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鸡病防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集约化鸡群呼吸道疾病发生的原因及防制探讨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6-26  互联网

    鸡群呼吸道疾病是集约化养殖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仅严重影响了鸡的生产性能,而且造成相当数量的鸡只死亡,有的甚至占到鸡群总的疾病损失的50%以上,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鸡的呼吸道疾病有增无减,且病因和表现越来越复杂,有的以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的形式出现,给诊断和防治带来了不少困难,因而有必要对其病因及防制作进一步探讨。

    一、集约化鸡群呼吸道疾病的特点

    1.疾病种类多,新的病原不断涌现 引起鸡群呼吸道病的有病毒性疾病,如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IB)、传染性喉气管炎(ILT);细菌性疾病,如大肠杆菌病、传染性鼻炎(IC)、禽霍乱、结核病和支原体病 (MC);真菌性病,如烟曲霉菌病和黄曲霉菌病;寄生虫病,如贝氏隐孢子虫病,以及应激等。此外,不断有新的病原和病毒血清型致病的报道,其中各国禽流感 (A1)的大面积流行最为典型。此外,Chin等指出OR (鼻气管炎鸟杆菌)感染在世界各地都存在,Buys(1999,南非)、Aerosols(1999,荷兰)分别报道OR感染引起了鸡群呼吸道病。

    2.多呈非典型性传染和发病 随着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疫苗、药物的广泛应用,病原感染典型发病的情况越来越少见,而大多数鸡群呼吸道病呈现非典型变化。其中以非典型新城疫和慢性呼吸道病的报道最多,临床表现主要为流泪、流鼻涕、咳嗽或打喷嚏、喘气、哕音和呼吸困难,有的可见眼睑部肿胀;剖检病死鸡多见有喉头和气管发炎,气囊膜增厚、气囊炎等,诊断相当困难。

    3.疾病传播速度较快,危害严重 鸡群呼吸道疾病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多发。雏鸡发病率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随鸡群体况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仅晚上可见少数鸡只有轻微呼吸道症状,但如发现和防制不及时,便可很快波及全群,且很难彻底根除,这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常常难以估算。据报道,产蛋鸡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和少量死亡的鸡群,其产蛋率可从 90%左右下降至20%~30%,甚至绝产;肉鸡和育成鸡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发病高峰日死淘率可达2%左右。

    4.环境性、条件性致病菌引起的疾病日趋增多集约化饲养场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鸡场环境污染加重,各种细菌性和寄生虫疾病的发病率随之增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所有商业鸡群都存在支原体,其感染率10%~90%不等;所有鸡群都存在大肠杆菌,当鸡群抵抗力下降时即可感染发病。

    5.病因复杂,继发症、混合感染普遍 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由单一病原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一般很少出现,而常见的是由多种致病因子协同作用形成的复合型呼吸道疾病。文献报道常见的有ND和IB、 ND和从、大肠杆菌和慢性呼吸道病等的混合感染, ILT伴发IC、IB,霉菌病伴发慢性呼吸道病、大肠杆菌病等。有时见一种病原伴发2~3种,甚至有多达6~9种其他病原的报道,给诊断和防制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集约化鸡群发生呼吸道疾病的原因

    理论和实践表明,鸡群呼吸道病形成异常复杂,既有传染性因素又有非传染性因素。但笔者认为,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对集约化鸡群来说尤为重要。外界病原的侵袭、免疫失败和免疫抑制、饲养管理不良和环境应激等的协同作用是鸡群呼吸道疾病不断暴发的主要原因。

    1.病原性因素 (1)病原的侵入:主要是由于隔离、检疫和消毒不严导致NDV、IBV、ILTV、MG/MS、各种细菌、霉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侵入而感染发病。(2)呼吸道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病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加上免疫抑制因素造成的严重反应是集约化鸡群的呼吸道疾病最常见的原因。另外,疫苗应激如IBD和 MD之间也可相互协同作用引发呼吸道病。两种或两种以上呼吸道病原体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它们之间可产生致病协同作用,比单一病原体所致疾病严重得多。病毒性病原体的感染使呼吸道上皮发生损害,有时即使是轻微的损害,都为细菌的继发和并发感染造成良好的机会。

