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健全猪病防治规范

网友投稿  2006-01-11  互联网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一)重视防重于治
  众所周知,猪群的健康是经营猪场成败的重要关键。要使猪只长得快,提高上市周期,减少疾病的发生,均有赖于预防为主的方针。“防”可以说是一个广泛的含义,包括检疫、防疫、清洁、消毒、免疫、驱虫、疾病早期诊断等一系列预防疾病发生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病原体或各种对猪体生长发育不利的诱因进入猪体设置了许多防线,这些防的措施,既提高了猪场的管理水平,净化环境,防止病原的传入,又提高猪体自身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因此,作为猪场管理人员及兽医技术人员,应把防重于治放在重要位置。 1.日常预防措施

  (1)检疫:

  检疫,是综合有关兽医技术和卫生保健知识的一门应用科学。动物检疫是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预防或诊断动物疫病的发生以及避免疾病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我国制订有相关的检疫法规或条例,它们是动物检疫工作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的保证。检疫的目的都是为了预防和消灭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保护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的健康。检疫包括进出境检疫及立足于国内的检疫。

  ① 立足于国内畜群流通的检疫:

  产地检疫:对畜禽生产地将出售、收购和运出的畜禽进行检疫,产地检疫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中转、运输和屠宰前的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可能将病原散播到安全区的危险,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集市检疫:主要是在市镇和农村集市上对农民饲养出售的畜禽进行检疫,一般由市场兽医或乡镇兽医执行。目的要做到禁止病畜及危害人畜健康的肉食品上市,遇有病畜,应果断的采取隔畜、消毒、治疗或扑杀措施。对未预防注射的畜禽进行预防接种。若发生重大传染病时,必要时可关闭畜禽交易市场,并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

  运输检疫:畜禽及其产品,起运前必须经过兽医检疫,检查合格后才能装运。运输过程发生传染病病畜及其尸体,要就地认真进行处理,对装运病畜的车辆、船只要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畜禽运输到目的地后,要做好隔离检疫,观察判明确实无病时,方可与原有健康畜禽混群。

  ② 进出口检疫:

  凡从境外引进种畜,甚至包括胚胎、精液、受精卵等动物遗传物质以及畜产品需进行检疫。进出境检疫一般由国家有关口岸动物检疫部门执行。入境动物及动物遗传物质抵达入境口岸时,检疫人员首先要进行现场检疫。现场检疫首先进行临床检疫,以猪为列,猪的临床检疫,先观察群体状况,如群体休息状态时卧姿、呼吸、被毛、排粪等有否异常;群体在动态时活泼程度、精神状况是否正常,有否行动呻吟、咳嗽及异常的鼻音等;此外群体饮食时饮食情况,健康猪喂食时大口吞食、互相争食,病猪则反之。在群体检查的基础上,剔出异常猪进行重点个体检疫,重点检查猪只的精神外貌、姿态步样、鼻、眼、口腔、咽喉、被毛、皮肤、肛门、排泄物、饮食及体温变化等进行检查,根据临床综合检疫情况,对猪群健康状况作出初步判断。在现场检疫合格后,进境动物在入境口岸需进行隔离检疫,隔离检疫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许多疾病都有一定潜伏期的,现场检疫认为是健康的动物,不能绝对保证肯定没问题,隔离检疫时间根据畜种而定,如大中动物隔离期不少于45天,小动物不少于30天,在动物隔离期间,除认真进行临床观察外,尚需根据动物来源国疾病流行背景状况,采集动物相关样品(如血样,分泌液等),送往实验室进行特定要求检查的疾病进行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按国家有关法规作出相应的处理。

  (2)预防接种:

  为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给猪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以防患于未然。预防接种通常使用生物制剂,如疫苗、菌苗、类毒素等作为抗原激发免疫。根据生物制剂品种的不同,预防接种的途径也不同,猪一般以肌肉及皮下注射为主,也有疫苗用气雾及饮水途径进行免疫的。被预防接种的猪,一般几天到三周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持续期可达半年到一年。

  在预防接种之前,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了解所在地近期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针对所掌握的情况,拟订预防接种方案,若有疫情存在,应先安排对特定病的紧急预防,稳定后再安排预防接种;二是要对被接种的猪进行详细的检查,特别要注意其健康状况,因为不同的健康水平,预防接种后所产生的免疫应若是有差异的,因此,应将猪群健康状况调整到最佳状态;三是对疫苗要进行逐瓶检查,不能用无瓶签、保存不当及失效的疫苗,疫苗用法、用量严格按说明书进行;四是备齐足够的机械,消毒药品及人员的组织。

