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疟原虫科住白细胞原虫属的原虫寄生于鸡的白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和红细胞内所引起的全身出血性疾病。本病亦称鸡白冠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对雏鸡和中鸡危害严重,可造成大批死亡。其他禽类亦偶见有本病发生。
【病因/病原】
形态特征: 我国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病原已发现有两个种,即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和沙氏住白细胞原虫。其主要形态区别如下: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的成熟配子体呈圆形,寄生于宿主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内,感染本虫的宿主细胞其细胞核消失。成熟配子体 大小为15.5微米X15.0微米,较小。
沙氏住白细胞的成熟配子体呈长椭圆形,被寄生的白细胞膨大呈梭形,宿主的胞核被虫体挤向一侧或挤向虫体的两旁而呈半月状,宿主的细胞质两端伸展形如棱角。成熟配子体大小为24微米X4微米,较大。
【病因附图】
【流行病学】
生活史: 住白细胞原虫的生活史包括三个阶段:裂殖增殖、配子生殖及孢子生殖。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的大部分在鸡体内完成;第二阶段的一部分及第三阶段,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在库蠓体内完成。鸡为住白细胞原虫的中间宿主。
(1)裂殖生殖: 当含有成熟子孢子的卵囊,在库蠓叮咬鸡体时,卵囊随库蠓的唾液进入鸡体内,子孢子首先进入鸡血管内皮细胞,每个子孢子能繁殖形成十几个裂殖子,在感染后9~10天,宿主细胞破裂,释放出裂殖子,随血流到其他部位寄生。主要是肝、肾、肺;其次是心、脾、胰腺、胸腺、肌肉、腺胃、肠道、气管、卵巢、****及脑等处,在上述组织器官内继续发育成熟,经14~15天裂殖体破裂,放出成熟的球形裂殖子。球形裂殖子则进行以下三个途径的发育:①再次进入肝实质细胞形成肝裂殖体;②被巨噬细胞吞食而发育为巨型裂殖体;③进人白细胞或红细胞开始配子生殖。肝裂殖体和巨型裂殖体还可重复繁殖2~3代。
(2)配子生殖: 成熟的球形裂殖子,在鸡体的末梢血液或组织中,进入白细胞或红细胞后,开始配子生殖,发育成大、小配子体。
(3)配子生殖: 在鸡体末梢血液中的大小配子体发育成熟后,被库蠓在吸血时,吸入库蠓的胃内,并在胃壁内迅速发育形成大、小配子。大、小配子结合成合子,合子渐渐增长,并继而形成卵囊。这些卵囊发育成熟时含有大量的子孢子,具有感染力,聚集在库蠓的唾液腺中,再由库蠓吸血带人鸡的血液中,重复上述循环。
[流行病学特征]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鸡卡氏和沙氏白细胞原虫病主要流行于南亚和东南亚一带,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南方各省区本病相当普遍。危粹凡等1982~1986年调查贵州省30个县市1 602只鸡,在20个县市检出沙氏住白细胞原虫,鸡体感染率最高达86%;福建鸡沙氏住白细胞原虫感染率也在50%一100%。本病的流行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住白细胞原虫病的发生及流行与季节、传播媒介(库蠓等)的活动和消长密切相关。库蠓等在其活动季节,每日出现清晨(日出前后)和傍晚(日落前后)两次活动高峰的规律,而住白细胞原虫配子体在鸡外周血液中具有昼夜周期性出没的特性。该特性恰与传播媒介的活动规律和白天吸血的习性相关联,有利于更多的配子体进入媒介昆虫体内繁殖,导致本病的广泛传播。
当气温在20C以上时,库蠓繁殖快,活力强,易发生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在热带、亚热带气温高,故本病终年均可发生。日本多发生于5~11月份;我国台湾省则为4~10月份;广东多发生于4~10月份,广州地区3月下旬即有零星病例出现,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以致延续到10~11月份;贵州省每年6~9月发病,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这些地区家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流行的季节,是库蠓等活动的季节。
