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鸡病防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当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治

网友投稿  2009-06-30  互联网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目前养鸡业中流行普遍,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呈高度接触性传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病毒侵害法氏囊组织的淋巴滤泡,影响B淋巴细胞成熟和分化,进而影响其它疫苗的免疫效果,造成鸡群免疫抑制发生。现将该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特点

    1.1 近年来,该病发生日趋严重,且不受季节限制,品种影响,各品种在育雏育成期同样表现高发态势。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毒力逐渐增强,同时出现变异株,野毒污染严重,造成鸡群免疫失败。

    1.3 免疫抑制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法氏囊是鸡的重要免疫器官,在体液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当雏鸡早期感染该病毒后会引起严重长期的免疫抑制。对其它疫苗免疫没有应答,造成新城疫、大肠杆菌等各种疾病继发感染。我国普遍使用毒力偏强的法氏囊冻干疫苗,同时免疫时间提前,对法氏囊造成损伤较大。

    1.4 雏鸡母源抗体较低和离散度较大。无法选用适当的疫苗;无法确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现在大部分种鸡场为降低成本,不用或使用质量较差的法氏囊灭活疫苗,造成雏母源抗体较低且离散度大,鸡群中有40%低母源抗体的个体在没有免疫前早期感染野毒发病,错过免疫最佳时机。

    1.5 法氏囊病毒对热和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如消毒方法不当会使该病毒持续、长久存在于鸡舍环境中,对鸡群造成免疫压力。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认真搞好鸡舍环境卫生,严格消毒。消毒卫生工作必须贯穿种蛋、孵化全过程和育雏育成各阶段。所用消毒剂以氯制剂、福尔马林和碘制剂效果较好。同时根据当地该病流行特点,制定相应的全程预防投药计划。

    2.2 鸡群一旦发病,经确诊后,应根据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可用含新城疫和法氏囊的高免卵黄抗体进行肌肉注射,同时饲喂抗病毒药、抗菌素、电解质、肾肿解毒药3~5天。以防止继发感染其它疾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注射卵黄抗体时必须提高舍温1~2℃,避免应激发生。同时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15%)左右,当鸡体康复后可用中等毒力的法氏囊疫苗进行免疫。

    2.3 免疫接种是目前防治该病的最佳方法。但实践中影响免疫效果因素很多。如免疫程序制定的科学性,疫苗选择合理性;现场免疫实施过程的准确性等。

    2.3.1 有条件的地区和鸡场可应用ELISA方法,测定鸡群的母源抗体水平,以便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选用适合的疫苗。通常情况下,中等偏强的疫苗可突破1500的母源抗体,中等毒力的疫苗可突破1000的母源抗体,中等偏弱的疫苗可突破500的母源抗体。

    2.3.2 对母源抗体较低且离散度较大,或无法确定母源抗体水平,难以确定首免日龄,最好早期进行免疫。1~7天均可,但必须选用中等偏弱毒力疫苗进行免疫,如Bur-706。如果在1日龄免疫,可在接种马立克疫苗时同时接种法氏囊疫苗。早期免疫可尽早激活免疫器官,使疫苗毒在胸腺、法氏囊、脾脏等器官复制。使低母源抗体的个体抗体水平略有上生,高母源抗体的个体抗体水平下降。使整个鸡群母源抗体水平均匀整齐,有利于第二次加强免疫。同时早期免疫对法氏囊产生保护作用,避免雏鸡早期感染造成永久性的免疫抑制。

    2.3.3 第二次免疫可根据首免时间确定,选用中等毒力疫苗(如IBDGP)。一般首免10天后进行。保证鸡体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

    2.3.4 为了给下一代提供较高且均匀的母源抗体,种鸡群必须在16~18周和40~45周使用高质量的灭活疫苗。当雏鸡具有较高且均匀母源抗体时,商品肉鸡在14日龄用一次中等毒力疫苗,可有效控制该病发生,而对于产蛋用后备鸡群可使用中等毒力活苗免疫二次,同时使用高质量灭活疫苗免疫的防治策略。

    2.3.5 当本地区有超强毒(VVIBD)流行和爆发时,则需要采取更加强化的应急免疫策略,并坚持至少6个月以上,以迅速减低环境中(VVlBD)野毒对鸡群威胁。


http://farm.00-net.com/yz/yj/10/2009-06-30/24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