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蛰圈养殖的细节管理和关键控制技术(五)

网友投稿  2016-11-26  互联网

 关键控制技术九. 海蜇养殖池塘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1.水色暗淡,没有光泽的原因和对策 

原因: 

由于长时间不换水,水体菌藻失衡,池水老化所致,这种水体以老化的大型藻类(如裸藻、蓝绿藻等)为主。 

对策: 

①如条件允许,尽量换水。但是单日换水量不能太大,以免引起海蜇的应激反应,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②定期补充粉剂活菌王(或新活菌王、或黑金神等)活菌制剂,使水体保持肥、活、嫩、爽的稳定状态,让海蜇在优良的环境中生长。 

2.水体发黑的原因和对策 

原因: 

①底部恶化:该现象主要出现在常年不清圈、没有定期改底的池塘。 

②水体老化:由于换水不及时或水体菌藻失衡,导致藻体老化,色素沉积,颜色加深。 

对策: 

①在池塘进水前,按“健康清塘三部曲”清圈消毒、解毒、生物净化;养殖过程中定期交替使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得立康等产品养护底质,保持良好的池底环境。 

②视养殖情况适时换水,定期交替用粉剂活菌王、新活菌王、新生态、黑金神等活菌产品养护水质,达到菌相和藻相平衡,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3.海蜇苗成活率低 

原因: 

①因为海蜇在苗种时期体质较弱,承受环境突变的抗应激能力较差,如果苗池和养殖池之间温度、盐度、pH值、亚硝酸盐等各种理化指标相差太大,容易导致海蜇苗产生应激反应,降低成活率; 

②长途运输导致海蜇苗体力变弱,降低成活率; 

③海蜇苗运输时密度较大,相互之间容易发生碰撞,容易导致机械损伤,导致成活率低; 

④苗源问题。 

对策: 

①在选择苗种时,尽量选择口碑较好,且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苗种场; 

②运输时尽量挑选空间较大的运输设备,以降低海蜇苗的机械损伤; 

③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增设增氧设施或在运输桶中投放护苗露(0.5毫升/立方米,用100倍水稀释)预防长途运输导致海蜇苗缺氧; 

④不重视解毒、防应激是导致苗种成活率低下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放苗前1天按3亩.米全池泼洒解毒超爽1瓶解除消毒药残毒药害苗种,并在放苗前4小时按3亩泼洒纳米氧1瓶+护苗露1瓶防抗应激。放苗后1个月内每5~6天用一次护苗露。 

4.养殖前期肥水困难 

原因1:养殖前期温度较低:藻类的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营养等各种方面的原因。因为前期温度低,光照弱,藻类难以生长繁殖,导致肥水困难。 

对策:我公司研发生产出了晴雨两用、抗低温的安全高效肥水产品,六抗培藻膏1桶+酵素钙肥1包袋用6~8亩,该组产品对温度低水难肥的问题效果明显。 

原因2:前期海水中浮游动物较多:经过一个冬天,由于温度较低,藻类繁殖缓慢,相对来说浮游动物数量不断增多。我们肥水时,藻类的繁殖速度无法满足浮游动物对藻类的消耗。 

对策:因为海蜇属于滤食性动物,摄食水中大部分浮游动物和少量的浮游植物。所以,遇到养殖前期浮游动物过多,水难肥的问题不必担心。须引起注意的是,这期间的肥水一定要跟上,即便是肥不起来也要循序渐进,不能马虎。否则等到浮游动物彻底没有了,再肥水,就为时已晚了。建议用六抗培藻膏+酵素钙肥施基肥后,在放苗后一个月内,每3~5天按8亩追施一次六抗培藻膏1桶+特力钙1包。 

原因3:海水中缺乏藻种:养殖前期,海水一般比较清瘦,导致池塘藻类基数不够,即便是营养、光照、温度等各方面条件都适宜,也达不到快速肥水的效果。 

对策:针对藻种缺乏的情况,可以在肥水前引进5~10公分的新鲜含藻水,可以大大提高肥水的效果。 

原因4:缺少有益菌类或菌群失衡:藻类的繁殖与菌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关系,当水中菌类失衡时,也会导致水难肥的现象。这就是我们说的“菌藻失衡”。 

对策:在肥水时,将肥水产品六抗培藻膏或酵素钙肥配合黑金神(或粉剂活菌王、或新活菌王)等有益菌剂。 

原因5:清塘时消毒药用量过大,或重金属含量超标:消毒药药残较大,杀灭藻种;重金属超标会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对策:在肥水前,先用解毒超爽或净水王(3亩/瓶)解毒,然后再施基肥。 