  预防接种后,有的疫苗对猪只可产生局部的或全身的反应,一般讲,这不是一个异常的现象,因为生物制剂对机体来讲,是一个异物,接种后总有一个反应过程,但不应有不良的或剧烈的反应。若有剧烈的反应,必须查明原因,疫苗质量,接种量过大,接种技术和途径不当等等,以引借鉴。

  一个地区、一个猪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不止一种,可以用来预防这些传染病的疫苗又不尽相同,免疫期也长短不一。因此,可以考虑用多联疫苗来预防不同的病(俗称一针防多病),但要根据联苗的特点合理性地制订预防接种次数和间隔时间,以获得最佳免疫效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免疫程序。

  另外一个要考虑的是免疫效果问题,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与疫苗种类、性质、接种途径、运输保存有关,也与猪只年龄、体况、饲养管理等因素有关,同时还会受到母源抗体等体内原有抗体的影响。因此,在预防接种中均应该加以注意。

  (3)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在于预防或减少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发生。一个猪场可能发生疫病的种类很多,许多疾病目前已有有效的疫苗(如猪瘟、猪丹毒、猪流行性腹泻等),但有些疾病虽有疫苗(如大肠杆菌病、猪气喘病等),但实际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药物防治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猪场一般常用药物主要是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林肯霉素、先锋霉素等)和各种磺胺类药(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脒、磺胺喹恶啉等)。此外硝基呋喃类药(呋喃唑酮、呋喃西林、呋喃坦啶等)以及各种驱虫药(吡喹酮、丙硫苯咪唑、驱虫灵、硫双二氯酚、左咪唑等)。

  在兽医防治技术上,一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对某些药物敏感,疗效佳(如猪丹毒,对青霉素敏感,弓形虫病,对磺胺类药敏感),但在总体上考虑群体防治无疑是一个新的途径。比如防治猪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猪萎缩性鼻炎等,将药物拌入饲料或饮水中喂服,是可取的,常用药物及其比例是:呋喃唑酮预防量为0.01%—0.02%,治疗量为0.03%—0.04%;磺胺类药物,预防量为0.1%—0.2%,治疗量为0.2%—0.5%;四环素族抗生素,预防量为0.01%—0.03%,治病量为0.05%。一般连用5—7天,也可酌情延长。也可在饲料中加土霉素、链霉素等药物,预防猪气喘病。

  在兽医临床治疗上,注意使用抗菌增效剂,它与磺胺类药并用,可增强疗效,与一些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合用,能起到协同作用。目前最常用的抗菌增效剂有三甲氧苄氨嘧啶(TMP)和二甲氧苄氨嘧啶(DVD,又称敌菌净)。比如对猪弓形虫病的治疗,应用复方磺胺嘧啶(SD)或复方新诺明(SMZ)加上TMP,临床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猪肠道感染多见。近几年,防治肠道感染的药物也增多、主要有痢菌净、氟哌酸(诺氟沙星及其衍生物恩诺沙星、乳酸环丙沙星)、吡哌酸、喹乙醇等,这些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喹乙醇还是很好的饲料添加剂,可提高瘦肉生长率。

  饲料添加剂这几年蓬勃发展,在饲料添加剂中加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抗氧化剂、氨基酸、中草药以及微生态制剂(如促菌生、调痢生等),作为增强抗感染是药物预防疾病的新途径,已得到大家的共认和广泛应用。

  迄今,对病毒病的治疗,还没有太大的进展,因此,药物防治主要是针对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的(包括驱虫药),猪场的兽医应该要根据猪场现实检疫和诊断情况,选择药物,使之获得最佳防治效果。

  (4)消毒、杀虫、灭鼠:

  ① 消毒:

  消毒是杜绝传染源并确保猪群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任何猪场都应该重视,通常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前者是指没有发生传染病时,对畜舍、用具、场地、饮水等进行消毒,后者是在发生传染病时及发生传染病后,为控制病原的扩散对已造成污染的环境、畜舍、饲料、饮水、用具、场地及其他物品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

