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猪病的现状和控制战略策略

零零社区网友  2006-03-29  互联网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近几年来,我国规模化养猪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猪病的发生和对规模化养猪生产的危害日趋加重,特别是传染性疾病,成为严重影响我国规模化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威胁。

1 疾病危害

1.1 流行性疾病

由于各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可直接导致牲畜死亡、产品低劣、产量下降,防治费用增加,经济损失巨大。据估计,在发达国家,由疾病造成的损失占总成本的 17%,如美国每年由于猪病付出的费用超过15亿美元,而在发展中国家,则高达35~50%(Bishop SC,2002)。近3年来,几种影响免疫功能疾病困扰着我国养猪业,给养猪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如猪环状病毒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疫病的发生流行,引起机体的基础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猪群免疫失败,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临床病变极其严重,极易造成临床上的误诊和防治上的困难,由于这些新病的出现,有的疾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养猪场损失惨重。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不少猪场因种猪的疫病问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倒闭,有些猪场爆发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发病率高达60%,直接死亡率在40%以上。

1.2 慢性疾病

许多慢性疾病虽然死亡率不高,但由于造成生长速度减慢、饲料利用效率降低,并发二次感染,增加药物和治疗费用等,经济损失极大。据国外研究报道,萎缩性鼻炎可使生长速度降低 5%,如果与肺炎并发,可导致生长速度降低17%;由于地方性肺炎导致肺的不同程度损坏,每损坏10%的肺组织可降低5%的生长速度;猪群由于胸膜肺炎的影响,可使销售额降低20%,并导致达100千克延长12 天 ;某些皮肤病如猪疥癣可降低 10%的生长和饲料利用率,并且可能诱发皮脂炎而严重影响胴体品质, 据国内有关数据显示,病毒、细菌等混合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除了造成直接死亡之外,可使猪日增重降低 15%、饲料利用率降低18%、出栏时间推迟23 天,甚至更多,增重下降或生长停滞的猪可达70%甚至更多。

1.3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也是引起猪场效益下降的重要疾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管理良好的猪场里,寄生虫的感染依然存在,即使是轻微的感染,也能引起大量的损失,包括饲料利用率降低、生长速度下降、由于蛔虫、鞭虫等内寄生虫的移行造成内脏的损伤和机体免疫系统的损害等方面所引起经济效益的下降等。我国某猪场大群体的驱虫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科学的驱虫模式进行驱虫,猪群的日增重(从 20~90千克)比没有驱虫的猪提高了9.3%,而饲料消耗却降低了10.9%,生长速度提高10.9%,肉料比提高0.36,并且由于有效地控制了疥螨病的发生,使外贸出口合格率大大提高,内销屠宰时因肝脏蛔虫斑而造成肝脏废弃的情况不再出现。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按驱虫计划进行驱虫所支出的费用(包括公、母猪驱虫分摊的费用)为3.8元,而由此获得的收益可达28元以上,从另一个角度可看到猪场寄生虫病对猪场经济效益影响之大。

1.4 人畜共患病

许多人畜共患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大问题; 1998~1999年马来西亚由Nipah病毒引起猪的脑炎,同时也引起265人发病,105人死亡。1997年台湾流行口蹄疫给台湾的养猪业以毁灭性的打击。2000年韩国和日本流行的口蹄疫,也给这些国家的养殖业带来沉重后果。2000年欧洲爆发口蹄疫,英国损失590亿英磅。许多人畜共患的重大疫病,如血吸虫病、狂犬病、乙型脑炎、链球菌病、流感等与动物的带毒、带菌、带虫有关,使这些病在动物和人之间相互传播,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猪场疾病日益复杂,其中猪能引起人畜共患的疾病达 25种之多,由此可见, 人畜共患病 问题已成为影响极为广泛的社会问题。

2 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的主要特点

2.1 疾病呈现非典型化的趋势

疾病的发生呈现出一种非典型化的趋势,该趋势给兽医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如非典型猪瘟的出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病毒、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以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持续性感染等。疾病流行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猪流行性感冒和PRRS以及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的从无到有,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猪副嗜血杆菌(主要引起Glasser 病)以及猪伪狂犬病的危害逐渐加大。

2.2 病原变异

某些猪病的病原出现一些变异,导致原有疫苗的保护效力下降或根本没有作用。

2.3 多重感染

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的病例逐渐增多:如猪瘟病毒与伪狂犬病病毒的混合感染,猪瘟病毒与 PRRSV的混合感染,猪环状病毒与PRRSV的混合感染,猪支原体与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巴氏杆菌的混合感染等,以猪呼吸道疾病复合征(PRDC)最为严重。

