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养猪业:如何迎接WTO的挑战

零零社区网友  2006-01-11  互联网

推荐:购买《科学养猪系列》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目前,我国的养猪生产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90年代以前,我国人均猪肉占有量在20公斤以下,总量供应不足,这是第一价段。从1991年到1999年我国猪肉总产量从2280万吨迅速增加到4005万吨,人均猪肉占有量增加到30公斤左右,1997年为29公斤,1998年为31.1公斤,1999年估计为31.7公斤。猪肉的供求矛盾基本解决,部分大、中城市出现猪肉相对过剩,这是目前的第二阶段。

猪肉供应虽然在数量上基本达到了,但在质量上仍有许多问题。如猪肉颜色变淡,口味差,肉粗,肉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如重金属、激素、兴奋剂等达不到安全标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提高猪肉的品质与安全性,生产“优质猪肉”。特别是我国即将进入WTO,我国猪肉要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按照国际标准要求生产,这就是目前所处的第三阶段。

优质猪肉的基本概念
“优质猪肉”的基本概念有两个:一是指猪肉的品质要好,特别是肉的颜色、PH、肌肉脂肪的含量、嫩度、系水力、肌纤维的粗细等要好;二是指猪肉中各种有毒有害物的残留,要降到一定限度。它已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不在猪肉中注水,不使用病猪肉、死猪肉等,它把猪肉生产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规模化养猪的历程
发展到规模化养猪必需要使一部分农民养猪而另一部分农民则不养猪,也就是农民的数量要大大减少。不从事农业、养殖业的农民,走向城市或从事其他行业。而从事养猪的农民则要接受培训、教育,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因为要养好1000头肉猪,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和技术。

近2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养猪业也普遍经历了这一过程。例如日本养猪户,1981年为12.67万户,1991年3.6万户,减少了71.6%,而每户平均养猪数由79.3头增至314.9头,即增长297.1%,养猪总数由1006.5万头增至1135.5头。在荷兰,1973年养猪户为6.2万户,1983年为3.7万户,减少了40%,而平均每户养猪指数由103头增至279头,全国养猪总数由640万头增至1030万头。英国、法国等均有类似情况。
猪种改良与猪种资源利用
现代科学技术证明,影响猪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遗传。外国猪种以及以它们为基础进行的二元、三元杂种猪,其胴体瘦肉率通常在60%以上,但是其肉质较差,色淡,肌纤维粗,易渗水,肌肉脂肪含量少,口味差。

猪胴体的瘦肉率与肉的品质是一对矛盾,过高的瘦肉率与过快的生长速度必然导致肉品质的下降。因此,在养猪生产的今天,提出下列生产目标:
(1)猪的屠宰体重在85公斤-90公斤;(2)在肉猪体重90公斤时,胴体瘦肉率在56%-58%左右;(3)体重90公斤时,瘦肉中肌内脂肪的含量在3%-5%;(4)成年母猪窝产仔11-13头,年提供上市肉猪24-26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完全采用“洋三元”猪的繁育体系是很难达到的。而只有充分利用地方猪种资源,饲养含有一定地方猪种血统的二元或三元杂种母种,才能在繁殖性能和肉质上达到上述目标。1头体重90公斤的“二洋一土”的三元肉猪,其胴体瘦肉率多在56%左右,可产瘦肉36公斤左右,虽然比“洋三元”少4公斤,但在猪肉品质上优于“洋三元”猪,定会受到国外市场的欢迎。
关于不提倡过高的胴体瘦肉率的观点,在国外早有人提出。如德国,认为胴体瘦肉率在58%以上应扣分。生产含有中国地方猪种血统的猪,提高猪肉品质,在国外一些大的育种公司(如PCI公司)目前推出的一些新品系猪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和较好的肉质,实际上已含有一定比列的中国地方猪种血统,法国也有此类猪。
发展生态养猪场
一个规模化猪场,其排出的粪尿、污水对环境影响是很大的。我国已发生过多起规模化猪场离居民点太近,污染居民生存环境,从而迫使关闭或搬迁的事例。在国外,新加坡为保护环境已不养猪,只进口猪肉。韩国也正在考虑此事。目前,我国许多规模化猪场都存在这一问题,猪场规模越大,污染越严重。
规模化猪场对环境污染问题,其实质是由于养猪业脱离农业的生态生物链而造成的,养猪专业化的发展,使养猪场变成为一种单一的“饲料转化为猪肉”的加工厂,它不顾周围环境,不考虑农业生产,偏面追求饲料转化率、瘦肉率和最大利润,而这样做,只产生局部、短期的利益,不可能持续发展。
减少价格波动
实行母猪总量控制,在猪粮比价较合理时(一般生猪价:玉米价=5:1以上),不要盲目增加母猪数量,使母猪数占存栏肉猪数的比例保持在7-8%左右,使生猪不过剩,生猪市场价格才能保持相对稳定,农民真正获得利益。从市场经济看,盲目扩大母猪数量,实际上不利于生猪市场的价格稳定,也不利于农民的致富。
培养有文化的农民
我国进入WTO,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其实质是质量与价格的竞争。我国的猪肉价格只有国际市场价格的50%,但是猪肉质量不高,不符合出口要求而且加工转化能力低。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必须学习国外经验,进行“标准化”、“科技化”生产。
所谓标准化是指:(1)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贯穿于饲料生产、养猪生产、加工、流通的所有过程,从饲料厂、养猪厂、肉类加工厂、销售商一直到普通老百姓的餐桌,每个环节都要有食品安全的质量保证标准。包括包装与运输,对饲料、添加剂等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测,保证在猪肉中的残留符合安全标准;(2)有一套完备的推行产品标准化的保障体系,由政府颁布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保证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在有序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有一定的奖罚措施;(3)建立一个强大的监督体系,包括政府、法律、媒体以及中介组织定期在媒体上发布科学监测报告,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曝光;(4)实行“档案农业”,对原料、饲料、预混料、添加剂、猪种、饲养过程有准确的记录,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一旦发现不安全因素,则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和解决问题。
所谓“科技化”生产是指:(1)科学育种,培育符合质量要求的新品种(系)猪种;(2)科学饲养,用科学配方为指导,合理养猪,不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添加剂;(3)建立“产、加、销”联合的产业化体系,培养龙头企业,创造品牌,带动专业养猪户的生产;(4)提高产品质量检测的现代化与自动水平,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与快速性;(5)建立信息传播系统,通过各种媒体和咨询服务中心,把重要信息与科技成就,迅速传播到广大企业与养猪专业户手中。



 




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6-01-11/136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