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猪的主要疾病(一.)传染病的防治

网友投稿  2006-01-11  互联网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
传染病的防治
1.猪瘟 2.猪丹毒 3.猪肺疫 4.猪轮状病毒病 5.猪链球菌病
6.仔猪副伤寒 7.猪水肿病 8.口蹄疫 9.流行性腹泻 10.传染性胃肠炎
11.仔猪黄痢 12.仔猪白痢 13.猪气喘病 14.伪狂犬病
15.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 16.猪细小病毒病 17.流行性乙型脑炎 18.痢疾
19.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20.先天性肌阵疼 21.仔猪梭菌性肠炎

--------------------------------------------------------------------------------

1.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美国称猪霍乱,英国称猪热病,是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等病变。

[病原]病原为猪瘟病毒。
猪瘟病毒对寒冷抵抗力较强,病毒在冻肉中可存活数月,但不耐热。一般常用消毒药,对本病毒均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病初便秘,粪便常带有脱落肠鼓膜和血丝,继后不久呈现腹泻,粪便呈灰黄色、恶臭。公猪阴鞘积尿,用手挤压后,流出浑浊灰白色恶臭液体。哺乳仔猪发病较少,主要表现神经症状,如磨牙、痉挛、转圈运动、角弓反张或倒地抽搐等,死亡率颇高。
慢性型:主要由急性型发展而来,常见于老疫区或流行后期的病猪。猪主要表现消瘦、贫血、全身衰弱、步态缓慢无力,体温不稳定,可在40~41度之间反复。常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腹泻时有的可见粪便中带有黏液和血液。体表淋巴结肿大。

温和型:病情发展缓慢,体温在40度左右,呈稽留热,腹下皮肤有瘀血和坏死,有时见耳朵、尾干发干,粪便时干时稀,食欲尚有,但食量减少,病程可达1~2个月,病猪瘦弱。大猪大多能耐过,但生长发育差,仔猪死亡率较高。

[诊断]
①流行特点:体病只感染猪,流行无季节性,任何品种、类型、年龄的猪均易感。
②症状:潜伏期2~21天,平均5~7天。临床上可分几种类型。
最急性型:多流行于初期,尤在新流行区多见。表现突然发病,高热稽留,精神沉郁,眼结膜充血,颈、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发钳和出血。有的呈现抽搐和痉挛,病程一般不超过3天,病死率可高达100%。
急性型:最为常见。体温可升高到41度,稽留热。病猪表现寒颤、困倦、行动缓慢、共济失调、拱背、头尾下垂、废食,常伏卧一隅或钻入垫草内嗜睡。病早期有眼结膜炎,眼角聚有脓性分泌物,将眼险粘连。在鼻盘、嘴唇、下颁、四肢、腹下及外阴等处皮肤可见到紫红色斑点。

[防治]
①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对病猪,尤其是种猪,可应用抗猪瘟高免血清进行治疗,对部分猪有效果,未发病猪也可用此血清作紧急预防。②预防:免疫接种是预防 猪瘟病的主要手段。我国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一般在免疫后3天左右,即可产生可靠的免疫力。
病理变化: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其中以淋巴结、肾脏、膀胱、脾脏、喉头、咽部最为常见。肠系膜淋巴结呈大理石样病变。胃和小肠黏膜呈出血性炎症,在大肠的回盲瓣段融膜形成特征性的钮扣状溃疡。脾肿大,脾边缘有时可见到红黑色的坏死斑块,比米粒略小,质地硬,突出于表面,即出血性梗死。妊娠母猪感染后,流产的胎儿水肿,表皮出血和小脑发育不全。温和型猪瘟在病理变化方面比典型猪瘟轻。

--------------------------------------------------------------------------------

2.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俗称“打火印”。猪丹毒杆菌又称丹毒丝菌,为细长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