    2.饲养管理不良及环境应激 MarshallPutnam (1999)指出,舍内温、湿度的控制不当和垫料、疫苗的应用管理不当是集约化鸡群呼吸道疾病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温度控制不当,对鸡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应激,会使免疫系统减弱,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生率增高、疫苗反应增强及绵延起伏形成疫苗反应;鸡舍内湿度偏高或偏低,含尘量太大,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不及时清理粪便等造成NH3和CO2增多,刺激上呼吸道黏膜而表现呼吸道症状;种鸡、种蛋、设备、用具、饲料、饮水等管理消毒不严,使条件性、环境性病原菌滋生;同时疫苗接种、断喙、转群、意外惊吓以及各种冷热应激等使鸡群对病原的抵抗力降低,与传染性的呼吸道病原体发生相互作用而呈现混合感染,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症状。

    3.免疫及接种因素

    (1)免疫失败 ①常规因素:包括疫苗的选择、贮藏、稀释不当,接种剂量不足或过量,接种途径不对,器具消毒不严,母源抗体干扰等等。②鸡免疫能力不足:免疫能力是机体对抗原或疫苗发生反应的一种功能,其高低与免疫的成败直接相关。鸡群先天性脾脏、法氏囊或胸腺发育缺陷,缺乏某些必需氨基酸,环境应激,IBD和MD造成的免疫抑制均可使鸡体免疫能力降低。另外,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D、E及Zn、Se、 Pe等也可减弱鸡体的免疫能力。③饲料污染:饲料中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污染会使淋巴细胞中毒导致免疫抑制;重金属如铜、镉、汞也可影响免疫应答。④免疫程序不合理:许多鸡场不遵循本场实际,盲目照搬或采取多个重组的方法确定免疫程序,导致漏免或重复免疫,引发鸡群典型或非典型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2)疫苗反应 通常免疫后3~5天明显,再持续 3~5天即消失。但是许多鸡群频繁使用活疫苗(特别是NDV和IBV活疫苗),且盲目加大剂量,常使病毒活疫苗在感染复制以产生免疫应答的同时,对呼吸道上皮细胞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引发呼吸道病。有时接种不当可造成严重的疫苗反应,如鸡群用气雾法接种时,某些体积小的雾滴直接进入气管,甚至肺内,使出现严重呼吸道症状,甚至死亡。花象柏(1992)报道,某地3万只育成鸡接种ND后7~10天内死亡。

    4.免疫抑制性病原体及其作用

    (1)病原及致病机理 免疫抑制性病原一方面使鸡群对病原的易感性增加;另一方面可干扰免疫应答,促进病毒的复制,加剧病原对机体的损害,同时也可直接刺激呼吸道上皮引发呼吸道病。家禽的免疫抑制性病原体有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传染性囊病病毒(1BD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禽白血病病毒 (ACV)、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和呼肠孤病毒等,其中NDV、AIV和IBV本身也是免疫抑制性的。其机理是,感染、破坏乃至杀死淋巴细胞或其前体 (1BDV、CAV、MDV、AIV);感染和破坏巨噬细胞(1LTV、 AIV、REV、ALV);造成肿瘤转化细胞分泌前列腺素等免疫抑制物(MDV、ALV)。当发生呼吸道疾病的鸡群同时又存在免疫抑制性病原体时,则呼吸道疾病往往非常严重,且无法控制。

    (2)发病原因 我国肉鸡群呼吸道病非常严重,MD强毒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是主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所有集约化鸡群都多次使用IB和ND活疫苗;能引起严重免疫抑制的IBD疫苗,在国内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大多数家禽业者对中等偏强毒力的IBD疫苗引起的免疫抑制认识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在免疫抑制性病原体中的CAV、ALV、REV和呼肠孤病毒都可以经蛋传递。我国种鸡群的净化特别是父母代的净化尚未提到议事日程,而我国家禽使用的80%以上的活疫苗都是非SPF鸡胚来源的,这两个因素使我国鸡群中经蛋传递的疾病,包括支原体一类呼吸道疾病和上述4种免疫抑制性病原体感染,比其他国家严重得多。