5.春秋俩季,水体易发黄的原因及防控 

春秋两季,水温较低,光照弱,藻类繁殖慢且藻类单一。通过对以往水质检测发现,发黄的水体含有大量的小三毛金藻,其他藻类很少。由于小三毛金藻适宜在低温环境生长繁殖,在水中形成优势群体,导致水体发黄,清瘦。 

危害: 

①小三毛金藻释放藻毒素,刺激海蜇等养殖动物,导致海蜇等养殖动物出现畸形、死亡等现象。 

②小三毛金藻形成优势种群后,其他藻类很难繁殖起来,不利于水体藻类多样性的发展。 

③小三毛金藻营养价值低,海蜇等养殖动物摄食后,会出现消化不良、生长缓慢等情况。 

预防: 

在养殖前期,使用全水溶性全能肥六抗培藻膏+新活菌王对水体进行追肥,促进藻类多样性发展,抑制小三毛金藻成为优势种群。 

处理: 

①若出现由于小三毛金藻导致水体发黄现象,有条件的池塘可大量换水,增加藻类多样化。然后适当施肥促进藻类繁殖。 

②不方便换水的池塘,用绿康露杀灭小三金毛藻,第二天上午用净水王进行解毒,并用六控底健康改良底部。同时拌喂清源、酶解多糖、金肽康等排解体内毒性。 

6.海蜇“鼓泡(气泡病)”的原因和对策 

原因: 

育苗室内充气量过大,或者养殖过程中,大量施加动物粪肥、有机或无机肥料,导致藻类繁殖过剩,或者是单一藻类大量繁殖,水质过肥,导致在晴好天气时,池水溶氧过饱和,同时受水体表面张力影响不能及时释放出去,从而累积气压过高,引起pH升高,导致海蜇体的伞内有数量不等的气泡, 使得海蜇体不能下潜, 始终漂浮在水面, 从而导致大量死亡。 

对策: 

预防:肥水不用动物粪肥,或用动物粪肥发酵的生物鱼肥,慎用有机或无机肥;施用全水溶、易吸收的六抗培藻膏+特力钙; 

控制:泼洒净水王+降解灵以缓解海蜇的应激反应并释放水体中多余的气体,同时缓解pH过高的现象。待海蜇稳定后,用温和安全的产品绿康露少量灭藻,达到根治目的。 

7.海蜇穿孔(俗称打眼儿)的原因和对策 

原因: 

①弧菌引起海蜇头穿孔(现在普遍认为是由弧菌引起的)。 

②平时管理不到位,没有适时养护底质,导致养殖中后期池塘底部恶化,水质败坏,有害细菌滋生,最终导致海蜇穿孔。 

对策: 

①定期泼洒新噬菌皇,抑制弧菌滋生或大量繁殖,达到预防目的。 

②定期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或得立康)改底,并定期用新活菌王或黑金神养护水质。从源头防控有害细菌的滋生。 

8.海蜇上浮的原因及对策 

原因: 

①高温闷热无风天气、底部残饵发酵耗氧、阴雨天气等情况导致池塘底部缺氧,海蜇出现上浮现象。 

②气泡病导致海蜇上浮。 

对策: 

①高温无风天气,上下水层无交换。底部出现缺氧现象。可使用降解灵+离子对钙加水混合泼洒,能迅速有效解决池塘缺氧和海蜇上浮现象。 

②底部残饵过重导致底部消耗大量氧气,可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有效缓解池塘缺氧。 

③气泡病重在预防,可用降解灵消除水面张力,通爽水质,可有效预防气泡病的发生。 

9.海蜇拱网的原因和对策 

原因: 

①缺乏饵料生物:放苗前消毒剂用量过大,使水体中生物饵料大量死亡,导致海蜇拱网;或在养殖过程中,海蜇生长摄食了大量的浮游生物,导致水体中浮游生物总量减少,并且肥水也没跟上,引起海蜇拱网。 

②水体有毒素:a.近年来海水污染严重,导致海水中重金属离子、各种毒素增多;b.大量使用农药、消毒剂等药残严重;c.老化藻类死亡或有害藻类(甲藻、裸藻、蓝藻等)施放毒素;上述原因之一均可导致海蜇不能适应水环境,甚至中毒,引起拱网。 

③pH过高:适宜海蜇生长的pH值大概在7.5~8.5左右,当水体pH值过高时,引起海蜇不适,导致拱网。 

④水质恶化:管理不当,不注重养护底质、水质,加上在养殖期间投喂大量蜢虾、豆面等有机物,导致残渣在底部腐败发酵,恶化池底,败坏水质,使海蜇难以生存和生长,引起拱网。 

对策: 

①在进苗之前,一定要注重基础饵料的培养,这是保证苗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最关键的因素;另外,在进行池水消毒时,剂量不要太大。 