2.4 细菌性疾病与免疫抑制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明显增多,主要表现在由于抗生素的滥用所导致耐药菌株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且实践上变得日益难于控制,如猪大肠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副嗜血杆菌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逐渐加大,如 PRRSV、猪瘟病毒、猪环状病毒的感染(临床以PMWS/PDNS为主要症候群),尚有支原体肺炎、猪鼻支原体、猪巨细胞病毒等感染。

2.5 繁殖障碍疾病

近年来由于突出的呼吸道疾病问题,而掩盖了繁殖障碍疾病的危害。实际上,因猪繁殖障碍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一点也没有减轻,仍然是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的一大问题,特别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双重感染引起的流产、死胎、产弱仔等问题。近期已在一些规模化猪场显露出来,对初产母猪的危害最大,可造成 70%以上的母猪发生流产和产死胎,另外由附红细胞体病引起的繁殖障碍值得关注,该病可引起不同妊娠阶段的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发生流产和产死胎。

3 病因分析

3.1 引种

为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提高猪群总体质量和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猪场和养猪户都经常到质量较好的种猪场引进种猪。 健康的种猪能给使用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引进的种猪携带疾病,则将遭受经济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猪业发展迅速,从国外引进种猪数量显著增加,从上世纪 8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开始大批量从境外引进种猪,先后从美国、丹麦、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几乎世界上的养猪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引进了大批种猪,对我国瘦肉型猪的品种改良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而且配套措施不力,甚至与制度上的缺陷(如通过隔离检疫,检测的阳性猪被扑杀,其他猪被放行,实际上,被放行的猪是假定健康猪)一些危害严重的疫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环状病毒、猪萎缩性鼻炎等)带进了国门,给养猪生产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3.2 抗病性能

长期以来,我国猪优良品种(品系)的选育工作的开展一直致力于生产、繁殖性能和胴体品质,取得了可观成效。但是在育种方案中所考虑的诸多目标性状中,几乎从未涉及个体抗病性能,因此群体抗病性能并未提高,而与此同时,由于病原体不断变异、集约化饲养方式导致圈舍空间环境恶化、病原体浓度加大等各种诱因,使得群体对各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3.3 饲养规模

饲养总量的增加,使畜禽群体越来越大。易感动物的增多自然容易造成疫病传播、流行。此外饲养方式的改变,畜禽高度密集,构成疫病传播的有利条件。如笼养母猪,使饲养面积由过去栏养母猪每只 10平方米压缩到不足2平方米,同等面积栏舍的饲养数量增加了几倍,虽然管理效率提高,但疫病传染的机会同样加大。

3.4 运输传播

交通运输的发达,各地市场活跃,商品交易频繁,畜产品(活畜及产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由于没得到有效监管,使疫病随畜禽及产品传播。

3.5 生产发展与管理水平不同步

我国畜牧生产的数量已达到或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但由于生产方式以散户和小规模养殖为主体,给实行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有关法律法规未能严格实施,一些管理制度尽管已经建立,但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微观上,养殖户的技术水平、文化素质以及法律意识等未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虽然采用先进饲养方式,但管理制度、卫生防疫条件未跟上,疫病检疫、监测不严格,导致疫病的不断发生。

4 防治措施

4.1 以疫苗为主的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 (后者包括诊断试剂和疫苗)是我国目前用于疾病主动防治的重要手段,通过执行科学的免疫程序,针对不同传染性疾病,注射疫苗制剂,能在疫病发生前使动物产生免疫力,抵抗病菌侵袭,从而达到疾病预防的目的。但是在我国目前动物疾病复杂的情况下,疫苗使用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①由于抗原的漂流、超强毒株的出现及母源抗体的干扰等原因,并且弱毒疫苗还有毒力返强的潜在危险,因此即使合格的疫苗产品,也经常出现接种失败,达不到防病效果;②我国的兽用生物制品单位很多,但达到GMP要求的较少,影响我国兽用疫苗生产质量和规模,例如猪的伪狂犬病和猪繁殖呼吸综合症已在全国许多地区流行时,根本无正规化生产的疫苗可用,直接导致国外相关疫苗乘虚而人,其昂贵的价格,严重制约了动物疫病预防工作的开展;③各种新疾病接踵而至,而相应疫苗研制和开发工作往往难以及时跟进,从而失去理想的疫病扑杀时机。迄今为止,仍然有许多对养猪生产具严重威胁的疾病,尚未研制出相应疫苗,当前养猪生产中使用的疫苗情况见下表:

当前养猪生产中使用的疫苗情况

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6-03-29/139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