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猪冬痢防治新探

零零社区网友  2006-02-14  互联网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猪冬痢病在我国连年发生,已持续数十年之久。其发病率之高,发病数量之多,疫区分布之广,在猪的传染病中,无不居于突出位置。但是,对该病的防治,至今尚未找到有效措施。
一、冬痢的危害
猪冬痢是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多为数种病原混合感染,常发生在寒冷的冬末和早春时节。罹病猪病后没有免疫力,因此在我国农村或大多数养猪场里,一年发病,就会年年延续下去,几十年来,据我们调查了解,重庆主城区的周边区县,发病期是小雪至小寒之间,酉阳、黔江、石柱等地则是在立春前后。冬痢的特征是剧烈水泻,持续5~7日,每日可达10余次,同时停食或减食,迅速脱水消瘦,甚至衰竭死亡,死亡率约20%,多发于小猪。发病率因年度和地区而变化,多为50%~90%,去年石柱县城郊猪场数百头猪发病,发病率高达90%,死亡率达20%。大多数病猪(主要是大中猪)可耐过而恢复食欲,但从发病→止泻→恢复食欲→恢复体重的过程,一般在30~40日左右,给养猪人和养猪业造成沉重的劳务负担和经济损失。由于冬季正是农民宰杀肥猪的时节,每年疫病初起,为避免掉膘损失,饲养户即迅速宰杀或向屠场销售,也常导致中间商压价和农民减收。同时该病还具有季节性暴发的特点,病猪大量发生。防治过程中大量的多种抗菌药物残留于猪肉之中,也给消费者的安全带来隐患。
二、冬痢防治现状
1.特异性的疫苗预防尚未展开。兽医学界半个世纪前已经认识到冬痢是急性传染病,对该传染病的防治方针应是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研制针对性的预防疫苗应是防治该病的重要任务。但数十年来,国内并无该疫苗上市。近年虽然有疫苗已经研制成功的消息,但试用地区效果等资料都未见介绍。疫苗防治工作长时期未能展开,主要是由于本病的免疫机理比较特殊、研究的难度大等原因。因为已经问市的成功疫苗,诸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等,几乎都是单价苗,即其针对的病原体只有一种,虽然曾经使用过几种多价苗,即二种病、三种病或更多种病一齐预防的二联苗、三联苗、五联苗,但所有联苗的使用效果都不理想,而猪冬痢病病原的复杂性与研究多价苗无异;其次是养猪人对使用疫苗的要求不迫切。因为总有不少猪不发病,即使发了病也大多数能康复。这样该病就不如猪瘟发病必死对畜主造成的心理压力大,从而也难于形成象猪瘟一样,每猪必打预防针的严格防疫制度。
2.治疗方面,西兽医尚无有效方法。现已确认抗菌药物对该病没有治疗作用。但又建议可用抗菌药预防病猪的继发感染。西兽医的这一治疗思想落实到基层临床兽医的行动上,还是主要用抗菌药物去作治疗冬痢病的手段。冬痢病猪多数右自愈的特点,在这些自愈猪身上的用药就会误认为是有效治疗药。基层兽医和饲养户的这一误判,当前还相当普遍,这是治疗的一大误区。病毒病的危害首先是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治疗的途径应是:一提高免疫力,二消除致病因子,而用抗菌药物,不仅不能除病因,反而会进一步损伤免疫力。因而用抗菌药物去预防病毒病患者的继发病的提去,有待进一步研究。
3.中兽医的治疗探索,也未获得理想成果。中兽医对该病的探索,上世纪70~80年代报道较多,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针灸治疗。不少报道表明,电针治疗的确能将止泻日程缩短至3日以内,比起自然病程5~7日,缩短了50%。我们对150例病猪的实验,也验证了这一效果。可是,针灸操作极为不便,又费时费力,以后未能持续开展。然而,针灸能普遍地、大幅度地缩短病程,却给人们留下启示,那就是要把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做为治疗该病的重要因素,因为针灸的调节作用就是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其二是药物治疗,当时的疗法,都偏重在温里散寒、利湿止泻方面,选用方剂多为五苓散、胃苓汤、二苓平胃散、真武汤、加味理中汤等。亦即基本沿用传统的中兽医思维,而对于病原的特殊性,病理的复杂性,阴阳盛衰的整体性,深入分析不够,从而未能在实践上产生公认的效果。但这一探索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对这种中兽医历史上未曾见过的疫疠病,在辨证论治的各个环节,必须要中西医结合细致探讨,不应忽略现代兽医学的新认识。
