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屠宰猪细颈囊尾蚴病的调查与思考

零零社区网友  2006-01-16  互联网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猪细颈囊尾蚴病是由带科泡状带绦虫(?Taenia hydatigena?)的幼虫阶段——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 tenuicollis?)所引起的。幼虫虫体俗称“水铃铛”,呈囊泡状,大小如黄豆至鸡蛋大不等,囊壁乳白色,囊内含透明液体和一个乳白色头节。虫体寄生于猪的肝脏浆膜、网膜及肠系膜等处,除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外,在屠宰加工时更是由于宰后失重、内脏和胴体的品质降低等原因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我们从2000年初开始一直关注该病在屠宰猪中的流行情况及其危害性,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动物 深圳市某肉联厂屠宰的商品猪。?

1.2 调查方法 细颈囊尾蚴的检查在生猪屠宰的生产线上进行,与屠宰检疫同步。分别检查肠系膜、大网膜、腹膜、肝脏浆膜、肝实质、肺脏等部位有无囊泡状细颈囊尾蚴寄生。以上任一部位发现1个以上虫体即判为阳性,虫体总数达到25个以上者,记为严重感染;并注意观察虫体寄生对内脏及胴体肉质的影响,做好记录。?

2 结果

2.1 感染率及寄生部位 本次调查共检查屠宰猪19 742头,其中7 581头感染细颈囊尾蚴,感染率38.40%。各寄生部位虫体寄生的情况见表1。

表1 感染猪各寄生部位虫体寄生情况比较

寄生部位 肝脏浆膜 肝实质 大网膜与肠系膜 胸腔及肺脏

检出数(头) 6 816 2 308 5 408 0

检出率(%) 89.91 30.44 71.34 0

由表1可见,各寄生部位虫体检出率由高至低排列依次为:肝脏浆膜>大网膜与肠系膜>肝实质。感染猪中有10.37%(786/7 581)为严重感染,但未发现虫体侵入胸腔,寄生于肺脏。?

2.2 肝脏及胴体的变化 虫体寄生在肝脏浆膜及肝实质,常导致肝包膜与肝脏浆膜炎性粘连,肝脏肿大,肝脏表现凹凸不平。肝实质有虫体寄生时损害尤其严重,肉品检疫时只能将部分甚至整个肝脏废弃。受细颈囊尾蚴严重感染的屠宰猪,其胴体常表现为干瘦,屠宰率大大降低;感观上肉色稍显苍白,偶可见黄疸,肉质较差,卖价低。?

3 讨论 ?

3.1 据有关文献报道,猪细颈囊尾蚴的感染率为50%左右。本次调查的感染率为38.40%,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我们认为与被调查动物的产地来源有关。细颈囊尾蚴的成虫(泡状带绦虫)主要寄生于狗的小肠,其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出后,散在的虫卵污染了饲料和饮水,猪采食后即受到感染。这种感染方式决定了猪的不同饲养方式、饲养环境及当地有无养狗的习惯等因素与猪的感染率高低密切相关,亦即细颈囊尾蚴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地区性。本肉联厂屠宰的商品猪主要来源于湖南省各市县(占80%左右),其次为江西、河南,少量为深圳本地饲养的生猪。我们在检疫中发现有的来自偏远农村的肉猪,感染相当严重,达70%~80%,而圈养或规模化养猪场的生猪几乎不受感染。这种现象也提示了各地兽医防检机构在防治该病时,必须结合当地的生猪饲养模式来加以分析。?

3.2 一般认为,随犬粪便排出的泡状带绦虫的孕卵节片或虫卵被猪吞食后,在猪体消化道内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并随血液到达肝实质,再移行到肝表面进入腹腔,附着在肝脏浆膜、大网膜、肠系膜等处,3个月后发育成熟;严重感染时还可侵入胸腔,寄生于肺脏。我们发现,不少病例的肝实质内存在有发育成熟的虫体,占感染数的30.44%;此外,即使严重感染,在腹腔浆膜上有大量虫体寄生,但仔细检查胸腔及肺脏并未发现有虫体侵入。这一寄生部位上的差异是否表明细颈囊尾蚴有不同的变种存在?值得进一步探讨。?

3.3 细颈囊尾蚴对肝脏的侵害是其一切致病作用的诱因。仔猪尤其敏感,可引起急性肝炎,甚至死亡;耐过猪或中猪感染后生长发育受阻;商品猪屠宰后,由于虫体囊内含大量液体,失重较大,再由于肝脏的废弃与胴体品质的降低,销售价格偏低,损失更明显。本次调查发现在肝实质和肝脏浆膜虫体的寄生非常普遍,因此我们建议兽医防检部门应对该病的危害性加以进一步认识和重新定位,加强防制工作。?

3.4 控制猪细颈囊尾蚴病必须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主要有:

(1)养猪户最好不要养狗;养狗者应对狗定期驱虫,屠宰牲畜的废弃物未经煮熟不要喂狗,狗排出的粪便不要随意弃置,避免污染饲料、饮水。

(2)改变某些农村地区放养生猪的习惯,实行圈养。

(3)药物治疗:吡喹酮,按50 mg/kg体重,与液体石蜡按?1∶6?比例混合研磨均匀,分两次间隔一天深部肌肉注射,可杀死全部虫体。




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6-01-16/136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