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1 温和型猪瘟的发病特点
临床病猪主要表现:高热、稽留在40.5-42.0℃,持续半月左右。试用4头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注射后,体温可自然下降;体温升高时,病猪食欲减退乃至废绝,嗜眠,鼻镜干燥,结膜开始潮红,后期贫血;大便先干燥,随后拉粒状粪,外裹白色粘液,有的带少量血丝,后期少数病例拉糊状粪便;病猪喜饮水,拱翻泥土。血液学检查,病猪WBC总数减少,嗜中性 WBC出现退行性核左移,杆状核WBC高达37%;血小板平均9.6万/mm3。根据3年来对各地101头临床病猪的病变统计,胸腹部皮肤紫斑的有21.78%;耳根发紫的有44.55%;淋巴结出血水肿的有62.38%,肾脏土黄色的有96.4%;脾脏出血性梗死的有25.74%;肺气肿、肉样变的有23.76%;会厌软骨出血的有27.72 %;扁桃体充血水肿溃疡的有8.91%;回盲瓣溃疡的有6.93%。
2 免疫失败与亚临床感染原因分析
这些零星散发的温和型猪瘟和慢性猪瘟病例,都免疫过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但免疫失败仍发生猪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种猪与仔猪带毒、排毒。Young(1995)报道在妊娠30日龄前、10-50日龄、20-97日龄、30-100日龄接种疫苗后均可引起胎盘感染。即引起母猪繁殖障碍,胎盘感染不死的仔猪往往成为亚临床感染者,可能长期带毒、排毒。这些猪常具有免疫耐性,对猪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很低,易发生温和型猪瘟。吴增坚等报道,母猪带毒则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差,并能垂直传播给下一代,从而引起温和型猪瘟。
②疫苗质量问题。疫苗从出厂到基层兽医站要经过多家供应单位,多次进出冷库,农村又经常停电,温度的反复波动直接影响疫苗的效价。据陕西省畜牧局检测,在20℃保存15d,效价下降20%;保存25d,效价下降60%。近年来部分厂家因价格原因,生产的疫苗效价未达到国家标准或有失真空现象。此种疫苗产生的兔疫力不足以抵抗强毒攻击,造成免疫猪仍发生猪瘟。
③免疫程序欠合理。仔猪若在60日龄后接种疫苗,70日龄后到市场出售时再注苗1次。易产生免疫抗体相互抵消,若遇强毒攻击,会引起温和型猪瘟。
④免疫接种剂量不足。目前我市猪瘟疫苗仍接种1头份,何存利等报道按常规1头份免疫猪,产生的免疫抗体不能有效地对猪群产生保护,不能阻止强毒在体内复制和带毒。仔猪在45日龄时,分别用1头份、2头份、4头份进行免疫。发现4头份苗免疫确实,可保护仔猪育肥至出栏。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猪瘟诊断,截断传染源
妊娠母猪的亚临床感染导致仔猪的胎盘感染,而胎盘感染的仔猪不死者,往往成为亚临床感染的带毒、排毒猪,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在局部地区温和型猪瘟难以清除。所谓的无名高热、免疫后仍然发病的、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先天性震颤(抖抖病)有可能是猪瘟,应加强疫情监测。根据实验室诊断结果予以扑杀,切断传染源。
3.2 完善仔猪母猪防疫制度
仔猪在45-60日龄时,在小桃花阉割的同时进行猪瘟苗免疫,打耳号。建立防疫卡制度,仔猪交易或屠宰验证检疫时凭防疫卡交易,如有卡的,仔猪市场不要再补注猪瘟疫苗,避免重复注射。
3.3 加大免疫剂量
疫苗的免疫效果应以能保护亚临床感染为标准,据研究,以8PD50(约32个免体反应量)免疫者 11/24;20PD50免疫者3/20,在攻毒后不能阻止强毒在体内复制和带毒。免疫剂量提高到80-100PD50,即400个兔体反应量,是我国现有标准的2.6倍。考虑到农村防疫的不可测因素,可否将现行的1头份免疫量提高到4头份猪瘟苗免疫。建议对此进一步试验研究,提出一个符合我省农村防疫实际的免疫剂量,完善现有的防疫制度。
3.4 规模猪场应积极推广超前免疫
甘肃农大王锡祯等研究表明,初生仔猪吃初乳前免疫,吃初乳时间过早(1h内)或过晚(6h以上)及吮乳后6-12h免疫,都不会获得良好的免疫。综合研究认为仔猪出生后免疫,2h后吃初乳可获得确定的免疫效果。鉴于此方法在农村推广较困难,规模猪场应积极采用这种免疫方法。
3.5 规范操作,注意疫苗保存
严防打飞针,不消毒就注射等;在经常停电的农村,考虑疫苗效价的损失,应适当加大免疫剂量。
3.6 开展免疫监测,检出和淘汰亚临床感染猪
结合“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课题的实施,可否考虑扁桃体采样监测疫情,但此工作很难大面积应用。如母猪有繁殖障碍表现,所生仔猪有死亡者可作猪瘟诊断,确诊为猪瘟者,该母猪应予淘汰。在防疫高峰期后的1个月内,随机采取免疫猪血清作抗体检测,计算总保护率。根据抗体的分布分析是否存在亚临床感染并研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