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科学养猪技术手册(修改版)(十一)

网友投稿  2006-01-11  互联网

推荐:购买《科学养猪系列》VCD光盘,请到网VCD商城

第三节 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治


一、猪瘟及其预防
  猪瘟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稽留热、死亡率高,由于毛细血管变性引起出血坏死梗死性病理变化,在后期常受细菌侵害引起并发症,猪瘟根据其表现分为急性、慢性、不典型感染病程。急性型猪的症状很明显,病死率极高。慢性型症状较轻,有反复,病程相当长。我国猪瘟的公布最广,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发展。 猪瘟病毒是瘟病毒属的一个成员,与同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粘膜病病毒)有密切的抗原关系,存在交叉反应。猪瘟病毒不同毒株间存在显著的抗原差异,野毒株的毒力差异很大,强毒株可引起急性猪瘟,而温和毒株一般只产生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感染低毒株的猪只呈现轻度症状或无症状,但在胚胎感染或初生感染时可导致胚胎或补生猪死亡。 猪瘟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脱纤血中的病毒经68摄氏度30分钟不能灭活,含毒的猪肉和猪肉制品几个月后仍有传染性,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2%火碱溶液能迅速使病毒灭活。
流行病学:对典型的急性型猪瘟,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特点,可作出相当准确的诊断。如开始出现病猪1-2周后,疾病迅速传播到群内各种年龄的未免疫猪,病死率极高,病猪持续高温,有结膜炎,白细胞减少,淋巴结、肾、皮肤和其他器官出血,脾有梗死灶,一般可确诊为猪瘟。但对慢性型、温和型、迟发型猪瘟,须进行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低毒株的感染猪排毒期较短。若感染妊娠母猪,则病毒可侵袭子宫内的胎儿,造成死产或产出后不久即死去的弱仔,分娩时排出大量病毒,而母猪本身无时显症状。如果这种先天感染的胎儿正常分娩,且仔猪健活数月,则可成为散布病毒的传染源。
  临床症状:潜伏期5-7天。根据症状和其他特征,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类型。1、急性型 :病猪高度沉郁,减食或拒食,怕冷挤卧,体温持续升高至41摄氏度左右。先便秘,粪干硬呈球状,带有粘液或血液,随后下痢,有的发生呕吐。病猪有结膜炎,两眼有多量粘性脓性分泌物。步态不稳,后期发生后肢麻痹。皮肤先充血,继而变成紫绀,并出现许多小出血点,以耳、四肢、腹下及会阴等部位最为常见。白细胞减少。少数病猪出现惊厥、痉挛等神经症状。病程3-4天死亡。 2、慢性型:初期食欲不振,精神委顿,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症状改善,但白细胞仍减少。继而病猪症如加重,体温升高不降,皮肤有紫斑或坏死,日渐消瘦,全身衰弱,病程1个月以上,甚至3个月。温和型猪瘟是侵害小猪的一种慢性猪瘟,由低毒株病毒引起,病猪症状轻微,病性发展缓和,对幼猪可以致死。3.迟发性型:是先天性感染低毒猪瘟病的结果。胚胎感染低毒猪瘟病毒后,如产出正常仔猪,则可终生带毒,不产生对猪瘟病毒的抗体,表现免疫耐受现象。感染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减食、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及运动失调症状。