综上所述,治疗本病,在中西医两类药物的抉择上,中草药优于化学药;在病因病理的认识精深度上,西医优于中医;在处方用药上,宜中西医结合,扬长避短,既要灭病原,调病损,又要扶正气,增活力,平衡整体功能,并借助西医相关理论,在辩证论治的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中,中西医结合,取长舍短,不可忽视。试验安排如下:
1.试验动物。冬季疾病暴发时,饲养场或农家的猪。
①治疗试验:选腹泻开始第一日或第二日的病猪投药,同时停止投喂粗饲料(不投药的为对照)。
②预防试验:选正发病的猪场(或农家)中未发病的猪,投药一天,观察疫期结束时是否发病。
2.试验厨药。纯中药复方制剂,研极细末,1~2克/千克,用沸水冲调浸泡后,取汁对热米汤置猪槽中,让猪自饮。
①制剂功能:解毒制水、祛瘀舒郁(针对病原和病理)。温里散寒、益气养胃(针对诱因和内因)。
②制剂组成:贯仲、黄连、赤药、紫苏、小茴、党参、黄芪等共十余味。
3.检验标准。
①有效:治疗者投药二日内止泻。预防者投药后疫期内未发病,或虽发病,也仅见一过型,迅疾好转,而不见特征性腹泻。
②无效:治疗者投药3日后才止泻,预防者在疫期内发生了典型水泻症。
4.试验结果。治疗猪278头。投药24小时内止泻109头、48小时内止泻116头,有效率为80.9%。
预防猪89头;疫期安全度过者42头。一过型发病者25头,有效率为75.3%。
5,中毒试验。以制剂的高浓度煎汁(每毫升含粉剂3克),一次性饲喂试验猪,24小时内与对照猪无异常表现者即为阴性反应,表明药物无急性中毒作用。
①仔猪试验:30日龄断奶健康猪一窝,12头,随机取其中6头(10~11.2千克/头)每头分别以胃管灌注30毫升,结果为阴性。
②肥猪试验:5月龄健康猪2圈各七只,体重45~50千克/头,随机给其中一圈的猪槽注入1050毫升药物浓煎汁,并混入倍量温热甜米汤,让猪自饮,结果为阴性。
三、讨论
1.有兽医指出;既是要止泻,为什么不用利尿药以分利阴阳?这是对所泻出的水是外源性还是内源性的认识问题,由于本病下泻的水不是来自食物和饮水,而是组织液的渗出,故止泻方法以制止渗出为妥,而不宜渗湿利尿。业已泻失水之体,继续利尿,必导致水液枯竭,整体阴阳进一步失衡,离康复就更远了。
2.试验过程及以后的验证用药中,常有对口服投药法的置疑者。实践证明,失水干渴的病猪,有饮水自救的强烈要求,若不给病猪槽里加水,病猪就会不断寻饮尿海中的污水。
3.急性肠炎病要避免肠道遭受不良刺激,在饲养上,只宜给温热稀软的液体食物,要禁忌粗硬、油腻、腥辣的饲料。在泻停止前,宁可少喂,切莫多喂,多喂粗硬饲料,病程反会延长。
4.药物粉剂煎水取汁,效果与中草药饮片煎汁一致,若需自配处方试验者,用中草药饮片煎汁更为快捷。
5.对冬痢发生的病因,在农村至今认识尚不统一,“冬痢”,之名也不足以揭示疾病的本质。我们对病因的看法是:对发病起主要作用的是外因一致病力强大的病原微生物。该病发生的暴发性、高发性、广泛性、连续性足以表明,是外因压倒了内因-抗病免疫力,病原的邪气战胜了机体的正气,所以治病必须强调消毒解毒。至于寒湿等因素,只对发病起推波助澜作用,并非决定因素,可算作诱因。内因在初期虽受压抑,但在疾病的转归中却显,现出了决定作用,80%以上的病猪都可耐过病期而自然转愈,即为免疫力的早示。在本病发展过程中,病原的毒力逐渐削弱,机体的免疫力不断有所加强,疾病后期,病猪虽然消瘦、失水、代谢障碍.一派虚弱现象,但从正邪对比的情势看,已是正虚邪更弱,或正虚邪去了,这就是该疾病无药而愈的根据。所以,在治病的各个阶段,始终要重视内因,要提高免疫力,而不宜采用相反的措施。



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6-02-14/138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