  消毒的步骤:第一步应进行机械性清扫,第二步用化学消毒液消毒。

  机械性清扫是通过清扫、冲洗、洗刷等一系列搞好畜舍环境卫生方法。此方法可使畜舍微生物污染程度大大下降。在清扫和冲洗后再用化学药物进行消毒,可达到预期消毒目的。当前市面上销售的消毒剂很多,应该注意选择效力强、效果广泛、生效快且持久、毒性低、刺激性和腐蚀性小、价格适宜的消毒剂。原则上讲,一种消毒剂难以满足上述所有条件,因此可依据不同环境条件选用数种消毒剂,也可选用不同消毒剂交替使用,避免永久使用同一种消毒剂。

  常用的消毒药有:

  酚类消毒药:石炭酸、来苏尔、菌毒敌、农福等。

  醛类消毒药:甲醛(福尔马林)、戊二醛、环氧乙烷等。

  碱类消毒药:氢氧化钠、生石灰、氨水等。

  酸类消毒药:过氧乙酸、乳酸等。

  含氯消毒药:漂白粉、次氯酸钠、优氯净等。

  阳离子表面活性消毒药:新洁尔灭、洗必泰、百毒杀等。

  其他消毒药:酒精、升汞、双氧水、水杨酸、高锰酸钾、抗毒威等。

  消毒方法:

  畜舍消毒:全进全出的猪场,在引进猪群前,空猪舍要进行彻底消毒。包括:粪便、垫料、污物的清除及无害处理(如发酵、烧毁等);地面、墙壁、门窗、饲糟、用具等进行冲洗或洗刷;畜舍干燥后,用消毒药液喷洒消毒,选择药液浓度可按说明书规定浓度适当提高0.5—1倍,消毒后最好关闭门窗,24小时后开窗通风。畜舍消毒,如菌毒敌、过氧乙酸、福尔马林、氨水均可选择。对于种猪舍,可采用0.05%的过氧乙酸或0.5%的强力消毒灵等喷洒消毒,猪群可不必转移。污水可按每升加2—5克漂白粉消毒。

  用具的消毒:食糟、饮水器、载运车辆等除每天刷洗外,定期用0.1%新洁尔灭、强力消毒灵或抗毒咸等消毒。

  ② 杀虫:

  首先做好消灭蚊蝇工作,可选用敌百虫、敌敌畏、倍硫磷等杀虫药。敌百虫可用0.1%水溶液喷洒,倍硫硫可用0.05—0.5%的浓度,敌敌畏杀虫效果好,但应注意对人畜的毒性。

  ③ 灭鼠:

  首先对畜舍、饲料库等场所应注意做到防鼠的要求。特别对饲料的保藏处要杜绝有鼠的进出。灭鼠药的选用要选择诸如敌鼠钠盐、安妥等对人、畜毒性低的毒鼠药。常用0.05%毒饵,与谷物混匀。毒饵应置对人、畜均安全之处。

  (5)健全兽医管理制度:

  猪群的健康状况是经营猪场成败的重要关键,因此,兽医管理制度是维护猪群健康发展的保障。主要要做到:

  ① 建立经常性消毒制度:

  A.在猪场大门,要设立长于汽车轮1周半的水泥消毒池,生产区门口应有更衣室、消毒室和消毒池;进入场区应更穿衣、鞋后进行消毒,非工作人员尽量避免进入猪场。

  B.饲养猪只尽量做到“全进全出”饲养制度。一批猪转出后,要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空闲一周后方可进猪。

  C.种猪可不必转移,用人、畜无害的消毒药消毒,仔猪注意保暖。

  D.猪舍要通风良好,每天清扫卫生,定期消毒。

  ② 建立疫病监测制度:

  A.有条件的猪场,应建立兽医诊断室,便于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进行监测。

  B.尽量做到自繁自养。从外地引进场内的猪只,要严格进行检疫。要单独饲养,观察至少3周,确认无病后,方可进入猪舍。

  C.每天早、晚巡视猪舍,若发现异常猪只,将其剔出,送隔离舍观察、诊断和处理。死亡猪只要进行剖解作出明确诊断。

  D.建立详细疾病的检查、剖解、诊断、治疗、处理等记录,以了解疫病动态。

  ③ 建立可行的免疫、驱虫制度:

  A.猪场免疫程序的制定和驱虫计划,应符合本场的猪群实际情况,也应考虑社会,尤其早邻近地区疫病流行状况。

  B.免疫前、后应做好免疫监测,确定免疫时机,观察免疫效果。驱虫前、后要做好虫卵和虫体监测,以确定驱虫时机,观察驱虫效果。

  C.应地制宜建立药物预防,正确使用饲料添加剂,对诸如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及气喘病等,可以将药物拌入饲料或饮水中服用。

