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鸭技术 > 饲养管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鸭的蛋白质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零零社区网友  2006-01-13  互联网

蒋守群
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
1.鸭日粮蛋白质水平的研究

1.1 肉鸭日粮蛋白质水平的研究
国内外对北京鸭、番鸭、骡鸭等肉鸭蛋白质需要的研究(Elkin
1987)较多,但结论不一致。肉雏鸭0-2周龄的蛋白质需要有低至16%(Scott等 1959),也有高至22% (Wilson 1975;
Dean 1986; NRC
1994),育成-肥育期2-7周龄的蛋白质需要变化范围为12-188%。肉鸭早期生长0-2或0-3周龄饲粮适宜蛋白水平的研究有过不少报道。获得最大前期增重的蛋白质需要,北京鸭为20-22%(Dean
,1965、1967、1972、1986;NRC ,1984),公番鸭为21%(Schubert
等,1981),绍鸭为20-22%(Lon,1988),樱桃谷鸭为20-22%(郑诚,1991;周中华,1992)。Dean等1972发现,北京鸭饲喂含16%蛋白的日粮可获得最大增重。Wilson
1975报道,2周龄时饲喂22%或24%粗蛋白水平的北京鸭体重显著高于18%或20%粗蛋白水平组。Hoj
1975认为,获得最佳增重北京鸭2周龄内粗蛋白水平应为19-20%,3-8周龄期间需要14-15%的粗蛋白。Siregar等 1982a
建议,2周龄内和3-8周龄北京鸭分别需要19%和16%的粗蛋白。Siregar等1992b
发现,仅含12%粗蛋白的饲粮饲喂北京鸭可获得最佳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质利用效率。Auvergne等1991
建议,麻鸭蛋白质最低需要量为10.3gCP/MJ ME。Roy 等1994认为,肉鸭的蛋白质需要量与鸭的上市日龄有关,若上市日龄为6周龄,0-3
周龄和4-6周龄分别需要22%和18%的粗蛋白;若上市日龄为9周龄,0-3周龄和4-9周龄分别需要20%和16%的粗蛋白;若上市日龄为
12周龄,0-3 周龄和4-12周龄分别需要18%和14%的粗蛋白。目前NRC《家禽饲养标准》1994年版,推荐的北京鸭蛋白质需要是根据Dean等
1986的研究结果,采用二阶段饲养法,即0-2周龄为22%,2-7周龄为16%。黄世仪等
1995试验表明,在饲粮代谢能12.13MJ/kg,蛋白质20%-22%条件下,0-3周龄樱桃谷肉鸭可获得最佳增重。刘毅等,1996,对樱桃谷肉鸭进行试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肉用仔鸭分三阶段(0-2周龄、2-4周龄、4-7周龄)饲养较好,三阶段的适宜饲粮粗蛋白水平分别为21%、19%和15%。英国樱桃谷公司推荐的超M樱桃谷肉鸭最低营养需要标准,中雏是代谢能12.7MJ/kg粗蛋白17.5%;大雏是代谢能12.09mj/kg,粗蛋白15.5%;中、大雏蛋能比分别是14.4和12.8g/MJ。我国肉用仔鸭配合饲料规定4周龄至上市的营养指标是代谢能2900kcal/kg,粗蛋白是17%。黄世仪等
1993 对4-7周龄樱桃谷肉鸭适宜营养水平进行研究表明,当日粮代谢能为2900kcal/kg、粗蛋白是12%时,可以获得最佳总增重。贺建华等
1994研究了天府肉鸭生长期饲粮养分适宜浓度范围,试验结果表明,获得最大增重时肉鸭适宜粗蛋白水平为:0-3周,17.70%或13.9g/MJME;4-7周,16.97%或13.4g/MJME。获得最大胸腿肌率时肉鸭适宜粗蛋白水平为:0-3周,21.23%或18.0g/MJME;4-7周,16.23%或13.7g/MJME。陈学智等
1998 研究表明,TD肉鸭适宜的能量、蛋白和赖氨酸水平分别为:0-2周,ME 2800 kcal/kg ,CP 20.0%,Lys 1.03%
3-6周ME 3000kcal/kg,CP16-18%,Lys 0.080%.

