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16年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零零社区网友  2016-07-22  互联网

4月中下旬,各地陆续进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的关键时期。受气候异常、抗性品种缺乏和耕作制度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赤霉病呈加重发生态势,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稳定发展和小麦产品质量安全。据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16年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小麦赤霉病重流行风险极高。为有效控制赤霉病发生危害,现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防治策略。按照赤霉病发生危害规律,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等小麦赤霉病常发麦区,必须坚持“主动出击”不动摇,全面落实预防控制措施;黄淮中北部、华北南部麦区,要坚持“预防为主”不放松,一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的天气,立即组织施药,严防病害发生流行。

二、防治技术。为控制赤霉病发生、降低毒素污染,要及时喷施对路药剂预防。一是坚持“见花打药、适期防治”。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的最佳时期,“见花打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遇到连阴雨、大面积结露和雾霾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应在第一次用药5-7天后,再次喷药防治,切实做到雨前预防和雨后控制相结合。二是坚持“科学选药、轮换用药”。优先考虑耐雨水冲刷的剂型,保证用药效果;需二次用药的田块,推荐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尤其是出现多菌灵抗性问题的地区,建议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三唑类药剂及其复配制剂,确保预防控制效果、降低毒素污染风险。三是坚持“强化田管,改善环境”。要加强田间管理,科学运筹肥水,防止小麦群体过大造成植株郁闭,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避免形成适宜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以减轻病害流行危害。

此外,以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兼顾白粉病、蚜虫、粘虫等小麦穗期重大病虫害防控。同时,坚持防病治虫和控旺防衰相结合,分类指导、科学防控、药肥混用、保粒增重。

三、防治方式。要适应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时效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主导优势和专业化防治组织骨干作用,坚持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药剂供应、统一施药时间,统一防控行动“五统一”,做到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相结合,常规防治和应急防治相结合,提高防控组织化程度。

四、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组织发动,确保防控责任到位。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及早安排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督导检查,确保预防控制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强化监测调查,确保预报预警到位。各级植保机构在加强监测调查,准确掌握苗情、病情基础上,主动与气象部门沟通,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分析会商发生流行态势,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明确重点防控区域和最佳防控时间,科学指导防控行动。三是强化指导服务,确保防控技术到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以及召开现场会、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宣传赤霉病防控的重要性。防控关键时期,组派技术精干力量进村入户、包片驻点,普及防控技术和安全用药知识,及时指导农民做好防控工作。四是强化统防统治,确保防控效果到位。结合实施小麦“一喷三防”和重大病虫防控补助项目,并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全面提高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



http://farm.00-net.com/hq/1/2016-07-22/hq_44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