  D.严格做好尸体处理,发现死猪,应送剖解室解剖,并及时作出诊断,然后对尸体进行烧毁或深埋处理。

  E.若猪场发生传染病,按传染病的性质,做好检疫、隔离、封闭、消毒等措施,及时控制和扑灭疫病,减少经济损失。

  2.疾病扑灭措施

  (1)隔离:

  当猪群发生传染病时,应尽快作出诊断,明确传染病性质,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隔离措施可根据猪只发病数量而定,若发病猪只少,可剔出病猪隔离到隔离舍或较偏僻的地方。若发病猪只多,则可剔出健康猪进行隔离,发病猪留在原猪舍。有条件的猪场,最好在猪只发病过程能将患病猪、疑似患病猪、假定健康猪分别分开,以便于观察、治疗和处理。一旦病性确定,对假定健康猪可进行紧急预防接种。隔离开之猪群要专人饲养,饲养管理用具要专用,人员不要互相串门。根据该种传染病潜伏期的长短,经一定时间观察不再发病后,经过消毒后解除隔离。

  (2)封锁:

  对发生及流行某些危害性大的烈性传染病时(如暴发一类传染病),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部门,划定疫区范围进行封锁。封锁根据该疫病流行情况和流行规律,按“早、快、严、小”的原则进行。封锁是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群三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在实施封锁时,要做到几点,一是禁止易感动物进出封锁区,对必须通过封锁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消毒;二是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治疗、急宰或扑杀,对污染的饲料、用具、畜舍、垫草、饲养场地、粪便、环境等进行严格消毒。动物尸体应深埋、销毁或化制。未发病动物及时进行紧急预防;三是对疫区周围威胁区之易感动物进行紧急预防,建立免疫带。封锁的解除,应在最后1头患病动物痊愈、急宰或扑杀后,根据该病的潜伏期,再无新病例发生时,经过全面消毒后,报请原封锁机关解除封锁。

  (3)紧急预防和治疗: 一旦发生传染病,在查清疾病性质之后,除按传染病控制原则进行诸如检疫、隔离、封锁、消毒等处理外,对疑似病猪及假定健康猪可采用紧急预防接种,预防接种可应用疫苗,也可应用抗血清。为使得被接种猪能较快产生免疫力,在接种时疫苗可适当加大剂量,接种后对猪只应加强观察,一般讲,猪只若未潜伏感染,通过紧急预防接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力。对有治愈希望的病猪,应及时进行治疗,以减少经济损失。治疗可根据病性来选择药物。一般可分特异性疗法、抗生素疗法和化学疗法。特异性疗法系应用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免血清(抗血清)或痊愈血清(或全血)等特异性生物制品进行治疗。抗生素疗法,应选用对病原体最敏感的药物,有条件最好做一下药敏试验,如革兰氏阳性菌可选用青霉素和四环素类,革兰氏阴性菌可选用链霉素、氯霉素。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剂量要足,特别是起始剂量要大,但又要不要滥用。化学疗法最常用的药物是磺胺类药物、抗菌增效剂及硝基呋喃类药物。磺胺类药可抑制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而且对某些原虫(如弓形虫)亦有较好防制作用,其与抗菌增效剂联合使用,效果更佳。硝基呋喃类药物对多种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有拮抗作用,这类药物性质比较稳定,多数细菌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

  (4)淘汰病畜:

  淘汰病畜,也是控制和扑灭疫病是重要措施之一。某些传染病,尤其是病毒性传染病,迄今尚无良好的治疗药物;有一些病,虽然有药物可以治疗、但疗效不够理想或且治疗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治疗上所花费的费用要超过动物本身的价值;或病畜对周围人、畜有严重的传染威胁时,可以淘汰宰杀病畜。在一个地区,发现过去从未发生过的危害性较大的传染病时,为了防止疫病蔓延和扩散,也应果断地淘汰病畜。病畜的淘汰,应该严格遵循在严密消毒的情况下进行。切防由于淘汰宰杀病畜过程由于处理、消毒不够严切,反而造成疫病的扩散的后果。

   (二)免疫程序的建立和正确使用疫苗

  动物用的疫苗(生物制品),是用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等)、微生物代谢产物、原虫、动物血液或组织等,经加工制成,作为预防、治疗、诊断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免疫制剂。动物用的疫苗,所应用的病原微生物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经繁殖和处理后制成的制品,用以接种动物能产生相应的良好免疫力。