诊断要点
一,急性(败血型)的症状是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2℃以上,寒战,病猪行走时僵直、跛行,似乎感到疼痛;站立数分钟后又卧倒,站立时四肢相互紧靠,头下垂,背部隆起。食欲停止,有时呕吐或干呕。病初便秘,随后下痢,有的混有血液。 病程2~3天,随即死亡。
二,亚急性(疹块型)病猪出现典型猪丹毒的症状。急性型症状出现后,在胸、背、四肢和颈部皮肤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疹块,凸出于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中间苍白,用手指压后退色。当疹块出现后,体温恢复正常,病情好转,病程1周左右,若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三,慢性型常发生在老疫区或由前两种类型转化而来。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关节肿大,行动僵硬,呈现跛行。出现慢性心内膜炎,消瘦,贫血,喜卧倒,行走不稳,心跳快,常因心肌麻 痹而突然死亡。

流行特点
猪丹毒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和人十甚至在鱼类、家蝇和蚊子体内有时也能分离到本菌。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夏季多发,5~9月份是流行高峰,多呈地方流行性和散发。不同年龄的猪均可发生,但多见于架子猪。


预防和治疗
疫苗接种目前市售产品有猪丹毒活疫苗和猪瘟、猪肺疫三联苗两种。各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隔离消毒发现本病应立即隔离治疗,注意环境和粪便的消毒。对于病猪的尸体应作烧毁或其他无害化处理,杜绝散播。药物治疗本病首选的药物是青霉素,首次使用剂量要大。此外,其他抗生素或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均有效。用抗猪丹毒高免血清,皮下或静脉注射,有紧急预防和治疗效果。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胃、十二指肠、回肠,整个肠道都有不同程度的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脾肿大,呈典型的败血脾。肾郁血、肿大,有“大红肾”之称。关节肿胀,有浆液性、纤维索性渗出物蓄积。慢性病例在心脏可见到疣状心内膜炎的病变,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出现菜花样增生物。

--------------------------------------------------------------------------------

3.猪肺疫(猪巴氏杆菌病)
猪肺疫又叫猪巴氏杆菌病,俗称“锁喉疯”或“肿脖子瘟”。
它是由特定血清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散发性和继发化传染病。急性病例呈出血性败血病、咽喉炎和肺炎和症状。慢性病例例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症状。呈散发性发生。

流行特点
本病见常见中、小猪发病,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季节发生最多,南方易发生于潮湿闷热及多雨季节。



临诊症状
急性病例一般病程较短,可突然死广,典型的表现是:急性咽喉炎,颈部高度红肿,热而坚硬,呼吸困难及肺炎症状;散发或继发性的慢性病猪,症状不明显,易和其它传染病相混淆。

病理变化
最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变化,咽喉部急性炎症。急性病例,主要为肺的水肿,不同程度肝变病灶,以及胸部淋巴结的炎症。散发性病例见纤维素渗出或肺膜粘连的肺炎灶。

鉴别诊断
除注意与猪瘟、丹毒区别诊断外,急性咽喉炎病例要与急性炭疽区分,猪很少发生急性炭疽,且不形成流行。

防治方法
防治本病的根本办法,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消除或减少降低猪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兽医卫生工作,以增强猪体的抵抗力;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进行预防注射。发病后的措施隔离病猪,及时治疗,可用磺胺类药物及抗生素;猪舍的墙壁、地而、饲养管理用具要消毒,垫草要烧掉;改善猪只饲养管理条件。

--------------------------------------------------------------------------------

4.猪轮状病毒感染
流行特点
患病的人、畜及隐性感染的带毒者都是传染源。病毒存在于肠道,随粪便排至外界,经消化道感染易感的人、畜。本病传播迅速,多发生于寒冷季节。仔猪及幼猪多发。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
病理变化
病仔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色,水样或糊状。病变主要限于消化道(特别是空肠和回肠),肠管变薄,小肠绒毛缩短。

