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物价数据,最抢眼的恐怕是菜价,主题词就一个字“贵”。以上海市郊每公斤蔬菜批发均价为例,今年1月、2月、3月、4月上旬,分别为3.98元、5.11元、2.92元、2.28元,而去年同期分别为2.61元、2.39元、2.07元、1.77元,同比上涨分别达52.5%、113.8%、41.1%、28.8%。 蔬菜猪肉价格同涨但不同理 联想到之前的“猪坚挺”,有人认为是现在的农副产品普遍进入涨价周期,与前段时期的寒潮及传导机制滞后相关,甚至与“蒜你狠”等一小部分的投机炒作也“搭”在了一起。 事实上,菜价与猪肉价不可“同日而语”。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在分析通货膨胀核心因素时,往往大体归之为两类:货币因素和非货币因素。同样是消费品价格,农副产品和工业品不一样,农副产品的价格涨跌绝大多数是非货币因素。这和土地资本的属性有关,毕竟资源有局限、技术有局限,即使有些农副产品可以通过大棚技术改变习性和周期,但也是有限的。而工业品价格更多的是货币因素,可以通过货币投放的多少来调节。 相比之下,同样是农副产品的生猪,因为工业化流水线饲养的成熟,其养殖规模已可以通过有效投入的追加而明显提高。从这个角度来看,猪肉价格的变化与工业品的变化更相似。所以上海市场近期菜价的大幅上涨,与之前猪肉价格的上涨,在经济逻辑上“并不同理”。 至于菜价高企背后的投机因素,农业专家也不认同。一方面,农副产品中像大蒜之类易于存贮的品种毕竟不多,另一方面,如果投资者真有闲钱,也更倾向于投资市场风险更小的文化创意类产品。“‘蒜你狠’会有,但有一定偶然性,更多的还是基于供求关系的市场行为,如果集中增加供给,对囤积居奇的破局也会很快。” 菜价上涨是三种推力共同作用 尽管最近几天,菜价有所回落,但很多市民还是疑惑,为什么上海的菜价一度涨得那么厉害?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石良平认为,是三种“推力”的共同作用,但在互联网时代,其权重的天平已有了明显变化。 首先是基于供求判断的“蛛网式”生产。想象一下蛛网的形状?生动点说,就是封闭的网,一圈又一圈。农产品生产就是这样,因为未来市场需求不明确,农民生产投入多少,是从上个周期的市场供需情况作出判断的,这就有个“时间差”。农产品也不像工业品,后者是流水线生产,供应量的调节可以比较快,它们的调整周期往往比较长。比如,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春节后的蔬菜供应是春节前播种的,至于种多少,农户是根据去年春节后的市场供需下单的,因为去年春节后的市场价格偏低,农户会作出“需求一般”的判断,种植量会偏少,供应一少,价格自然往上走。 其次是基于气候因素的不可控力。比如,本来今年的蔬菜种植量相比于去年就少,一旦频发反常天气,供应量又会大幅受损。今年恰逢全国范围多次寒潮,直接导致蔬菜供应骤降,菜价也就“一涨不可收拾”。 再者就是更深层次的供给侧失衡。在石良平看来,这一因素也是目前影响菜价、影响农副产品价格的最重要因素。“对农产品的适度保护,是各国的共同准则,但相比之下,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更为落后”,直接表现为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更高,这也倒逼传统生产方式的创新转型。 压缩“从生产到消费”中间环节 从目前看,相对于服务业和制造业,我们对于土地资源的投入不仅不足,而且每年呈“明显下降”趋势。 其实,土地是一种需要长期且大量投入的生产资源,否则会趋于贫瘠。现在人力成本高,有机肥料成本也高,谁愿意多投入呢?而地恰恰是需要“养”的。 “这种现状表明,我们现在的土地使用方式,或者说土地租赁方式需要变革。”石良平表示,变革的方式就是延长租期,让承租方愿意倾其家族之力,对土地资源实施大量投入。 在一些欧美国家,土地租赁期限往往达上百年,最长的甚至达2000年。“如此一来,农户有积极性,几代人都愿意为土地而付出。” 另外,流通成本的高企也需要改变。随着互联网消费方式不断成熟,网购成为趋势。借用这种思维,政府职能部门是否可以在压缩“从生产到消费”中间环节上全力推动,实施移动时代的“菜篮子工程”呢? 农民单打独斗,自然容易被批发商“打败”,但如果更多农民个体结合的农庄式生产呢?在经济专家看来,在农产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空间很大。近期菜价问题的凸显,或许也是变革生产方式的重要推动力,值得政府有关部门认真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