大大增加舍内的病原数量,只有减少病原数量才会提高治疗效果。及时清除病原,阻止病原扩散,有效解除与疾病有关的应激因素及诱因,才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另外,有效的药物只是预防疾病的一个条件,必须通过猪体的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如磺胺类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时,病原体的最后消除,还是要依靠机体的防御系统。所以,在用药治疗的同时,更要精心管理,保护猪舍内温度、湿度和卫生条件,辅以全价营养,提高机体抗病力,才能减轻病的症状,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疾病。

最后,抗菌药物虽然能治病,但并不是控制疾病的最根本措施,对疾病防治的最佳原则是防重于治。在选用药物时还要特别关注本地区对药物的使用频度及耐药现状,做到科学、合理、经济有效的用好抗菌药。



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6-10-11/140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