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最新披露:2018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将变!?

零零社区网友  2017-08-07  互联网

8月2日,第十八届中国粮食论坛在长沙举行,论坛对我国当前粮食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局局长、研究员程国强谈及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时建议,从调整政策的目标入手,通过改革实施机制,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系统性。程国强还首次披露稻谷、小麦收储制度改革的最新风向。

程国强

  程国强在关于《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报告中指出:

  改革的基本取向就是要围绕中央1号文件:

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积极稳妥地推进价补分离,既要坚持市场导向,从根本上消除价格支持对市场的扭曲影响,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支持和调控作用;

配套建立农业生产者补贴机制,使其在改革中利益少受损、甚至不受损。

既要促进农业调结构、减库存,又要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滑坡。

  究竟怎么改变现状?改革的方向或要把握的底线是什么?

  程国强提出了自己的一番思路。他认为,改革的基本方向上,

  首先,调整最低收购价的政策目标,增强政策的针对性。

  其次,改革最低收购价的实施机制,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第三,要综合配套施策,增强政策系统性。

  他进一步解释称,改革最低收购价政策,表面上是只针对粮食收储制度政策,而实质上是全面综合配套的政策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他还提供了两种改革路径:

  一是调整政策实施范围,保持目前政策执行范围,有利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口粮生产,但粮食“三高”问题可能继续存在。

  二是分阶段、分步骤调整政策实施范围,保持最低收购价政策框架的基本稳定,第一阶段考虑暂停实施早籼稻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作为最低收购价调整完善的试点,继续实行小麦、中晚籼稻以及粳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第二阶段,根据3到5年的时间把最低收购价调整到一个“合理水平”,分期分批调减粳稻、中晚籼稻、小麦最低收购价的实施范围,建立以市场定价为主体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消除市场干预和扭曲影响。

  他将“合理水平”解释为,将最低收购价调低至生产成本,去除政策的“增收”功能,即“托底收购、价补分离”。这将促进回归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设计初衷,突出“保供给”、“保底线”的政策定位,即弥补农民种粮成本,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有利于稳定口粮生产。

  对于棉花、大豆和玉米改革试点,程国强认为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已初见成效,是未来水稻和小麦改革的试金石,也是分水岭。

  现阶段,我国国内大米、小麦农户销售价格已全面高出进口到岸完税价格,国内市场转向使用价格较低的国外粮食,使粮食进口压力骤增,同时也导致粮食大规模涌向政策性收储。

  稻谷、小麦收储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程国强建议,做好2018年调整小麦最低收购价的准备,将最低收购价调低0.03元/斤,调整至1.15元/斤。

  自2018年起,暂停实施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将粳稻最低收购价再下调0.1元,至1.4元;将中晚籼稻再下调0.06元/斤,至1.3元/斤;2019年再综合根据籼稻价格调整以及整个粮食供需情况,进一步调低价格水平。

以下为程国强在第十八届中国粮食论坛上的演讲课件:


今天粮食行业人士高度重视这个政策,也反映出处于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关键阶段的市场当中存在的焦虑情绪。但是,这一政策还没落定,面对这些几近真实的说法,一定要明白,一切政策,都要以政府部门的正式文件为准。




http://farm.00-net.com/hq/1/2017-08-07/hq_196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