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粮食生产突破1.2万亿斤大关、实现“十连增”的情况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了明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的第一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会议提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这意味着,粮食安全 这根弦始终不能放松。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保有舍,做到保口粮、抓重点、守底线。
保口粮,就是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保持100%自给。这是因为口粮对保障正常生活和基本经济秩序至关重要,必须确保更高的自给率;而且我国保持小麦和水稻的 生产比较优势,从经济和技术角度都是可行的。抓重点,就是抓好玉米生产,玉米需求空间最大、国内生产潜力最大、年度间产量波动最大,需要集中更大力量抓好 玉米生产。守底线,就是将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重点确保稻米、小麦等主粮供应,强化粮食战略储备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粮食保障 机制。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说,谷物产量一般占粮食总产的90%左右。只要保障水稻、小麦、玉米3大谷物的稳定供给,稳定粮食自给率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按照我国统计口径,粮食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但国际上不存在与我国统计口径完全一致的粮食概念,而有谷物的概念。在我国,谷物主要是水稻、小麦和玉米3 大类,以2011年为例,水稻、小麦、玉米产量合计占谷物总产量的98.4%。
因此,在比较我国与国外的粮食安全水平时,采用谷物自给率代替粮食自给率,更具有统计上的可比性。
那么,如何理解会议提出的“适度进口”?粮食属于土地和水资源密集型产品,我国人多地少,人均水资源较少,适度进口粮食有利于缓解国内耕地、水资源紧张压 力。现在看来,资源约束日益强化,有些产品供给不足、需要进口补充,有些产品竞争力不强、不让进也不行。适度从国外进口大豆、植物油、棉花等非主粮农产品也是现实需要。以大豆为例,按照我国目前8亩地可生产1吨大豆计算,进口大豆相当于利用了国外至少4.4亿亩的播种面积。若全部由国内生产来替代,意味着要 以大幅减少粮食总产为代价。因此,适度进口国外资源性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国外耕地资源。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谷物进口虽然增量较大,但都在国家进口 配额之内,占国内谷物生产、消费总量比例较小,并未改变我国谷物供需基本平衡的局面。
粮食作为经济发展、国家自立的物质基础,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讲决不能依赖进口,必须立足国内,保持一定自给水平。从世界范围看,多数大国粮食自给率都 在90%以上。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不论耕地资源有多少,不论国际市场粮源有多丰富,立足国内实现基 本自给的方针不能动摇。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必须坚持“一条红线一个底线”不动摇。在叶贞琴看来,在工业化、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主引擎的快速推进期,必然会占用大量 良田。因此,首要前提就是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的底线。粮食“十连增”,三分之一靠面积。近6年粮食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产量 也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据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每年粮食需求增量超过200亿斤。要满足这一需求,按照粮食单产水平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来计算,粮食播种面积 必须稳定在16亿亩以上。
“科技支撑”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词,这意味着依靠科技促增产的方向不能动摇。粮食生产每上一个台阶,都与突破性品种和技术直接推动密切相关,上世纪 80年代推广杂交水稻、90年代推广紧凑型玉米,使水稻、玉米亩产分别提高了近100公斤。近些年,在农业技术没有大突破的情况下,我国通过一手抓高产创 建、集成推广成熟技术,一手推广应用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实现了单产水平持续提高。实践证明,今后应当继续坚持。
粮食连续增产固然可喜,但今后还要打造粮食生产的“升级版”,更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大水大肥猛药、重用地轻养地、只顾铺膜不管回收 毕竟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一方面,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工程,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