防治措施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靠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措施预防。疫苗尚处于研制阶段。发病猪应隔离到清洁、干燥和温暖的猪舍,加强护理,尽量减少应激因素。可给发病猪口服葡萄糖盐水或复方葡萄糖溶液,猪每千克体重口服气30~40毫升,每天2次。
诊断方法
根据症状与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采用小肠做电镜、荧光抗体等检查。

--------------------------------------------------------------------------------

5.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几种主要链球菌引起的败血性和局灶性淋巴结化脓的疾病。
临诊症状
急性败血型:突然发生,体温升到40~42℃,全身症状明显,结膜潮红、流泪、流鼻液、便秘。部分病猪见关行炎,跛行或不能站立。有的病猪共济失调、磨牙、空嚼或昏睡等神经症状。后期呼吸闲难,l~4天死亡。
病理变化
败血型:鼻、气管、肺充血、肺炎;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出血;
肾肿大、出血;胃肠粘膜充血、出血;关节囊内有胶样液体或纤维素脓性物。脑膜脑炎型: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白质和灰质有小点山血;心包、胸腔、腹腔有纤维性炎;淋巴结肿大、出血。
诊断
细菌检查:①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单个、成对和链状排列的球菌②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皿,24~48小时可见溶血的细小菌落,后进行生化试验和生长特性鉴定。
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菌猪是传染源,通过呼吸道和皮肤损伤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5~ll月发生较多。

防治方法
对急性、关节炎型病猪,及时用大剂量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淋巴结化脓病例,待脓肿成熟后,切开脓肿,排除脓汁,局部按外科方法处理。消除外伤引起感染的因素;作好猪舍、环境、用具的消毒卫生工作。必要时,可用猪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C群猪链球制成)免疫接种。

--------------------------------------------------------------------------------

6.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
病原
沙门氏菌为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产生芽抱,除鸡白痢和鸡伤寒沙白氏菌外,都有周身鞭毛。
流行特点
各种家畜、家禽、其他动物和人,对沙门氏菌属的一些细菌有易感性。不分年龄均可感染,猪多发生在1~4月龄(10~15千克)的幼龄猪。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气候寒冷多变及多雨潮湿季节发生最多。
症状
按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以慢性型为常见。急性(败血型) 发病初期多为急性,体温升至41℃以上,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鼻、眼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有时不见腹泻。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色斑,此时病猪迅速消瘦,行走不稳,呼吸困难,衰竭而死亡。病期3~5天,死亡居劲慢性 为最常见的病型,最主要的特征症状是下痢,粪便呈粥状或水样,灰白、黄绿、黄褐、灰绿或污黑色,恶臭,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起立或行走时都可出现拉稀;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有的咳嗽时,呈喷射状排出稀粪水,有的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进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一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有食欲,后期废绝;也有的病猪死前还吃,喜喝脏水。有的病猪皮肤上出现湿疹样变化;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最后极度衰竭而劲。多在病后半个月以上死亡,有的甚至长达2个月。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病理剖检
急性病猪主要为败血症变化,体表皮肤有紫红色斑,脾脏肿大,暗红色,质韧,切面蓝红色;全身淋巴结肿大,紫红色,切面外观似大理石状,与猪瘟的变化相似;肝、肾、心外膜、胃、肠粘膜有出血点;肺卡他性炎症;病程稍长的病例,大肠粘膜有糠麸样坏死灶。慢性病例,典型的病变在盲肠、结肠,甚至回肠。
诊断
慢性副伤寒的发病特点、症状及病理变化都比较典型,不难做出诊断,急性副伤寒与猪瘟很相似,应注意区别诊断。
病理变化
大肠粘膜有典型的坏死和溃疡,或粘膜呈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失去弹性;肝、淋巴结等干酪样坏死。
治疗
发现病猪立即隔离,及时治疗。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坚持与改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相结合,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1 呋喃酮(痢特灵)每日0.4~0.6克,分2次内服,连3~5天。

