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在我国具有长期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近年来,随着稻米品质的不断改良,其经济价值不断提高,可是水稻早衰限制了稻米的产量和品质。由于水稻田特有的土壤结构,肥料营养成分流失量大、肥效期短,造成水稻的氮“饥饿”,影响蛋白质合成,加快叶片衰老。特别是生育后期,易出现缺肥而早衰,很少体现活秆成熟,所以必须多次施肥。 沈阳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养分流失的原因主要在两个环节。 首先是由于水田土壤特有结构造成的养分流失。农业耕作中常把水稻土壤分层,也就是田间水泥面层、耕作层和犁底层。田间水泥层是由分散土粒组成,以小团聚体(又称蚯蚓粪,是理想的土壤结构体)为主,氧化反应主要发生在这个层面,又被称作氧化层。耕作层的厚度一般超过20cm以上,水稻的根系80%集中于此。由于含水量饱和,加之土壤微生物活动对氧的消耗,所以这个层面主要以还原反应为主,也被称作是还原层,而发育良好的则被称为犁底层,一般厚度约5cm-7cm,利于托水托肥。以上三层构成了供水稻生长代谢的优良土壤环境,可恰恰就是氧化层、还原层,造成了施到土壤中的肥料大量流失,养分利用率不高,水稻生育后期缺肥早衰现象。这是由于氮肥施到水田土壤释放铵态氮后,在氧化层的氧化作用下,一部分铵态氮失去一个电子后,变成氨气挥发到大气中,一部分会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成硝态氮,随土壤水淋洗到还原层中,在反硝化作用下转化成亚硝酸盐,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水,一部分以气态的氮氧化物形式挥发到大气中成为温室气体。 其次,通过长期研究发现,田间肥水管理不善,也会造成肥料养分流失。由于水田特有的肥水管理方法,前期施入土壤中的底肥快速释放,水稻营养生长旺盛群体过大,基部光照不足,根系不发达,同时也易受病害,使得肥效前期有余,而后劲不足。追肥撒施于水面,养分溶解在土表水中,随排灌水大量流失。 以上两方面原因造成肥料在水田土壤中的利用率低下,损失严重,而水稻生长后期又容易出现因缺肥所导致的早衰现象的发生。那么,有没有一种技术产品能有效防止因缺肥而造成的水稻早衰呢?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开发出的肥料长效增效剂——“增铵一号”帮助农民兄弟轻松实现养分全程管理,解决了水稻后期因养分供应不足造成的早衰。 “增铵一号”可延缓肥料分解速度、养分释放高峰与水稻吸肥高峰相吻合,抑制土壤脲酶对酰胺态氮肥的水解,有效减少氧化层中铵态氮浓度,结合铵稳定剂,延长铵态氮存留时间。一般情况下,可以延长普通酰胺态氮肥释放高峰期到22天。同时,硝化抑制剂可抑制亚硝化细菌活性,减慢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速度,推迟氮肥硝化40天,减少硝态氮损失63%。“增铵一号”把氮肥肥效期延长到120天,有效保障水稻后期的氮肥供应。“增铵一号”复合抑制剂的双重作用,将铵态氮与硝态氮的比例调节在3∶7范围内,创造增铵营养环境,有利于提高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水稻功能叶电导率,延缓水稻功能叶的衰老,而叶片衰老的延缓,又为根系的生长和活力的保持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二者相互协调,使植株衰老得到延缓,有利于水稻后期同化产物的积累和运输及籽粒的充实,防止水稻早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此外,“增铵一号”使用简单、方便。“增铵一号”肥料长效增效剂可与普通肥料简单混拌,让农民也能够自配长效肥,做到“种地不误打工,减投不误增收!”由于“增铵一号”的良好效果,农民们将“增铵一号”形象地比喻为——增收好伴侣,养分好管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