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一份报纸5毛钱、发展一个会员10块钱、搞一片试验田100块钱,再加上150块钱的基本工资,这些共同构成了村技术员的月收入。
2007年,大荔县委、县政府针对农业发展及科技推广现状,大胆提出了“顺应市场化趋势,适应农民需求,探索技企合作,推进科技兴农”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思路。目前,“大荔模式”已经在渭南全市得到推广,成为了陕西省农业服务的一个亮点。
作为技术员,官池镇北阳村村民拜新全每天的工作,就是帮村里的农作物“治病”,但前提是先要把自己培养成“大夫”。
按照荔民公司规定,参加培训也是村技术员工作的一部分,参加培训时的表现和工资直接挂钩,每迟到一次扣50块钱,旷会一次则当月工资全扣。
在荔民公司总部的专家大院里,一份关于专家下乡的记录册显示,几乎每天都有专家下乡讲课。荔民公司董事长汪战仓说,由于有激励机制,专家下乡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依县镇村的乡镇级别划分,县建专家团和村技术员之间还有一个岗位,叫做乡(镇)设特派员。不同于专家和技术员,他们不直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困难,而是通过组织、协调和管理,使辖区内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更加顺利和有效地展开。
大荔县以市场化运行为基础,将基层农技推广单位与农资企业相结合,建立起以政府主导、由企业牵头的农技服务平台,将省市县在荔专家大院、乡(镇)特派员、科技“110”、农民培训机构、涉农技术单位等技术资源进行整合,逐渐化解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