2 抗生素 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0~100毫克,每日2次口服。氯霉索注射液,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每日肌肉注射2次。
3 磺胺类 磺胺甲基异恶(新诺明,SMz)首次按每千克体重0.1克,维持量0.07克,每12小时服1次。
预防
本病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造成发生和传播的,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本病常发地区,可对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预防。

--------------------------------------------------------------------------------

7.猪水肿病
猪水肿病又名猪胃肠水肿,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运动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及头部水肿。部检变化为头部皮下、胃壁及大肠间膜的水肿。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常突然发生,病程短,迅速死亡,致死率高;发病多是营养良好和体格健壮的仔猪;一般局限于个别猪群,不广泛传播;多见于春季和秋季。

临诊症状
主要是突然发病,体温不高,四肢运功障碍,后躯无力,摇摆和共济失调;有的病猪作圆圈运动或盲目乱冲,突然猛向前跃;各种刺激或捕捉时,触之惊叫,叫声嘶哑,倒地,四肢乱动,似游泳状;病猪常见脸部、眼睑水肿,重者延至颜面、颈部,头部变“胖”。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水肿。上下眼睑 、颜面、下凳部、头顶部皮下呈灰白色凉粉样水肿。

--------------------------------------------------------------------------------

8.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
流行特点
猪对口蹄疫病毒特别具有易感性,有时牛、羊等偶蹄兽不发病,猪还能发病;猪口蹄疫多发生于:秋末、冬季和早春,尤以春季达到高峰。
临诊症状
以蹄部水疱为特征,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蹄冠、蹄叉发红、形成水疱和溃烂,有继发感染时,蹄壳可能脱落;病猪破行,喜卧;病猪鼻盘、口腔、齿龈、舌、乳房(主要是哺乳母猪)也可见到水疱和烂斑;仔猪可因肠炎和心肌炎而它。
鉴别诊断
注意与猪水疱病、猪水疱疹和猪水疱性口炎鉴别。
防治方法
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如疑为口蹄疫时,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并采集病料送检;对发病现场进行封锁,按上级业务部门的规定,执行严格的封锁措施,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处理;对猪舍、环境及饲养管理用具进行严格消毒;病猪隔离,加强护理,对症治疗,促进口腔和蹄子的早日康复;发病地区可用口蹄疫灭活疫苗注射,有一定预防效果。


--------------------------------------------------------------------------------

9.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属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流行特点
病猪是主要传染来源;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冬季,也能在夏季发生,我国以12月到第二年2月发生最多。
临诊症状
病猪表现为呕吐、腹泻和脱水。粪稀如水,灰黄色或灰色,在吃食或吮乳后发生呕吐;年龄越小,症状越重。
病理变化
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
鉴别诊断
常用方法有:1.免疫荧光染色检查;2.免疫电镜检查;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4.人工感染试验。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可供治疗。停食或减食,多给清洁饮水或易消化饲料,小猪进行补液、补液盐等措施,有一定良好作用;由于此病发病率很高,传播快,一旦发病,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效果不大。加之康复猪可产生一定免疫力,猪只发病流行后即可停止。

--------------------------------------------------------------------------------

10.猪传染性胃肠炎
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发病,但症状轻微,并可自然康复。本病的发生有季节性,我国多流行于冬春寒冷季节,夏季发病少,在产仔旺季发生较多。在新发病猪群,几乎全部猪只均可感染发病,在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
临诊症状
出现仔猪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突然呕吐,接着出现急剧的水样腹泻,粪水呈黄色、淡绿或发白色。病猪迅速脱水,体重下降,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无光。吃奶减少或停止吃奶、战栗、口渴、消瘦,于2~5日内死亡。架子猪、肥猪及成年公母猪主要是食欲减退或消失,水样腹泻,粪水呈黄绿、淡灰或褐色,混有气泡;哺乳母猪泌乳减少或停止,3~7大病情好转随即恢复,极少发生死亡。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粘膜充血,有时有出血点;小肠肠壁变薄,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含有气泡和凝乳块;小肠肠系膜淋巴管内缺乏乳糜烂。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可供治疗。停食或减食,多给清洁饮水或易消化饲料,小猪进行补液、补液盐等措施,
有一定良好作用;由于此病发病率很高,传播快,一旦发病,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效果不大。加之康复猪可产生一定免疫力,猪只发病流行后即可停止。可试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预防。