  病理变化:急性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病变化。在皮肤、浆膜、粘膜、淋巴结、肾、膀胱、喉头、扁桃体、胆囊等处都有程度不同的出血变化。一般呈斑点状,有的出血点少而散在,有的星罗棋布,以肾和淋巴结出血最为常见。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呈弥温性出血或周边性出血,如大理石样外观,多见于腹腔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肾脏色彩变淡,表面有数量不等的小出血点。脾脏的边缘党可见到紫黑色突起(出血性梗死),这是猪瘟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慢性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较少,但回肠末端、盲肠,特别是回盲口,有许多的轮层状溃疡(扣状溃疡)。迟发性猪瘟的突出变化是胸腺萎缩和外周淋巴器官严重缺乏淋巴细胞和生发滤泡。
  与其它传染病区别:在临床上,急性猪瘟与急性猪丹毒、最急性猪肺疫、败血性链球菌病、猪副伤寒、猪粘膜病毒感染、弓形虫病有许多类似之处,其区别要点如下: (一)急性猪丹毒:多发生于夏天,病程短,发病率和病死率比猪瘟低。体温很高,但仍有一定食欲。皮肤上的红斑,指压退色,病程较长时,皮肤上有紫红色疹块。眼睛清亮有神,步态僵硬。死后剖检,胃和小肠有严重的充血、出血、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淋巴结和肾淤血肿大。青霉素等治疗有显著疗效。(二)最急性猪肺疫:气候和饲养条件剧变时多发,发病率和病死率比猪瘟低,咽喉部急性肿胀,呼吸困难,口鼻流泡沫,皮肤蓝紫,或有少数出血点。剖检时,咽喉部肿胀出血,肺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出血,切面呈红色,脾不肿大,抗菌药治疗有一定效果。 (三)败血性链球菌病:本病多见于仔猪。除有败血症状外,常伴有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膜炎症状,病程短,抗菌药物治疗有效,剖检见各器官充血、出血明显,心包液增量、脾肿大。有神经症状的病例,脑和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液增量、浑浊,脑实质有化脓性脑炎变化。(四)急性猪副伤寒:多见于2-4月龄的猪,在阴雨连绵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先便秘后下痢,有时粪便带血,胸腹部皮肤呈蓝紫色。剖极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肝可见黄色或灰色小点状坏死,大肠有溃疡,脾肿大。 (五)慢性猪副伤寒:与慢性猪瘟容易混淆,其区别点是,慢性副伤寒呈顽固性下痢,体温不高,皮肤无出血点,有时咳嗽。剖检时,大肠有弥温性坏死性肠炎变化,脾增生肿大,肝、肠系膜淋巴结有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有时肺有卡他性炎症。 (六)猪粘膜病毒感染:粘膜病病毒与猪瘟病毒同属瘟病毒属,主要侵害牛,猪感染后,多数没有明显症状或无症状。部分猪可出现类似温和型猪瘟和症状,难以区别,需采取脾、淋巴结做实验室检查。 (七)弓形虫病:弓形虫病也有持续高热、皮肤紫班和出血点、大便干
  防止措施: (一)治疗:尚无有效的化学药物,而用高免血清治疗又很不经济。 (二)预防:1.平时的预防措施,提高猪群的免疫水平,防止引入病猪,切断传播途径,广泛持久开展猪瘟疫苗的预防注射,是预防重点。免疫接种程序参见第一章计划免疫接种。 2.流行时的防治措施(1)封锁疫点:在封锁地点内停止生猪及猪产品的集市买卖和外运,猪群不准放牧。最后1头病猪死亡或处理后3周,经彻底消毒,可以解除封锁。 (2)处理病猪:对所有猪进行测温和临床检查,病猪以急宰为宜,急宰病猪的血液、内脏和污物等应就地深埋,肉经煮熟后可以食用。污染的场地、用具和工作人员都应严格消毒,防止病毒扩散。可疑病猪予以隔离。 对有带毒综合征的母猪,应坚决淘汰。这种母猪虽不发病,但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弱胎,生下的仔猪也可能带毒,这种仔猪对免疫接种的有耐受现象,不产生免疫应答,而成为猪瘟的传染源。 (3)紧急预防接种:对疫区内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区的猪立即注身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剂量可增至常规量的6-8倍。(4)彻底消毒:病猪圈、垫草、粪水、吃剩的饲料和用具均应彻底消毒,最好将病猪圈的表土铲出,换上一层新土。在猪瘟流行期间,对饲养用具应每隔2-3天消毒1次,碱性消毒药均有良好的消毒效果
