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病又称鸟疫,是家禽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在自然情况下,野鸟特别是鹦鹉的感染率较高,所以也称为鹦鹉热。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在欧洲曾发生鸭、鸡和火鸡中的流行暴发,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从进口的禽类中,多次检出衣原体病,雏鸭和肉鸽都有发病的报道。衣原体也可以传染给人,能引起人的沙眼和性病,人感染衣原体多与接触家禽和鸟类有关。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在公共卫生上也有着重要意义。
1.病原及流行特点 本病的病原是鹦鹉热衣原体,衣原体的形态呈球形,直径约为0.3~1.5微米,不能运动,只能在易感动物体内或细胞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病原体对周围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物均能迅速将它杀死。含有病原体的组织悬液,在56℃5分钟,37℃48小时和22℃12天均失去活力,在4℃则能生存50天。而衣原体在干燥的粪便中可保持数月的感染性。 不同品种的家禽(鸭、鸡、鸽等)和野禽都能感染本病,一般多为幼禽最易感。传染方式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禽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原体,干燥以后随风飘扬,易感家禽吸入含有病原体的尘土,引起传染。本病的另一个传染途径是从皮肤伤口侵入禽体,螨类和虱类等吸血虫可能是本病的传染媒介。
2.临床症状 急性型的病鸭发病较为严重。病鸭步态不稳、发生震颤、食欲废绝、腹泻、排绿色水样稀粪,眼和鼻孔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眼睛周围羽毛上有分泌物干燥凝结成的痂块,随着疾病的发展,病鸭明显的消瘦,肌肉萎缩,发病后期病鸭常发生惊厥死亡。
3.病理变化 临诊上显现流眼泪和鼻液的病鸭,剖检时可发现气囊增厚、结膜炎、鼻炎、眶下窦炎以及偶见全眼球炎和眼球萎缩等变化。病鸭的胸肌萎缩和全身性的多发性浆膜炎,常见胸腔、腹腔和心包腔中有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和脾脏肿大,以及肝周炎。肝脏和脾脏偶见有灰色或黄色的小坏死灶。 有研究者发现,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鸭相同。
4.防治措施 加强幼禽的饲养管理,控制一切可能的传染来源。幼鸭要饲养在接触不到病禽的粪便、垫料及脱落羽毛的地方。 衣原体对多种抗菌药物如青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包括金霉素和土霉素)具有敏感性,其中以四环素类药物治疗最好。大群治疗,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四环素(土霉素或金霉素均可)0.2~0.4克,充分混合,连续饲喂1~3周,可以减轻临诊症状和消灭病禽体内的病原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