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领跑草莓三十年

零零社区网友  2016-08-11  互联网


  走进满城县小赛村绿海种植基地,数百个塑料大棚整齐地矗立在冰天雪地中,一望无际。大棚内,草莓羞红了脸颊,尝到甜头的农民们笑靥如花。
  “草莓之乡”满城县坚持通过做大做强草莓特色产业富民强县,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拓展新渠道上下功夫,不仅引领着草莓栽培的新时尚,更使“满城草莓”声名远播。
  遍植“草本水果”
  在满于西线南辛庄村路段,路两侧的草莓大棚依次排列,种植户刘玲深有感触地说:“种草莓收入高,所以俺们才建大棚,这几年村里的大棚一年比一年多,都连成片了。”
  满城县栽培草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到上世纪80年代,该县草莓栽培面积占到全国的1/10,1986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县”,有了“草莓之乡”的美誉。
  效益是最灵敏的风向标。满城农民栽培草莓的积极性格外高涨,逐渐形成了以山前平原为中心,辐射全县的格局,露地、地膜、拱棚、温室多种种植模式并用,涌现出小赛、南辛庄、韩村等众多草莓专业村,栽培总面积增至6.8万亩,涉及3万余户农民,满城尽是“草本水果”。
  草莓多了,农民告别了冬闲。小赛村党支部书记路海英介绍说:“草莓每年10月份定植扣棚,元旦、春节时开始上市,生长期、结果期排满了整个冬季,刮风下雪时,别人往家跑,咱得往地里跑,连春节都得在棚里过……”可满城的冬天比秋天更实在,农民心里甜滋滋的,全县每年收获草莓13.6万吨,畅销京、津及东北、山西等地,年产值超过5亿元。
  引领技术升级
  3月5日,满城县草莓科技示范园1号大棚里,新品种“红颜”果实累累,长势喜人。县科技局副局长李保章自信地说:“这个品种果型正、口感好,将替代‘丰香’草莓,成为主栽品种。”
  科技部门钻研草莓只是该县壮大草莓产业的一个缩影。
  如今各地草莓栽培面积迅速增长,如果总是守着老传统,势必失去优势。满城县制定了《草莓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千方百计保持优势。农业、科技部门都把发展草莓列为重点工作,成立保定市草莓专家工作站、科技示范园,与科研院所共同承担35项科研课题,其中11项通过省级鉴定,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气象部门则把观测设施建到大棚里,24小时监测,并向农民发布“大棚气象预报”。
  在技术的强大支撑下,上世纪80年代满城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草莓研究所;上世纪90年代初试验成功了草莓深冬温室栽培技术,填补了我国北方冬季不能生产草莓的空白;1997年,他们又建起全国第一家县级草莓良种无病毒苗繁育中心……30多年来,从露地栽培、地膜覆盖,到拱棚、日光温室,满城人始终引领着“怎么种草莓”的潮流。李保章说:“原有栽培方式一亩只能卖两三千元,扣上大棚后好年头卖上万元不成问题!”
  如今,该县95%的草莓都“住”进大棚,采用设施栽培技术,普遍运用土壤消毒克服重茬病、微型蜂箱授粉、夜间补光等新技术,“满城草莓”的蛋糕越做越美。
  拓展增收渠道
  “只围着草莓鲜销打转转,做不成真正的草莓产业。”满城县县委书记闫志强说,“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让我们的草莓能吃、能看、能加工,才能真正实现富民强县目标。”
  作为全省首批“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县,满城县在扩大草莓栽培面积的同时,不断拉长加粗草莓产业链条。县政府专门规划出3个食品加工小区,通过提供贷款、减免税收等扶持深加工企业,打造能吞能吐的“蓄水池”。目前,该县此类企业已经超过30家,每年900多万公斤草莓摇身变成速冻颗粒、果酱,大部分出口到日、美、俄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220万美元。
  草莓采摘生态游也渐成气候。该县充分发挥临近京津的区位优势,改建高标准温室大棚,推广无土栽培方式,把大棚装点成“旅游景点”。该县草莓科技示范园年前才对外开放,现在每天来观光采摘的城市客络绎不绝,日旅游收入2000多元。园区还精心培育了草莓盆景,游人采摘游玩尽兴之余,走时再带上一两盆,还能装点家居呢。

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11/hq_87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