  消灭猪瘟方法:
  (一)健全免疫程序科学地进行免疫:
我国生产的猪瘟疫苗安全、稳定、可靠,能够很好的控制猪瘟发生。但在实践中仍有猪瘟的发生和流行,其原因是:
  1、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时机选择不当,仔猪生后20日龄时猪瘟母源抗体已下降到不保护阶段,应及时免疫,但到目前为止北京地区仍有60日龄进行首免的猪场,造成猪瘟的发生和流行。
  2、免疫剂量使用不足或使用过量,都可造成免疫失败。
  3、疫苗保存不当:低温保存条件差,使用低效价的疫苗。猪瘟疫苗从生产日期起,有效期在-15°C的条件下可保存一年,如果由-15°C转入0~8°C的冰箱保存,有效期为6个月。如果在27°C条件下保存15天,有效期下降60%,保存25天,有效期下降80%。在供电不经常,时有停电的情况下要准确的折减有效期,否则会造成免疫失败。
  4、猪瘟疫苗稀释后应尽快用完,在15~27°C温度下,仅3个小时内有效,因此为了保证疫苗的效价,应随稀释随使用。
  5、疫苗失真空,造成病毒蛋白质变性,影响免疫效价。
  6、操作不当:
   (1)疫苗稀释液PH值不适当,要求疫苗稀释液PH值为6.8 ~7.4,使用过酸过碱的稀释液,会造成病毒失去抗原性。
   (2)消毒用碘酒浓度过高,根据实验证明最适当的浓度为3%。
   (3)注射针头选择不当,常常使用短而粗的针头进行预防注射,注射针孔大而浅,疫苗易注射到脂肪层影响疫苗吸收速度,同时由于注射孔过大,疫苗外溢,减少免疫剂量。
   (4)注射时消毒不严,带毒注射,需一猪一针头避免造成免疫失败和疫情扩散。
  7、免疫次数过于频繁,可能造成免疫麻痹。有些猪场惟恐发生猪瘟,频繁免疫,其结果适得其反。
(二)北京资源集团技术部建议猪瘟使用免疫程序:
  1、仔猪20日龄进行首免,60日龄进行二免(同时注射猪丹毒及猪肺疫疫苗),免疫剂量为2头份。
  2、乳前免疫:在经常发生仔猪猪瘟的场,初生仔猪在产后擦干身体时立即注射1毫升猪瘟疫苗(或1头份~1.5头份)如能保证足量1毫升可不加大量,注射40 ~60分钟后固定乳头吃初乳。
乳前免疫必须做好记录,如发现有漏注的,须在20日龄补免。
  3、成年公、母猪每半年进行一次猪瘟免疫(即春秋两季免疫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疫苗)。
  如发现有疫苗过敏时要立即注射肾上腺素脱敏。
  日前北京地区已发现有牛睾丸细胞苗过敏死猪现象。
(三)严格执行防疫制度
  各猪场均制定了防疫制度,关键在落实。
  1、要严格执行进出场人员及车辆的消毒制度。消毒不要走形式,要彻底,使消毒有效。要经常更换场区及猪舍进出口消毒池内的消毒药,保持消毒药物应有的PH值,如消毒药物不经常更换,使PH值有所改变,就起不到消毒作用。
  2、场区及猪舍内的消毒要在彻底清除粪便的基础上进行消毒。
  3、饲养人员更换工作服及胶鞋后再进入猪舍时必须洗手消毒。
  4、带猪消毒:产房带猪消毒,每周做二次。
  育成舍带猪消毒每周做一次,
  育肥、后备猪舍可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消毒。
(四)加强管理,提高猪体自身的抵抗力。在喂饲全价料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微量元素硒、维生素E及维生素C, 以便增加猪体的免疫力。
(五)保持猪舍内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及通风。注意防止拥挤,密度要适当(密度增加一倍可使发病率增加六倍)断奶仔猪舍温度要提高到20°C,仔猪舍温度要保持在25°C以上方能保证小猪的正常生长发育、不发病或少发病。
(六)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外购猪,必须外购时要做好检疫隔离工作,并进行猪瘟的预防接种,在观察1个月后方可合群饲养。
(七)发现有猪瘟发生时,全场进行大消毒。粪便堆积发酵,立即进行紧急免疫,免疫后死亡可能有所增加,已被感染的猪注射后促进死亡,一般一周后可停止死亡。严禁在场内屠宰病猪。



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6-01-11/135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