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是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鱼类的总称,自然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暖水近海底层名贵鱼类,大部分种类分布于我国沿海特别是南海地区。石斑鱼由于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等特点,逐渐成为福建地区特别是漳州市水产业的特色产业之一。该地以水泥池、海水网箱、土塘网箱、土塘精养为主,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近些年来漳州地区石斑鱼产业逐渐进入规模化养殖阶段,高密度大规模的养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养区污染严重造成病害频繁发生,经常引起石斑鱼大面积的死亡,给漳州地区的石斑鱼产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危害,严重制约了该地石斑鱼产业的发展。
吃料正常,石斑鱼却骨瘦如柴
自从去年漳浦地区发现的斜带石斑鱼“烂身病”以来,今年7月初走访东山市场发现某土塘网箱养殖珍珠龙胆的时候出现一种“瘦背病”,并且周边的其他区域未发现这种症状。该养殖户总共有两口池塘,每口池塘面积20亩,网箱面积在16平方米左右,一口投喂冰鲜,另外一口投喂膨化料,经过打样查看两个池塘的“瘦背病”的发生率都高达7成以上。在网箱中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没有出现游边打转等情况,吃料正常。在两个池塘随机各取5条带回动保中心检验。随机抽取两条进行测量,结果如表1。
从指标上看患“瘦背病”的珍珠龙胆背部厚度偏低,该区肌肉如同“刀片”(图1),使鱼体重降低导致肥满度偏低,正常情况下珍珠龙胆的肥满度在3.5左右,而患“瘦背病”的珍珠龙胆的肥满度在2左右。与背部相比在脊椎骨以下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消瘦情况。
解剖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
通过解剖发现肝脏有点发黄,但是并未出现严重的肝病,通过水浸压片并没有发现寄生虫。肠道韧性很强,未发现白便情况,肠粘膜未发现明显孢囊,检查肠道内容物也未发现明显的寄生虫。剪开背部肌肉未发现明显的孢囊,水浸片观察肌纤维横纹正常也没有发现明显的损伤以及寄生虫。其他组织比如胃、胆囊、鳃、皮肤也未发现明显的病变。
结论
通过与该珍珠龙胆养殖户沟通,得知这批石斑鱼从海南琼海暂养的高位池中购买,当时规格在8两左右,体形正常。在两口池塘中养殖半个月后均发现不同程度的瘦背现象,这两口池塘一口投喂冰鲜,另外一口投喂膨化料。同时营养性疾病导致的体形偏瘦是全身性的,“瘦背病”的症状是脊椎骨以上的背部部分削瘦如刀片,其他部位正常,这就排除了饵料方面的原因。并且在网箱中的珍珠龙胆未发现任何异常,不管是吃料、行为还是体色等都与正常珍珠龙胆没有差异。这段时间东山地区气候反常,珍珠龙胆从海南运输过来的那几天持续阴雨天气,并且该养殖户在这期间对这批鱼进行分塘,这些原因可能造成鱼体产生应激导致瘦背。
实验室对该养殖池塘水质进行检测,发现氨氮、亚硝酸盐、pH等常见水质理化指标正常。对患有严重瘦背症状的珍珠龙胆的鳃、皮肤、肝脏、胆囊、肠道、肾脏等组织进行显微镜观察,并未发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剪开瘦背区域皮肤未发现明显坏死以及由寄生虫引起的孢囊,进行压片观察肌纤维并未发生明显的坏死现象,明纹和暗纹排列整齐一致,也未发现寄生虫。
在实验室检测后与该养殖户沟通最近进行减料,同时拌料投喂一些抗应激免疫增强类的产品,观察一段时间后是否有复原现象。通过持续的观察发现在7天左右患有“瘦背病”的珍珠龙胆体形慢慢趋于正常,大部分背部肌肉开始慢慢饱满,10天后两口养殖池塘的珍珠龙胆90%以上趋于正常。
导致这种“瘦背病”的情况正如之前猜测很有可能是由于天气和分塘使珍珠龙胆产生应激导致瘦背症状,当然是否有其他病原能够引起这种情况目前不得而知。同时希望相关科研人员针对这种情况进行病原学分析,了解该病的来龙去脉,提供准确的临床指导,确保维护养殖户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