  1.2 蛋鸭日粮蛋白质水平的研究
  蛋鸭蛋白质的需要主要决定于体重、产蛋率、蛋重和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体重大、产蛋率高、蛋重大,蛋鸭所需蛋白质就多,反之即少。蛋白质的利用率和消化率受年龄、健康、日粮组成,特别是各种氨基酸是否平衡,尤其是必须氨基酸是否足量等因素的影响。

  蛋鸭9-16周龄阶段,沈添富认为该阶段褐色菜鸭的日粮粗蛋白水平应为13.2%。陈安国 1989认为该阶段日粮粗蛋白水平为12%-13%。陈安国
1998研究了生长期日粮蛋白质水平对绍鸭产蛋期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置等能饲粮,绍鸭生长期饲喂高蛋白水平组50%、80%产蛋率时和19-30周龄的平均蛋重显著大于低蛋白水平组p<0.05。
粗蛋白采食量未影响绍鸭初产日龄、达50%、80%产蛋率时间和前10周总产蛋性能,但是19-30周平均蛋重与绍鸭生长期粗蛋白采食量呈显著正相关r=0.0897
p<0.01,19-30周产蛋率与生长期粗蛋白采食量有一定的负相关 r=-0.0339
p<0.05。结果表明,饲粮代谢能水平为11.51MJ/kg时,生长期绍鸭0-4、5-12、13-18周龄日粮粗蛋白适宜水平分别为16-18%、14%-16%和12%-13%。

  蛋鸭产蛋期分为三个阶段:即

  (1)17-20周龄,开产达50%产蛋率以前。
  (2)20周龄至80%的产蛋率;
  (3)产蛋率达80%以后高峰期。

  17周龄至80%产蛋率以前,前两阶段,这一时期蛋鸭一方面继续生长发育,同时又开始产蛋,从对鸡的研究结果看(陈林,1995),青年母鸡从开产到产蛋高峰这段时间对粗蛋白的需求多一些,其原因是鸡在开产前1-2周内要为产蛋作准备,即先形成蛋黄,尤其在产蛋前8-9日内机体的生理变化十分活跃,对养分的需要也较多。鸭生理特点和蛋形成过程与鸡相似,所以这段时间宜结束限制饲养,提高粗蛋白水平。陈晖1986认为莆田黑鸭产蛋期粗蛋白水平为16.5%可获得较高产蛋率。王昌康等1996对产蛋期番鸭日粮粗蛋白水平进行了研究,试验各组代谢能为11.077/Kg,粗蛋白水平为15.9%、18.0%和16.5%,蛋鸭产蛋率分别为45.1%、48.4%和52.4%,高峰期产蛋率分别为78.7%、81.2%和79.8%,统计分析表明,各组产蛋率、蛋重、蛋品质没有显著差异,说明16.5%的日粮粗蛋白水平能满足番鸭的产蛋需要。沈添富?1998推荐褐色菜鸭日粮粗蛋白水平为18.7%。魏玉春等1991报道,金定鸭产蛋期日粮粗蛋白水平为18%,代谢能为2846Kcal/kg时可获得最佳日均产蛋量、产蛋率与料蛋比。郭万红等
1994研究了山麻鸭适宜蛋白质需要量,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日粮粗蛋白水平为19%,ME11.30MJ/kg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产蛋鸭的生产潜力,维持最高产蛋率。尹兆正1990用15%-23%的五个粗蛋白日粮对绍鸭产蛋性能进行研究表明最佳日粮粗蛋白水平为15-19%。蛋鸭产蛋高峰期(产蛋率>80%)是生产周期的关键,为得到最佳产蛋量、最快的增加蛋重、最长的高峰期,供给足够的粗蛋白、氨基酸和其他养分对获取最大经济效益是至关重要的。陈雪君1997对绍鸭进行饲养试验和氮平衡试验,分别求得生长指标:日增重、产蛋率、均蛋重等和维持需要、单位增重等参数,根据这些结果,并结合采食量推荐不同时期绍鸭日粮粗蛋白水平如表1:

2.影响鸭蛋白质营养需要的因素

  2.1
鸭的品种、性别、生理和生长阶段、饲养气候环境等会影响鸭蛋白质营养需要。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和选育效果不同也会影响鸭蛋白质营养需要,如北京鸭、土番鸭和杂交鸭的蛋白质需要存在明显差异(克拉什尼科夫
1985; Dean 1986; 沈添富1988)。而同是北京鸭在澳大利亚、苏联和美国的标准中又各不相同(Siregarand Farrell
1982;NRC 1984)

  2.2 日粮能量浓度的影响
  鸭采食量主要先满足能量需要,饲喂颗粒饲料时,鸭调节采食量以控制代谢能摄入量相对恒定的能力胜于鸡。一般说,鸭对能量的摄入量有保持比较恒定水平的能力,当日粮含能量水平较高时鸭采食量会减少,当日粮中含能量降低时鸭采食量会增加。鸭能适应较宽的日粮能量浓度范围,北京鸭10.03-13.38MJ
2.40-3.20Mcal ME/kg,土番鸭10.87-12.75MJ 2.60-3.05Mcal
ME/kg,故采食量变化也很大,采食量的变化影响鸭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量。所以,考虑日粮蛋白质水平时,必须配合代谢能的含量才会有良好的饲养成绩。杨景哲等
1994
对樱桃谷肉鸭进行研究表明,肉鸭育雏期能量蛋白比例应控制在125-135:1,育肥阶段控制在160-170:1为佳,单用增加日粮粗蛋白水平的方法并不能获得较大产肉量,而能量蛋白比对胴体指标的影响更具有实际意义。因此,为了保证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必须掌握其适宜的蛋能比,以蛋能比作为蛋白质的营养指标要比用日粮粗蛋白水平具有更确切和更广泛的意义。用蛋能比例表示日粮蛋白水平来配合日粮还可以克服因环境温度改变等引起采食量变化而使粗蛋白采食量受影响,使鸭始终获得足够的粗蛋白而维持一定的生产性能。

  2.3 饲粮蛋白质的质量
  鸭对蛋白质的营养需要实际上是指对各种氨基酸和非蛋白氮的需要,饲粮蛋白质中氨基酸组成平衡性尤其是必须氨基酸是否足量以及氨基酸的吸收利用率都对鸭蛋白质营养需要具有较大影响。饲料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取决于其中必需氨基酸能满足鸭体合成体组织和生产需要的程度。任何一种必需氨基酸的缺乏都会影响鸭体内蛋白质的合成,过剩的蛋白质或氨基酸脱氨合成尿酸排出体外,这样就会浪费昂贵的蛋白质饲料,增加饲粮总蛋白需要量。植物蛋白往往缺乏一种或一种以上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此外,精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含量也常常不能满足鸭的需求。一般动物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较完善,尤其是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比较高如优质鱼粉和肉骨粉等。但有些动物加工副产品,如血粉、羽毛粉以及质量不够好的肉骨粉等,蛋白质含量虽高,但氨基酸组成不平衡,而且由于大量硬蛋白的存在使消化率降低。因此,在饲养实践中应选择适宜的蛋白质资源以达到氨基酸互补的目的,或在日粮中添加合成赖氨酸或蛋氨酸,这样就会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减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2.4 饲料添加剂和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植物性饲料中存在的植酸等抗营养因子、一些矿物元素如铁、铜、锰、锌等能阻碍日粮蛋白质的吸收利用,有可能增加鸭蛋白质的需要。植物蛋白还常存在一些降低氨基酸利用率的化学物质,如大豆蛋白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等。而一些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则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可能降低鸭蛋白质的营养需要。