沙氏住白细胞原虫病在福建3月初开始发病,5~6月达高峰,7~9月停止,11~12月达第二高峰,1~2月份病又停止(林宇光等,1979)。这与库蠓的活动节律有关。
2.本病的发生与鸡的年龄有关。多发生于3~6周龄的小鸡,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达50%~80%;中鸡(5~7月龄)发病亦严重,死亡率不高,一般在10%~30%;大鸡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一般不显临床症状,死亡率低,通常为5%~10%。
3.不同品种和性别的鸡均有易感性,但本地鸡对本病有一定的抵抗力,死亡率也较低。
4.散放的鸡感染率高于舍饲鸡;平养鸡的感染率又高于笼养的鸡。
【病理学】
白冠,全身性出血(全身皮下出血,肌肉尤其是胸肌、腿肌、心肌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各内脏器官肿大出血,尤其是肾、肺出血最严重);白色裂殖体小结节(胸肌、腿肌、心肌及肝脾等器官上有灰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针尖至粟粒大与周围组织有明显分界的小结节),将这些小结节挑出压片、染色,可见许多裂殖子散出。
【病理学图】
【症状】
3~6周龄的雏鸡发病严重,死亡率高。感染后12~14天,突然因出血、喀血、呼吸困难而死亡,死前口流鲜血是最特征性的症状。感染稍轻的鸡可见发热,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流涎,下痢,鸡冠和肉垂贫血苍白,两翅轻瘫,伏地不动,常在发病1~2天后因出血而死亡。主要由于虫体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器官组织内进行裂殖生殖,破坏各器官组织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而发生出血。如肺血管细胞破裂出现喀血,可发生突然死亡。进入血液后,开始配子生殖阶段,发育增快,大量破坏红细胞、白细胞而引起病鸡严重贫血。
中鸡和大鸡感染后,一般死亡率不高。主要由于虫体侵入红细胞内寄生,引起暂时性贫血过程,表现鸡冠苍白,排水样的白色或绿色粪便。中鸡发育受阻,成年鸡产蛋下降或停止。
【症状图】
【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临床症状及剖检特征可初步诊断,并以病鸡血液涂片及脏器触片中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治疗】
(1)泰灭净: 按每吨饲料添加泰灭净粉剂100克,连用14天,然后改为每吨饲料添加泰灭净粉剂30克,作长期预防;或者,按每升水添加泰灭净钠粉0.1克,连用14天,然后改为每升水添加泰灭净钠粉0.03克长期预防。
(2)磺胺二甲氧嘧啶: 500毫克仟克饮水两天,后用300毫克仟克继续饮水两天。
(3)磺胺二甲氧嘧啶: 40毫克仟克加乙胺嘧啶4毫克/千克合用,混料喂1周后,改用预防剂量。
(4)氯羟吡啶: 250毫克仟克,混料连续喂服。
(5)氯苯胍: 66毫克仟克混料连服3~5天后,改用预防剂量。
【防治措施】
1.消灭媒介昆虫(库蠓等)是防治本病的重要一环。防止库蠓等进入鸡舍或用杀虫药将它们消灭在鸡舍及周围环境中,对于减少鸡的住白细胞原虫病造成的损失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根据当地以往本病发生的历史,掌握其发生规律与流行季节,在本病即将发生或流行初期,进行药物预防,是目前预防本病发生的最有效的和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3.预防用药
(1)泰灭净: 按每吨饲料添加泰灭净粉剂30克,或按每升水添加泰灭净钠粉0。03克,作长期预防。为首选药物。
(2)乙胺嘧啶: 使用剂量为25~30毫克仟克拌料喂。
(3)氯羟吡啶:(商品名可爱丹或克球粉) 125毫克仟克混料喂。
(4)氯苯胍: 33毫克仟克混料喂。
(5)磺胺二甲氧嘧啶(SM2) 25―75毫克仟克,混料或饮水。
(6)磺胺喹恶啉(St/) 50毫克仟克混料或饮水。
以上药物在流行期可长期服用,但应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以防产生耐药性,以提高药物的预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