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是国内蓝莓集中上市的日子,也是最常听到业内怨声载道,抱怨价格“集体跳水”的时候。蓝莓果树从种下到挂果,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大概三四年就能达到盛果期;而近年来各地涌现的蓝莓种植热,更是使得一时无法看清产业全景的不少同行,暗自担忧蓝莓产业是否已经接近饱和边缘。回头想想,几年来频频经历滞销的各家果农,还能承受多少被迫砍树的辛酸?
每年6月的几天,也是中国蓝莓产业群星熠熠的日子。今年6月13日,业内精钻蓝莓种植的几大翘楚人物,包括吉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理事长李亚东,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副理事长安利佳,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前所长贺善安、联想控股佳沃集团首席科学家金锡萱等,就齐齐亮相在青岛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蓝莓大会,为业内带来最新的行业解析,解答最为紧迫的行业难题。
作为深耕细作的行业专家,他们虽然不是冲在果蔬贸易最前线的利益相关者,却是对中国蓝莓产业健康发展最为关心的人。
曾经留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蓝莓专家李亚东教授被不少人称作“中国蓝莓第一人”。按李教授在这次蓝莓大会上的介绍,中国蓝莓产业真正实现企业化种植是在2000年。那一年,青岛蓝玫瑰果实有限公司在吉林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持下,投资建设了中国第一个蓝莓种植园。从那时起,中国蓝莓种植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西至西藏和新疆,在全国27个省市遍地开花,从2009年起进入高速发展期,2014年全国总栽培面积已经飞速增长到了26068公顷(约合39万亩),比2013年的15300公顷(约合23万亩)激增了40%。其中,中国北方的山东、辽宁和吉林省遥遥领先,在种植面积和产量上走在全国前列:山东省的种植面积最大,但产量尚未超过辽宁省。
虽然种植面积增长迅速,但李教授指出,2014年我国的蓝莓产量依然仅为27000多吨。2015年,这一数字有望小幅增长到30000吨。作为对比,中国水果门户特意查看了南半球国家、蓝莓生产大国智利的相关信息。根据智利蓝莓协会2012年数据,智利当年的蓝莓总种植面积为13742公顷(约合20.6万亩),但其总产量却高达99973吨,平均每公顷产量超过7吨。
相比之下,为何我国蓝莓的总产量与种植面积如此不成比例?除了部分新种蓝莓未进入盛果期等因素,李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平均每公顷的蓝莓产量仅为700-800公斤,与理想中每公顷1.5吨的产量依然相距甚远。
按照他的预测,中国蓝莓市场应该是一个100万吨的超级市场,整体产值为1000亿元。这样算来,种植面积应达到100-200万亩才能满足如此巨大的需求。他坦言,“中国的蓝莓市场足够大,足以容得下100家大型的企业,更容得下我们每一个人的蓝莓梦想。”
李教授的看法得到了另一位资深专家贺善安的支持。贺老虽然年逾八旬,却思路清晰,字字珠玑。既然中国市场如此之大,那么“集中上市”“价格跳水”这样的抱怨又从何而来?
贺老在高峰论坛环节解释说,虽然从整个中国市场来看,国内蓝莓的供应量依然是杯水车薪,但由于国内蓝莓从业者往往倾向于跟风种植同类品种,又往往选择在种植周边市场销售,导致大量蓝莓同期上市,自然在特定时段大幅拉低价格。
“如果这些蓝莓能够被销往更多市场,在品种和上市时间上差异化更为明显,那么就不可能存在这样的滞销问题。”
他同时也强调,从长远来看,国内蓝莓产量增加、价格下降是正常趋势,蓝莓从业者切不可急功近利。“就算价格下降,蓝莓行业依然是朝阳产业。我们在思想上不能有片面性,一定要脚踏实地。”
而在李亚东教授的演讲末尾,他还深刻地指出了蓝莓鲜果市场将面临的残酷的竞争与品牌之痛。“全国几乎所有的种植企业都注册了各自的品牌。实际注册品牌超过 100个,‘佳沃’ 、 ‘蓝宝石’ 、 ‘蓝宝宝’ 、 ‘超蓝’等超过30个品牌在市场上销售,但蓝莓鲜果会存在100个品牌吗?”他反问道。在他看来,这样的结果必然带来“群雄争霸,价格大战”的局面,也进一步导致了恶性压价的可能性。
中国蓝莓产业路在何方?
2015年3月16日,江苏沃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沃田农业,股票代码:832139)正式挂牌国家证监会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成为连云港市首家上市的农业类公司,也是国内蓝莓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2015年6月末,以蓝莓为主体业务之一的佳沃集团的母公司——联想控股集团也在香港顺利完成首次公开募股。
李教授认为,以股权和资本思维做蓝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除了江苏沃田和联想佳沃,蓝美股份,大连来宝、贵州金百瑞等多家蓝莓企业也在纷纷酝酿操作上市。他认为,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龙头企业与果农进行合作种植、销售的方式将是中国蓝莓业未来发展的理想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