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一头奶牛拉起的产业链

网友投稿  2016-11-24  互联网

  全村614亩耕地,300亩种青储玉米,100亩种葡萄,50亩养蚯蚓;由原先只有一个奶牛养殖合作社的养殖专业村,衍生出玉米青储、葡萄种植、蚯蚓养殖和双孢菇种植4个合作社,总数达到5个。全村72户农民入社户数达到了50户,7成农民成为了社员。这是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薛家村的一组数据。

  十几年前,薛家村一直以粮棉种植为主导产业,收入较低。2003年,时任村支部书记的王振祥看到群众把作物秸秆当柴草烧掉十分可惜,便带领村民走上奶牛养殖的路子。

  起初是散养,各家各户单打独斗,由于饲料配方不够科学,产出的牛奶量少、质低,销售难。2008年,村里成立了奶牛养殖合作社,并建起了105亩的奶牛养殖场。“虽然把奶牛集中了起来,实行统一饲草、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挤奶,统一销售,但还是分户喂养,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养殖户手里,由于奶牛缺乏统一管理,牛奶品质还是难以保证。”王振祥说。

  2013年,历经一场倒奶风波后,用奶牛入股,将合作社转为了股份制牧场。

  合作社聘请周边从事奶牛购销的经纪人对入股的养殖户按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对奶牛进行评估,作价入股;对于不愿意入股的养殖户,实行托管,由专职工作人员统一管理,年底受益按股分红。对规模小,经营状况差、不愿养的养殖户,采取转让方式转给牧场。

  为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王振祥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正规牧场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与东北农业大学进行联合,由从事动物营养的专家甄玉国教授科学配方,订制营养餐。喂饲全部是进口苜蓿,东北羊草、全株青储饲料和全混合日粮,做到“高投入高产出”。饲养水平大大提高,奶牛单产由原来的每头牛每天10余公斤达到现在30多公斤,产奶量实现了翻番。

  薛家奶牛股份制牧场通过入股、托管、转让等形式,1050余头奶牛全部实行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既提高了牛奶的产量又提升了品质。目前,年产牛奶4500吨,薛家奶牛牧场也成为伊利在山东的重要奶源基地。

  “用牛粪做肥料,种植葡萄,品质好,销路广,为此,村里还规划出100亩土地成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今天是第一天栽苗。”近日,在薛家村葡萄种植基地,宋志金等十余名村民正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边栽植葡萄苗一边介绍。

  村里以奶牛为发力点,去年在成立青贮玉米合作社的基础上,今年又成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蚯蚓养殖合作社,下一步还要成立双孢菇种植合作社,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合作社由一个衍生出四个。

  为降低投入成本,解决奶牛“吃饭”问题,去年村里成立了青贮玉米合作社,有10户农户建起300亩的青贮种植基地。“300亩地一年可产青贮饲料1000吨,比单纯种植玉米增收6万元,并且生长时间短、用工少,节省了人力。”薛家村党支部书记、奶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王振祥介绍说。

  为消化牛粪,以牛粪为原料,除用作种植葡萄外,村里又养了50亩蚯蚓,成立了蚯蚓养殖合作社。蚯蚓既可消化牛粪又能卖钱,每亩蚯蚓纯收入达4千元。目前,村里正筹划用干牛粪种植双孢菇,成立双孢菇种植合作社。“青贮合作社给奶牛供应饲料,牛粪能养蚯蚓和种植葡萄、双孢菇、玉米,一头牛‘拉’出5个合作社,可带动群众就业200余人,形成了一条种养加工、废物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王振祥说。“明年计划投资500万元,用牛粪、蚯蚓粪便和养殖双孢菇的下脚料生产有机肥,既解决了养殖污染,又产生效益。”

  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富了群众,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目前,全村人均收入2万元,村集体收入由十几年前的空壳变为年收入5.3万元的中等村。



http://farm.00-net.com/hq/1/2016-11-24/hq_160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