    5.药物中毒 鸡场使用呋喃类药物(编者注:现已禁用于食品动物)、消毒药和抗病毒药防治鸡白痢杆菌病、鸡球虫病等疾病时,如拌料不均、长期或过量使用均可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表现呼吸道症状,同时可干扰免疫应答使鸡群免疫力降低而继发呼吸道疾病。此外,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中毒时也可呈现呼吸道病症状。

    三、综合防制措施

    强化“防重于治”观念,确保生物安全和有效的免疫接种,着重从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和良好的环境卫生入手,实施综合防制是降低集约化鸡群呼吸道病发病率的有效措施。

    1.加强强疫病监测,构筑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 对呼吸道疾病开展制度化、规模化、标准化监测,以利疫病预测,主动防制。首先是引进无污染的雏鸡、饲料和水源,然后是控制病原的入侵,当前尤其需注意禽流感病毒的侵入。定期进行鸡群抗体检测。

    2.制定鸡场清除病原计划和疫病的净化实施方案 对可引起鸡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进行摸底了解,分析潜在的致病因素,有计划实施病原净化,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依赖疫苗和药物控制传染病的错误观念。例如了解支原体的感染率、大肠杆菌的污染情况、ND强毒感染情况、是否有低致病性禽流感、ND和IB活毒疫苗使用情况、IBD发生情况、使用IBD疫苗的种类和使用日龄、MD强毒感染率、鸡的来源和活疫苗的来源等。尤其要从长远出发,抓种鸡群支原体的净化,降低商品代鸡支原体的感染率,抓环境的大肠杆菌污染控制,降低大肠杆菌的感染率。做好全进全出、检疫、隔离病鸡,以及无害化处理死鸡的一系列净化工作。对患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康复鸡以及新城疫耐过鸡一律淘汰,不作种用。

    3.加强卫生和饲养管理 定期用不同种类的消毒药消毒环境与鸡舍,及时科学的通风换气,防止贼风,特别是气温较低的季节。使用高质量的优质全价饲料,及时调整肠道菌群,避免和减少应激反应,增强鸡群体质,提高整体抗病能力。

    4.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有效的疫苗预防接种 根据鸡场实际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确保免疫各个环节安全有效。在做好生物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做好ND、IB、ILT的防疫接种(编注:在ILT非疫区,一般不推荐使用ILT疫苗进行接种。另外,活疫苗的使用频率不宜太高,除非不得已,不使用I系ND活疫苗)。

    5.做好IBD、MD、CA等免疫抑制病的预防工作IBD主要是预防和选择合适的疫苗,慎用中等偏强毒力的疫苗。建议国内肉鸡群普遍使用MD疫苗。

    6.发病后防制措施

    (1)隔离、确诊 发现鸡群中出现呼吸道症状后,应迅速采取隔离措施,及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实验室确诊,并根据引起呼吸道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采取有力措施。

    (2)紧急接种 针对各个传染性病原,用高质量的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对于大肠杆菌、支原体等须用本地菌苗。

    (3)药物防治 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最有效的药物,进行预防和对症治疗,切不可相信所谓的“万能方”,盲目大量使用抗菌、抗病毒药物,以防耐药性的产生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于真菌病原最好用制霉菌素进行防制。

    (4)预防和控制继发症及并发症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同时喂给全价饲料、复合多维和微量元素,增强鸡的抵抗力,缓解细菌性疾病的感染,以防止一些对药物没有效果的病毒病,如传染性喉气管炎等。

    (5)中药防治 采用传统的中草药防治呼吸道疾病和控制并发症的报道不少,如用麻黄、苏子、半夏、前胡、桑皮、杏仁、厚朴、木香、陈皮、干草各60克组方,煎水供2000只鸡自由使用,连用3~4天,可有效防治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上呼吸道病。对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可采用鸡喉净、喷呼通等中药防治。


http://farm.00-net.com/yz/yj/10/2009-06-26/24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