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民马树彬
同样是一亩地的玉米,山东省郯城县郯城街王城后村的王永点今年变了一种卖法——卖“鲜物”,将还未成熟的鲜玉米让它“早产”,提前上市,卖给城里的人“尝鲜”,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一亩地的玉米却卖出了过去3亩地的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温饱”型,转变为“营养”型。什么新鲜吃吃什么,诸如鲜花生、鲜玉米、鲜大豆等“鲜物”深受青睐,相继走上了市民的餐桌。
头脑灵活的王永点就是瞅准了城里人的“胃口”,在农商行的扶持下,投资20多万元,建立了6个大棚,选种早熟品种,提前在大棚里用营养钵种上玉米,等早春土豆收获后,再移植到田地里,常规种植的玉米还在抽穗期,这些玉米会提前将近一个月进入采收期。
他扳着指头跟笔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大约种植玉米4000棵,亩产500公斤左右,按市场价每公斤2.3元的价格计算,亩收入大约在1100元,而鲜玉米大都按“个头”卖,煮熟了每个一元,一亩地可卖到3500元以上,一亩鲜玉米抵得上三亩成熟玉米的收入。
这些“鲜物”提前上市,不但能卖上好价钱,而且还缩短了生长期,能腾出时间提前种植一些其他的农作物,由一年种两茬增加到三茬,将地里的鲜玉米卖完后,他打算种上“半夏萝卜”,这些萝卜又能提前半个月抢在秋萝卜上市之前卖出,物以稀为贵,自然能卖上好价钱。
“卖完鲜玉米,砍下来的鲜玉米秸,又青又嫩,是牛喜欢吃的青饲料,一斤能卖一毛多钱呢,全部卖完,差不多顶上肥料的钱了。”王永点说。以前扔都没人要的玉米秸,让他换成了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