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计划配置理论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侧重点是社会经济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但是K.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时,无可避免地要研究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o K.马克思和F.V.恩格斯(F.V.Engels)认为:仅依靠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变动自发配置资源,必然要以无数次的市场波动和经济运行的紊乱即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为代价,也就必然地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在此基础上,K.马克思和F.V.恩格斯指出:在未来社会中,只有对社会资源实行“有意识的社会调节”即计划调节,才能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配置。
城市土地配置理论
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极其稀缺的资源——土地,其有效配置问题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普遍关注。首先进入经济学家研究视野的是土地的价格——地租。对地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后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 Willian Petty)在他的名著《赋税论》中首次提出: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K.马克思以资本主义农业地租为研究典型,深刻地揭示了地租的性质和来源,“租来自社会,而不是来自土壤”。K.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优越的自然条件,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权威之-P.A.萨缪尔森(P.A.Samuelson)从土地收益或市场供求的角度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所付出的代价,土地供给数量是固定的,地租量完全取决于土地需求者之间的竞争。
对城市土地如何在区位上进行合理布局即合理配置问题上进行开拓性研究的当首推W.阿朗索(W. Alonso)。通过建立在比较利益原则基础上的圈层说与级差地租理论,W.阿朗索创立了城市内不同用地的竞标地租理论。
近年来,很多国外学者对城市土地配置中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 第和实证研究。L.杰克逊(L.Jackson)、T.金(T.King)和奎格利(Quigley)研 篇究了住宅价格与土地位置间的关系,P.乔治( Palumbo George)和H.帕特丽夏( Hutton Patricia)对城市中心区土地配置机制进行了研究,s.普洛特金(Sidney 源Plotkin)结合土地产权对土地配置的效益进行了研究。
国外研究大多将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外生变量,与我国正实行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国情不尽一致,但是他们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如何成功实现城市土地配置机制转轨及未来土地如何在市场机制下实现优化配置,还是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经济学界首先对一般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机制的转轨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独特的过渡经济学。学者们对资源配置的方式、费用、效率、与产权的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关于市场配置机制与产权制度的关系(孔径源,2001),关于我国资源配置方式的理性选择(夏兴园,万东城,1997),关于两种资源配置机制过程中的配置费用(俞忠英,1995),关于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效率的实证研究(周叔莲,郭克莎,2006)。围绕着如何形成规范的土地市场、实现土地配置机制向市场的成功转轨,我国土地经济学界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进行了探讨:例如,如何提高土地市场化配置的效率(袁绪亚,1995);土地灰色市场对土地公开或合法市场的冲击(高波);土地税收的改革(谭术魁,刘文海,1999);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寻租问题(李颖,张成勇,1997);产权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沈守愚,钟甫宁,茹英杰,张小铁,高波,1996);地租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李国荣,1993);土地资源两种配置机制的有机结合(周诚,1994);如何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初玉岗,199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