  1.疫苗的类型

  (1)传统疫苗

  传统疫苗是指以传统的常规方法,用细菌或病毒培养液或含毒组织制成的疫苗。传统疫苗在防制畜禽传染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目前所使用的疫苗,主要是传统疫苗。传统疫苗,包括有如下主要的类型:

  ① 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以含有细菌或病毒的材料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处理,使其丧失感染性或毒性而保持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接种动物后能产生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灭活苗又分为组织灭活苗(如猪瘟结晶紫疫苗)、培养物灭活苗(猪丹毒氢氧化铝疫苗、猪细小病毒疫苗)。此种疫苗无毒、安全、疫苗性能稳定,易于保存和运输。是疫苗发展的方向。

  ② 弱毒疫苗:又称活疫苗,是微生物的自然强毒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和生物的连续继代,使其对原宿主动物丧失致病力或只引起轻微的亚临床反应,但仍保存良好的免疫原性的毒株,用以制备的疫苗(如猪丹毒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等)。此外,从自然界筛选的自然弱毒株,同样可以制备弱毒疫苗。

  ③ 单价疫苗:利用同一种微生物菌(毒)株或一种微生物中的单一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所制备的疫苗称为单价疫苗。单价苗对相应之单一血清型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能(如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系由6:B血清型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制造,对由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肺疫无免疫保护作用)。

  ④ 多价疫苗:指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多价疫苗能使免疫动物获得完全的保护(如猪多价副伤寒死菌苗)。

  ⑤ 混合疫苗:即多联苗,指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根据病性特点,按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组配而成。接种动物后,能产生对相应疾病的免疫保护,可以达到一针防多病的目的(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⑥ 同源疫苗:指利用同种、同型或同源微生物制备的、而又应用于同种类动物免疫预防的疫苗(如猪瘟兔化弱毒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可用于预防各种品种猪的猪瘟和猪流行性腹泻症)。

  ⑦ 异源疫苗:指利用不同种微生物菌(毒)株,制备的疫苗,接种后能使其获得对疫苗中不含有的病原体产生抵抗力(如兔纤维瘤病毒疫苗能使其抵抗兔粘液瘤病),或用同一种中一种型微生物种毒制备的疫苗,接种动物后能使其获得对异型病原体的抵抗力(如牛、羊接种猪型布氏杆菌弱毒菌苗后,能使牛和羊获得牛型和羊型布氏杆菌病的免疫力)。 (2)基因工程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取的疫苗,包括亚单位疫苗,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苗及核酸疫苗。

  ① 亚单位疫苗:微生物经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去除其无效物质,提取其有效抗原部分(如细菌荚膜、鞭毛,病毒衣壳蛋白等),制备的疫苗(如猪大肠杆菌菌毛疫苗)。 ② 活载体疫苗:应用动物病毒弱毒或无毒株如痘苗病毒、疮疹病毒、腺病毒等作为载体,插入外源抗原基因构建重组活病毒载体,转染病毒细胞而产生的(如狂犬病活载体疫苗)。

  ③ 基因缺失苗:应用基因操作,将病原细胞或病毒中与致病性有关物质的基因序列除去或失活,使之成为无毒株或弱毒株,但仍保持免疫原性(如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

  ④ 核酸疫苗:应用一种病原微生物的抗原遗传物质,经质粒载体DNA接种给动物,能在动物细胞中经转录转译合成抗原物质,刺激动物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目前还处在试验阶段)。

  (3)抗独特型疫苗

  根据免疫系统内部调节的网络学说原理,利用第1抗体分子中的独特型抗原决定位(簇)制备的疫苗,免疫后可引起液体和细胞性免疫应答,能抗拒病原的感染。此疫苗目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

  2.应地制宜地建立免疫程序

  搞好免疫接种,是预防猪场疫病流行的重要措施,应该注意的是,免疫程序的建立,要考虑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母猪母源抗体状况,仔猪、生长猪、肉猪的发病日龄,发病季节,免疫间隔时间等因素以及以往免疫效果。拟定一个好的免疫程序,不仅要有严密的科学性,而且要符合当地猪群的实际情况,也可考虑疫苗厂家推荐的免疫程序。根据综合的分析,拟定出完整的免疫程序。

  下列系根据一般中、小型猪场常用的免疫程序,供参改。

  (1)猪瘟

  ① 种公猪:每年春、秋季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各免疫1次。

  ② 种母猪:每年春、秋季以猪瘟兔化弱毒苗各免疫接种1次或母猪产前30天免疫接种1次。

  ③ 仔猪:20日龄及70日龄各以猪瘟兔化弱毒苗免疫接种1次,也有在仔猪出生后未吮初乳前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免疫接种1次,接种后2小时可哺乳,于70日龄加强免疫1次。