--------------------------------------------------------------------------------

11.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疾病,以剧烈水泻、迅速死亡为特征。病原一般为溶血性或非溶血性大肠杆菌。
诊断
①流行特点:新生仔猪24小时内最易感染发病。一般在生后3天左右发病,最迟不超过7天。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炎夏和寒冬及潮湿多雨季节发病严重,春、秋温暖季节发病少。②症状:潜伏期最短的为8~10小时,一般在24小时左右,表现为突然拉稀,排出稀薄如水样粪便,呈黄色或灰黄色,混有小气泡并带腥臭,随后拉稀愈加严重。病猪口渴、脱水,但无呕吐现象,最后昏迷死亡。
②病理变化:皮肤干燥、皱缩,口腔粘膜苍白、干燥脱水。最显著的病变为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
防治
①治疗:由于患病仔猪剧烈腹泻而迅速脱水,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奏效。但如在出现腹泻病猪后立即对全窝用药物预防治疗,则可减少损失。
②预防:利用分离的致病菌株制备的抗血清或经产老母猪的血清对初生仔猪进行注射或口服,可减少疾病的发生。应用疫苗预防有一定效果。另外,注意保持猪舍环境的清洁、干燥,尽可能安排在春、秋季天气温暖干燥的季节产仔,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12.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是仔猪在吮乳期常见的腹泻病。过量繁殖是本病的重要病因。
诊断
①流行特点:本病一般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在冬、春两季气温剧变、阴雨连绵或保暖不良及母猪乳汁缺乏时发病较多。一窝仔猪有一头发生后,其余的往往同时或相继发生。
②症状:体温一般无明显变化。病猪拉稀,排出白、灰白以至黄色粥状有特殊腥臭的粪便。同时,病猪畏寒,脱水,吃奶减少或不吃,有时可见吐奶。除少数发病日龄较小的仔猪易死亡外,一般病猪病情较轻,易自愈。
②病理变化:病理剖检无特异性变化,一般表现消瘦和脱水等外观变化。部分肠系膜充血,肠壁薄而呈半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防治
①治疗:抗菌药物如痢见停、痢必净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口服微生态制剂如康大宝、活的嗜酸菌制剂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②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对仔猪注意保温,同时注意环境的干燥及提早补料等,可减少发病。

--------------------------------------------------------------------------------

13.猪气喘病
猪气喘病,亦称猪支原体肺炎、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是猪的一种慢性、接触传染病,多呈慢性经过。
病原
病原为猪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呈多形性、不易着色,能在无细胞的人工培养基生长的微生物。
诊断
1 流行特点: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但地方品种猪易感性更高。疾病虽无季节性,
但在气候剧变、阴湿寒冷时易发生,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差、饲料品质不良、猪舍拥挤、通风不良等因素均可诱发本病。
2 症状: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根据病情,可分三种类型。
急性型:常见于新发病的猪群,多发生于本地品种猪,尤其是仔猪、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更为多见。病猪常突然发病,呼吸次数剧增,严重者张口喘气,口鼻流沫,发出哮鸣声似拉风箱,呈犬坐式,咳嗽低沉或痉挛性阵咳。若无继发感染,则体温一般不高。食欲减少,病程3~5天。
慢性型:常见于老疫群的猪或急性转为慢性。长期咳嗽,特别在清晨及晚间更为明显,或进食及运动时咳嗽。初为单咳,严重时呈痉挛性咳嗽。呼吸次数增加,呈腹式呼吸,显示呼吸困难。咳嗽及气喘症状,时而明显,时而缓和。病猪常流鼻涕,有眼屎,咳喘重时,可视教膜发钳,食欲减退,被毛无光泽,瘦弱,病程可达2~3个月或更长。
隐性型:症状不明显,偶见咳嗽和气喘,以外来猪、杂交猪及老疫区猪多见。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肺部。两肺心叶、尖叶和隔叶呈现对称性的实变,肺中间叶也呈现实变。病变界限明显,似鲜嫩肌肉样,俗称“肉变”。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呈灰白色,切面外翻湿润,边缘呈轻度充血。肺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典型的文气管肺炎变化。