②在放苗前、消毒后,使用净水王,防治海蜇因中毒导致拱网。 

③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尽量将池水的pH值、水温、盐度、氨氮、亚硝酸盐等理化指标调节到适宜海蜇生长的范围内再放苗,这样既可保证海蜇苗的成活率,又能预防蛰苗入池后拱网现象的发生。 

④养殖过程中,注意底质和水质的管理,定期养护水质和底质,保证海蜇在一个比较优良的池塘环境中健康生长。 

10.海蜇嫩,出皮率低的原因和对策 

海蜇嫩,出皮率低,往往影响海蜇的收购价格。 

原因: 

①养殖水体盐度偏低,尤其在一些河口区域,遇到雨季降水量大时,盐度更低。为避免盐度过低,雨季应减少换水,安装排淡闸门及时排除表层淡水。 

②受饵料影响。天然环境下海蜇的饵料以浮游动物为主,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辅,在养殖过程中往往缺少浮游动物,海蜇缺乏动物性蛋白,导致出皮率低。注意培养浮游动物很关键,酶解多糖、福泰能有效培养浮游动物,稳定水质,直接补充蛋白质,易吸收。另外,盐度底,导致海蜇对矿物质的吸收减少尤其是对钙质的吸收,所以应在雨季认为添加离子对钙提高海蜇的出皮率。 

11.海蜇长脖病的原因和对策 

原因: 

养殖池塘内饵料常常供应不足,导致海蜇吃不饱、或营养跟不上,导致海蜇个体的脖子细长, 从表面看个体比较瘦弱, 并且呈不规则状。 

防控: 

按照关键控制技术七 “科学投喂•增强免疫•促进生长”要求操作,能有效避免长脖病。 

12.海蜇圈常见的水色变化,如何判断优劣? 

海蜇圈内常发生绿色、黄色、棕色、红色、浑浊及其混合的水色。 

    ①绿色水质:这种水质较为稳定,主要有草绿色(以绿藻为主)、棕绿色(绿藻与硅藻)、暗棕绿色(绿藻、甲藻混合),前两者是理想水色,后者是水体富营养化、池底老化的标志。 

    ②黄色水质:以金黄藻为优势种,是不良水色,春秋多见。 

    ③棕色水质:依据明暗程度可范围红棕(茶褐色)、棕色、暗棕色(酱油色)等,前两者为硅藻水色,是比较理想的水色,后者则是赤潮水色,主要是甲藻所致,是水质、底质极度恶化的标志。 

④浑浊水质:主要以有机碎屑和泥浆为主,不利于海蜇生长。泥浊水质要耐心地渐进处理:进适量海水,按8~10亩.米将特力钙1包+六抗培藻膏1桶+清源混合浸泡1个晚上于第二天(晴天)上午9点全池泼洒,待起水色后,再按6亩用新活菌王1瓶稳定水质。 

13.养殖前期,海蜇塘pH过高 

原因: 

①大部分海蜇圈冬天晾圈,因为该地区属于盐碱地,经过一冬天的水分蒸发,导致土壤表层碱性物质(白色粉末)沉积过多,即当地所说的返碱; 

②新挖掘的或是清塘的圈,原因同上; 

③水体过肥:这种情况较少。经过前期走访和总结,该地区前期海水并不是很肥; 

④养殖前期,水体生物量小,藻相及菌相极其不稳定,尚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此时我们需要做的重点工作就是培藻养菌,将池塘的生态系统尽快建设起来。 

对策: 

①建议该地区的池塘尽量越冬养殖,即使圈里没有养殖动物,也可降低返碱的程度; 

②清塘后及时使用六抗培藻膏(或酵素钙肥)+ 黑金神(或粉剂活菌王)肥水培藻,培养藻相和菌相; 

③泼洒豆浆(先用酶解多糖浸泡1个晚上)。此方法起效较慢,需提前采取措施,同时,豆浆具有肥水、稳水的功效,该方法使用很普遍,效果也不错,养殖过程中常用来调节pH。 

14.海蜇养殖前期水体大量滋生太阳虫,导致苗种成活率低 

原因: 

养殖前期,海水中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种类繁多。尤其是近年外海水中有大量的太阳虫,当池中抽入海水后,有些池塘适宜其生长繁殖,其本身还会释放一些毒素,海蜇摄食后不能消化,导致海蜇部分死亡,成活率降低。 

对策: 

①首先用净水王或解毒超爽(2~3亩/瓶)解毒,2小时后及时用六抗培藻膏+酵素钙肥迅速肥水。 

②漂白粉(或阿维菌素)定向杀灭。根据太阳虫的生活习性,黎明前和傍晚的时候,容易在池边聚集,所以尽量在早晨或者是晚上沿边泼洒漂白粉(或阿维菌素)杀灭太阳虫,第二天及时用解毒超爽(2~3亩/瓶)解毒。

http://farm.00-net.com/hq/1/2016-11-26/hq_165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