  ④ 正常的猪场,可在50日龄时,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期可达8个月。对于商品肉猪只需免疫接种1次。

  (2)猪丹毒、猪肺疫

  ① 种猪:春、秋两季分别用猪丹毒、猪肺疫疫苗各免疫接种1次。

  ② 正常的猪场,仔猪在50~70日龄时,可用猪丹毒、猪肺疫单苗或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或猪丹毒、猪肺疫二联苗免疫接种1次,免疫期6个月。

  (3)仔猪大肠杆菌病

  妊娠母猪于产前40~42天和15~20天用大肠杆菌腹泻菌苗(K88、K99、987p)分别免疫接种1次。仔猪通过初乳抗体获得被动免疫。]

  (4)猪乙型脑炎苗

  在蚊蝇季节到来前(约4~5月份)用乙型脑炎疫苗对100日龄至初配的公、母猪进行免疫接种1次。

  (5)猪细小病毒感染

  对种公猪、种母猪,每年用猪细小病毒疫苗免疫接种1次。

  (6)猪口蹄疫

  25公斤以上的猪,用O型口蹄疫灭活苗每6个月免疫接种1次。

  (7)猪流行性腹泻及猪传染性胃肠炎

  于母猪产前15~30天,分别以猪流行性腹泻疫苗或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免疫接种1次,也可用猪流行性腹泻及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苗免疫接种。对于断奶后各种日龄的猪,也可用上述疫苗免疫接种。

  (8)对于猪支原体肺炎、仔猪副伤寒、猪链球菌病、仔猪红痢、猪萎缩性鼻炎及猪伪狂犬病等疫苗的使用,可根据不同猪场的具体情况选择。

  3.疫苗的正确使用

  为保证猪在接种疫苗后,产生预期的免疫效果,应在使用疫苗时,对疫苗的正确使用方法,要有所了解。每一种疫苗,有其特定的免疫程序和免疫效力,是长期研究的成果,厂家通常都提供有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应严格掌握。为保证预防接种的免疫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各类疫苗要有专人采购和专人保管,以确保疫苗的质量。

  (2)各类疫苗在运输、保存过程要注意不要受热,活疫苗必须低温冷冻保存,灭活疫苗要求在4℃~8℃条件下保存。

  (3)疫苗的使用按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接种疫苗必须由技术人员操作、其他人员协助。

  (4)疫苗使用前要逐瓶检查,观察疫苗瓶有否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签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剂量记载是否清楚,稀释液是否清晰等,并记下疫苗生产厂家、批号等,以便备案。

  (5)疫苗接种前,应检查猪群的健康情况,病猪应暂缓接种,接种疫苗用的器械(如注射器、针头、镊子等)都要事先消毒好。根据猪场情况,一猪换一个注射针头或一圈换一个注射针头。

  (6)接种疫苗时,不能同时使用抗血清。

  (7)免疫接种过程,必须注意消毒剂不要与疫苗接触。

  (8)疫苗一旦启封使用,必须当日用完,不能隔日再用。

  (9)在免疫接种过程,疫苗不要放置日光下暴晒,应置于阴凉处。 (10)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前,要特别注意防止母源抗体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因此必须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

  4.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在对猪进行免疫接种疫苗后,有时仍不能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即发生了免疫失败,引起免疫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猪只本身免疫功能失常,免疫接种后不能刺激猪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2)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能干扰疫苗的抗原性,因此在使用疫苗前,应该充分考虑猪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必要时要进行检测,避免这种干扰。

  (3)没有按规定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使免疫接种后达不到所要求的免疫效果。

  (4)猪只有病,正在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药物进行治疗,造成抗原受损或免疫抑制。

  (5)疫苗在采购、运输、保存过程中方法不当,使疫苗本身的效能受损。

  (6)在免疫接种过程疫苗没有保管好或操作不严格,或疫苗接种量不足。

  (7)制备疫苗使用的毒株血清型与实际流行疾病的血清型不一致,也不能达到良好的保护。

  (8)在免疫接种时,免疫程序不当或同时使用了抗血清。

  总之,免疫失败原因很多,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为防止免疫失败,最重要要做到正确使用疫苗及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摘自:神农牧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6-01-11/136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