--------------------------------------------------------------------------------

14.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是疱疹病毒科的伪狂犬病病毒引起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流行特点
猪、牛、羊等多种动物都可自然感染;病猪、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来源,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伤口及配种等途径发生感染;母猪感染后,仔猪通过吸乳而感染;妊娠母猪通过胎盘侵害胎儿。多发生冬、春季节,哺乳仔猪死亡率很高。
临诊症状
随猪龄不同,症状有很大差异,但都无瘙痒症状。新生仔猪及4周龄以内仔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1℃以上,病猪精神蒌顿,不食,呕吐或腹泻;随后可见兴奋不安,步态不稳,运动失调,全身肌肉痉挛,或倒地抽搐;有时呈不自主地的前冲、后退或转圈运动;随后病程发展,山现四肢麻痹,倒地侧卧,头向后仰,四肢乱动,最后死亡,病程1~2天,死亡率很高。妊娠母猪主要发生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产出的弱胎,多在2~3天死亡。流产率可达50%。



病理变化
鼻腔卡他性或化脓性症,咽喉部粘膜和扁桃体水肿,并有纤维素性坏死性伪膜覆盖;肺水肿,淋巴结肿大,脑膜充血水肿,脑脊髓液增多;胃肠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镜检脑有非化脓性脑炎变化;流产胎儿的肝、脾、淋巴结及胎盘绒毛膜有凝固性坏死。
诊断
可进行动物接种试验确诊。取病料(脑、脾等)制成都1:10悬液,加抗菌素生素处理、离心,取上清液化气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于家兔,2—3天后,家兔注射部奇痒,不断磨擦或啃咬局部,致使该部脱毛、皮肤出血,经约1—2大后麻痹死亡;如将上述病料喂猫,2—4大后猫头部奇痒,喉头麻痹、流涎、不吃、萎顿,24—36小时死亡。
防治方法
猪是重要的带毒者,防止购入种猪时带入病原,注意隔离观察,并灭饲养场的鼠类有重要意义。发生本病时,扑杀病猪,消毒猪舍及坏境,粪便发酵处理,必要时,给猪注射弱毒疫苗。据知,弱毒苗有某些缺点,注苗与否要视疫情而定。有的单位体制成灭活菌供预防使用。

--------------------------------------------------------------------------------

15.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是1987年首次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传染病,使受感染的猪群发生以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的疫病,以前曾称为神秘病、蓝耳病等。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是种猪、繁殖母猪及仔猪发病,育肥猪发病较温和;接触性传染,传染性极强,传播迅速,危害性甚大;经空气通过呼吸道感染,有人认为还可通过胎盘感染;猪只买卖移动、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不良、气候变化都可促进发病和流行。
临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食欲减少,精神不振,少数病猪耳部发绀,呈蓝紫色;妊娠母猪还可见早产、产死胎和产弱仔;仔猪出生后呼。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致死率可达80%~100%;成年公猪和青年猪发病后也可出现全身症状,但较轻。
防治方法
做好进境猪只的口岸检查工作,防止从国外引进种猪时带入此病。国内交换和购头种猪时,必须从无此病的种猪场引进,引种前要进行血清学检查,阴性者方可引入;切锁发病猪场,禁止向外山售种猪,及时清洗和消毒猪舍及环境,特别要处理流产胎儿及胎衣等。对病猪进行对症治疗,改善饲养管理,加强护理,减少死亡。国内正在积极研制疫苗预防。



