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玉树,成群的藏牦牛在高原雪域形成一幅幅壮丽的水墨画。在这里,牧民群众都喜欢一位“大胡子博士”,因为这个人和他们一样,一辈子都离不开牛羊,离不开草原。
他的名字叫宋仁德,扎根玉树30年。草原上的牧民都说,有宋仁德在,牛羊能肥壮,生活能如意。
在玉树,宋仁德每天接触的不是牦牛,就是细菌,还有各类实验和数据。宋仁德却乐在其中,他瞄准国内乃至国际前沿技术做学问、搞科研,取得了多项成果。
宋仁德说,他比较满意的有三项:一是“中国青藏高原放牧牦牛硒营养状态的研究”项目,填补了牦牛科学研究的空白;二是“牦牛综合繁殖性能改善技术研究”项目,解决了高原牦牛生产率低下的瓶颈问题;三是“玉树州生态牧业研究与示范”等推广课题,完成了畜疫综合防治、畜群结构调整、划区轮牧等方案的制定,农牧民增收十分明显。
2011年,宋仁德被遴选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牦牛体系玉树综合试验站站长。
宋仁德和团队成员一同深入基层,在玉树州玉树县国营牧场举办了首期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宣传和科学养畜培训班,给牧民群众讲解超载放牧的现状及危害,提高整体生产性能等畜牧生产知识。
目前,玉树全州范围内创建了11个以高原牦牛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牦牛养殖技术为核心技术的高原牦牛高效配套养殖技术示范基地,6个重点示范户,设置了划区轮牧、放牧强度实验围栏,累计培训牧民3000余人次,为玉树州牧民增收、牧业增效、生态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6年,20岁的宋仁德从青海省畜牧兽医学院毕业。他放弃了原本可以留校任教的机会,决定去玉树。宋仁德在玉树工作短短的一年里,得到了畜牧兽医工作站的老站长德江(藏族)的认可,德江非常赏识宋仁德的才华,委以他重任,让他负责玉树州畜牧资源与发展区划调查工作。这项调查工作,需要5个月深入基层农牧户,工作量很大,宋仁德出色地完成了调查任务。
经过四年的艰苦锻炼,宋仁德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1991年,宋仁德被提拔为玉树州畜牧兽医工作站副站长。
1997年,宋仁德以政府派遣研究员的身份出国考察研究。2001年,宋仁德再次受政府派遣,到日本攻读博士学位。学成之时,宋仁德没有留在国外,也没有去大城市。这一次,他的选择依然是玉树,他笑着说:“这辈子,我就在玉树了。”
宋仁德说:我出国学知识,就是为青藏高原农牧民而学,回国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农牧民富起来,让草原更美丽!
玉树“4·14”地震后,宋仁德每天的工作是寻找、确定动物的埋尸地点,联系挖掘机和铲车,现场运动物尸体。由于尸体腐烂得厉害,尽管戴着双层口罩,仍有令人窒息的气味,宋仁德却没有退缩。
在清理玉树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库房废墟时,发生不明液体泄漏,一名武警战士出现呕吐反应。事发突然,宋仁德让战士马上撤离,自己迅速简单防护,冒着生命危险,拿着胶带跳进废墟,不明液体得到了安全妥当处置。
2012年,在青南地区抗灾保畜工作中,宋仁德的脚掌骨受伤了,打上石膏不到三天,他便拄着双拐出现在雪地里调查灾情、分发抗灾饲料,给牧民群众讲解补饲、死亡家畜尸体处理等方法,在全州六县留下了拄着双拐的身影,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贴心人”。
宋仁德望着眼前白雪覆盖的草原,感慨地说:“我热爱玉树,我属于这里。我的心愿是将这些研究成果推广开,在提高农牧民生活的同时,将这片丰美的草地留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