  2.5 鸭的补偿生长作用
  鸭具有较强的补偿生长作用,即在优良条件下鸭有相当大的能力克服因前期蛋白质不足造成的早期生长缓慢,并可在上市时达到正常体重。Dean 1972
认为北京鸭有很强的补偿生长作用。Shubert等 1981
报道番鸭和北京鸭一样,在出壳后第一周内采食一种轻微缺乏蛋白质的日粮后发生补偿生长。Hamlym 1934
报道,0-10周龄北京鸭在饲粮蛋白质18%的条件下可获得最佳性能。Scott和Heuser 1951
发现,0-8周龄北京鸭饲喂15%粗蛋白的日粮能得到满意生长。Dean 1972
证实。尽管生长前期饲喂18%粗蛋白的鸭体重大于16%粗蛋白组,但最终体重和饲料利用率没有差异。这些试验结果表明肉鸭生长前期由于饲粮营养水平较低而造成的生长抑制可以在生长后期得到补偿。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补偿生长作用来评定肉鸭生长前期适宜营养需要。黄世仪等
1995
对樱桃谷肉鸭的补偿生长作用进行研究表明,在一定的能量浓度内,前期饲粮营养水平对肉鸭7周龄末的生产成绩没有显著影响,樱桃谷肉鸭具有较强的补偿生长能力,在评定肉鸭饲粮蛋白能量适宜水平时,把补偿生长作用也考虑进去可能会比较经济和合理。Fridjof
de Buisonje 1999 报道,樱桃谷肉鸭在育肥的最后2周有补偿生长作用。陈雪君 1997
报道,绍鸭具有较强的耐粗饲和对低蛋白水平的适应能力,在前期粗蛋白不足造成的生长抑制可以在后期得到补偿。由于鸭的补偿生长作用,因此生长早期鸭蛋白质需求量可适当降低,但鸭的这种补偿生长作用程度如何
、各品种鸭在具体哪一阶段可以降低蛋白水平以及降低程度如何都还未见报道。

  2.6 试验评定指标方法不同,所得结果也不同。贺建华1992
提出,若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为指标,所得需要量低于以胴体性状为指标所得值。另外,考察鸭整个生长期的生产成绩和只考察前期的生产成绩评定前期的蛋白质需要时,所得结果也不一样(赖宗文
1991)。

  2.7 试验结果的表示方法
  以饲粮百分比表示时,蛋白质需要量结果差异较大,若以每MJME中所含蛋白质克数来表示,同样为满足肉鸭最大增重的蛋白质需要,研究结果的差异就较小,北京鸭0-3周饲粮粗蛋白水平为17.5-17.7g/MJME(Dean
1985),杂交鸭和番鸭0-3周饲粮粗蛋白水平稍低,为14.8-15.5g/MJME(Shen 1997;沈添富
1998)。4-7周饲粮粗蛋白水平,北京鸭为13.5-13.9g/MJME,番鸭和杂交鸭为9.6-10.3g/MJME。

  3.小结

  鸭蛋白质营养是鸭生长发育与生产的关键因素,确定鸭蛋白质需要、弄清鸭蛋白质沉积规律对降低鸭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养鸭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鸭蛋白质水平与蛋白质沉积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以下几个方面仍需努力探索:

  ① 肉鸭蛋白质营养需要还需系统深入的研究;
  ② 我国地方良种鸭的蛋白质营养需要还需广泛研究;
  ③ 种用鸭的蛋白质营养需要少见报道;
  ④ 蛋鸭蛋白质沉积规律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⑤ 肉鸭前期、蛋鸭生长期蛋白质营养对鸭后期生产性能的影响;
  ⑥ 补偿生长作用对不同品种鸭蛋白质营养需要的影响。


http://farm.00-net.com/yz/ya/3/2006-01-13/146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