--------------------------------------------------------------------------------

16.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细小病毒科的猪细小病毒引起猪的繁殖障碍病之一。
流行特点
细小病毒可引起多种动物感染,猪细小病毒主要引起猪的繁殖障碍;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都可感染;本病主要发生于初产母猪;可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染,特别是购入带毒猪后,可引起暴发流行;本病具有很高的感染性,易感的健康猪群—旦病毒传入,3个月内几乎可导致猪群100%感染;感染群的猪只,较长时间保持血清学反应阳性。
鉴别诊断
引赵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很多,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方面,传染性因素主要与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布氏杆菌病、衣原体病和弓形体病引起的流产相区别。
防治方法
本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将病毒猪引入无本病的猪场,引进种猪时,进行猪细小病毒病的血凝抑制试验。人工免疫接种: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两种,我国普遍使用的是灭活疫苗,初产母猪和育成公猪,在配种前一个月免疫注 。


--------------------------------------------------------------------------------

17.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 原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流行特点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是一种抵抗力较弱的病毒。日本乙型脑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马牛、羊、猪、禽及人等均易感。本病以蚊子为传播媒介,有明显节性,以7~9月份多发。本病呈散发,而隐性感染猪很多,在感染初期(病毒血症阶段)有传染性。猪的发病年龄多在出6个月以后。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减食、结膜潮红,粪干硬,尿深黄,少部分病猪后肤轻度麻痹,关节肿痛,跛行。有的病猪有视力障碍,走动时乱撞。妊娠母猪患病后可发生流产、早产或延时分娩,胎儿多是死胎或木乃伊胎,有的仔猪生后数天痉挛死亡。母猪流产后不影响下一次配种。公猪除有以上症状外。常发生睾丸肿胀,多呈一侧性,以后多数病猪睾丸萎缩,丧失配种能力。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发生在脑、脊髓、睾丸和子宫。病猪脑膜和实质充血、出血、水肿。睾丸实质充血、出现坏死状。流产胎儿常见脑水肿,脑膜充血,有的脑液化积液或发育不全。皮下水肿,胸腔和腹腔积液,肝、脾有坏死灶。
防治措施
本病主导性防治措施是防蚊灭蚊和免疫接种。


--------------------------------------------------------------------------------

18.痢疾
病 原
猪痢疾密螺旋体
流行特点
本病只发生于猪,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以7~12周龄多发。发病无季节性。传播缓慢,流行期长。
病理变化
最急性病例表现为突然死亡。急性病例表现为精神、食欲不振,粪便呈黄色或水样,带有血液和粘液及纤维索片,病猪弓背、消瘦。慢性病例表现时轻时重的粘液出血性下痢,生长发育受阻。病变局限于大脑,急性期以大肠壁和肠系膜充血、水肿为主,以后以肠粘膜坏死性炎症为主,形成纤维素性坏死。性伪膜,呈麸皮样或豆腐渣样外观。
鉴别诊断
注意与仔猪八戒副伤寒、鞭虫病、猪肠腺瘤、肠道溃疡等疾病相区别。
防治措施
引进猪前应做检疫,并隔离观察员1个月以上。猪场应搞好清洁与消毒。无病猪场一旦发病,最好全群淘汰,彻底消毒并空圈2~3个月。本病无疫苗可供预防。预防或治疗可用痢菌净,治疗量为猪每千克体重5毫克,每天2次,连用3~5天;预防量(拌料)为50克/吨饲料,可连续使用。痢特灵,治疗量(拌料)为300克/吨饲料,连用14天;预防量(拌料)为100克/吨饲料,可连续使用。


