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从8月中旬一直要“热闹”到国庆后的凯里市大风洞镇,今年刚进入9月就已经一片“静谧”。
这个以往此时正散发着晚熟水晶葡萄甜蜜香味的葡萄小镇,早已不见熙熙攘攘火热的买卖场景,从镇上街道到葡萄园,都已难觅葡萄“踪迹”。
“早卖完咯。”大风洞镇葡萄种植核心区杉树林村村支书王学刚乐呵呵地笑。
杉树林村是大风洞镇有名的“葡萄村”,全村660多户2600多人,超过70%都种有水晶葡萄,面积超过1万亩。
这里是大风洞镇最早种植葡萄的地方,葡萄种植历史已有22年。
20多年里,杉树林村的葡萄园越扩越大,带动了全镇葡萄产业的兴盛,也促成了凯里市“黔原云珠”葡萄示范园区在这里诞生。2013年,园区被列为省“100个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之一重点发展,园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万余亩,总产值在1亿元左右。
然而,看似繁荣的背后,却掩盖不了葡萄年年“愁卖”的现实。
最早,种植户们都是各自找销路。每到葡萄成熟的季节,大风洞镇上、凯里城区到处都可以见到一筐筐、一车车来自大风洞杉树林、云峰、黎山、孙家寨等“葡萄村”运来的水晶葡萄,吆喝声不绝于耳。
“每年几乎都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去卖葡萄,不少都烂在了枝头。”杉树林村村支书王学刚说,葡萄成熟时,他们最先涌上的不是喜悦,而是忧愁,愁葡萄的销路。
一年一年的“愁卖”,一些种植户们抗不住压力,出现了砍伐葡萄树或撂荒葡萄园的现象。
受此影响,2014年底,“黔原云珠”葡萄示范园区因在园区考核中排名靠后,一度面临摘牌的危险。
事物都有两面性。在一些散户、小户“放弃”葡萄种植时,一些葡萄种植大户开始自行突围。
杉树林村最早种植葡萄的大户韩泽锋便是其中的“领头”代表,2011年,他联合另外56户葡萄种植户创建了“兴金葡萄合作社”,开始抱团发展。
“取名‘兴金’,就是希望大家能高高兴兴地把黄金捧回去。”兴金葡萄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韩泽锋介绍,他们一边抓葡萄品质,一边拓展销路,还建起了冷库,以往葡萄“愁卖”的现象大为改善,合作社成员也从最开始的57户增加至292户。
在葡萄种植户们自主寻求“突围”的同时,大风洞镇政府也在努力。
去年,在政府和驻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大风洞葡萄开始“触网”,形成了“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电商+农户+驻村干部”的发展模式。
在韩泽锋等人的带头示范下,众多葡萄种植户们把自己的手机换成了智能手机,运用“一亩田网”、“那家网”等网站,并借助合作社平台统一销售葡萄。
搭乘电商快车,去年大风洞的葡萄销售不仅创造了最短时间售空葡萄的历史记录,价格也有所提升,最高亩销售额从前年的每亩6000元提高到每亩13000元。一些撂荒葡萄地的农户又开始重拾起这项甜蜜事业。
今年,大风洞继续乘“云”而上,仅用一二十天的时间就售卖完了以往需要两个月卖完的葡萄。
“大货车直接开到葡萄园门口,我们再也不用自己出去卖了。”杉树林村村支书王学刚说,现在他们的葡萄已经远销湖北、山西、湖南、四川、重庆等地。
葡萄“不愁卖”之后,大风洞葡萄种植户们又添了新“愁”,不过这个“愁”字背后蕴含的更多是希望和期待。
“大家现在愁的是葡萄不够卖,都想着怎样把葡萄种植得更好,如何卖更高的价钱。”王学刚说,现在村里已开始试种葡萄新品种,争取一年中至少三季都有葡萄飘香。
而在整个大风洞镇,一个以葡萄为中心的农文旅一体化模式正在酝酿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