--------------------------------------------------------------------------------

19.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病 原
主要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I相菌和产毒素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流行特点
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但主要侵害幼猪,长白猪最易感。病原体随病猪和带菌猪的鼻腔分泌物排出,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临床症状:病猪打喷嚏,有鼾声,鼻孔流出分泌物,不时拱地或搔扒,摩擦鼻部。鼻甲骨逐渐萎缩,鼻和面部变形,鼻向上翘起或坏向一侧。
病理变化
主要是鼻甲骨萎缩、卷曲(以鼻甲骨的下卷曲最常见),变得小而钝直,甚至消失,使鼻腔变成一个鼻道,鼻中隔弯曲。鼻粘膜常有脓性或干酪样分泌物。
防治措施
对引进猪应检疫,阴性猪隔离观察期在1个月以上。猪群发病后应将患猪全部育肥猪屠宰,经彻底消毒后重新引种。预防和治疗本病,可用金霉素100克/吨饲料、青霉素50克/吨饲料混合;或泰乐菌素100克/吨饲料混合,连喂4~5天。也可用灭活菌苗给妊娠母猪或仔猪免疫,方法为:妊娠母猪在预产期前2个月时皮下注射1次,剂量为l毫升,预产期前1个月时再皮下注射1次,剂量为2毫升;下—胞在猪预产期前1个月加强免疫1次,剂量为2~5毫升。对非免疫母猪所生的仔猪,在1周龄及3~4周龄各皮下注射1次,有加速清除鼻腔细菌的效果。若配合滴鼻免疫,效果更好。


--------------------------------------------------------------------------------

20.先天性肌阵疼
本病是新生仔猪的一种散发性的疾病,主要特征是骨骼肌群发生痉挛性收缩,又名先天性震颤,俗称仔猪抖抖病或跳跳病。本病分布广泛,许多国家都有报道,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年来有人试验证实,是由一种先天性震颤病毒引起的。
诊断要点
本病是一种垂直感染的疾病,无论种公猪或种母猪感染后都不呈现症状,但其所产的仔猪则出现震颤性症状,一般都发生在第一胎,在同一胎仔猪中少则2~3只,多则全窝发病。
病情症状
头部、四肢和尾部的肌肉呈持续性震颤,严重时表现为有节奏的阵发性痉挛,呈跳跃姿势,仔猪行动困难无法吮奶。病死猪没有肉眼可见的病变。组织学变化为小脑发育不全,硬脑膜纵沟窦水肿、增厚和出血,小动脉轻度炎症和变性,髓鞘形成不全。
预防和治疗
第一,无本病的猪场在引进种猪时,要了解产地的痊情,不到曾发生过本病的猪场去引种。发现本病时,应立即淘汰病猪和母猪,还要分析一下与公猪有无关系,必要时也要淘汰种公猪。
第二,本病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对于发生本病的猪场,如一时无法淘汰病猪,可对病猪进行人工哺乳,只要坚持3~4天,可能疫愈。

--------------------------------------------------------------------------------

21.仔猪梭菌性肠炎
仔猪梭菌性肠炎又叫仔猪红痢或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急性传染病。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
病理变化
小肠特别是空肠粘膜红肿,有出血性或坏死性炎症;肠内容物呈红褐色并混杂小气泡;肠壁粘膜下层、肌层及肠系膜有灰色成串的小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诊 断
确诊可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
防治方法
在发病猪群,对怀孕母猪于产前1个月和产前半个月各肌肉注射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10毫升,使仔猪出生后吃到注苗母猪初乳,获得免疫保护。做好房产及临产母猪的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在常发病猪场,仔猪出生后,在没吃初乳前用抗菌素药物(如青毒素、土毒素、痢特灵)进行预防性口服,有—定效果。



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6-01-11/136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