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他让大后山“长”出了“真金菇”

网友投稿  2016-11-16  互联网

塞外高原的十月,后山地区夜晚已能结冰。但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耗赖山乡圪顶盖村的食用菌基地生产大棚里,却有着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各种菌菇长势喜人,摘菇的、装箱的、搬运的农民工也十分繁忙。

       三年多来,圪顶盖这个整村推进扶贫村,已建成250栋大棚,投资建设了一条年生产菌棒150万棒的生产线。2014年,仅圪顶盖食用菌种植基地就实现利润239万元,在食用菌基地就业的150多位农民工,年均收入达到4万元左右。

       这背后,有一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高瑞才。培养菇菌需要他,遇到问题请教他,收获香菇离不了他,高瑞才从早到晚忙得像个陀螺。

        三年前,在后山高寒地区搞食用菌生产,还是个新鲜事物,高瑞才下决心要让这一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真金菇”。他一头扎进了基地,吃住在简陋的工棚里;他指导建棚、车间布局和设备安装调试,边建设边生产,加上刚实施项目,没有技术员,大部分的活儿他一个人干,有时一天干到十二、三个小时。2012年11月底基地主体工程结束,12月初便开始了试生产,2013年2月就正式投产。

       高瑞才一年四季吃住在基地,工作在基地,食用菌大棚里就是他的“家”。妻子和儿子劝他,他却乐呵呵地说:“我这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命,一到大棚里,我就精神倍增,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妻子、儿子反倒被他劝说的来到武川基地,加入了他的扶贫事业。

       辅助设备不完善,高瑞才突破了许多技术瓶颈,解决了诸多生产难题。2013年5月,首批蘑菇出棚了,除预留20个大棚育菌外,其余80个大棚圆满完成了当初设计的最高产出率。经测算,每个大棚(0.5亩)产量平均达到0.75万公斤。首战告捷,高瑞才喜极而泣。高寒的后山地区终于能生产食用菌了,生产出的蘑菇质量上乘、味道鲜美。

       种植食用菌,科技含量高。高瑞才在食用菌生产中,强化管理,亲力亲为,现场指导,同时,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高瑞才被武川县任命为全县食用菌种植技术总监,他带领8名大学生实践,还培训农民500多人次。目前,全县各个基地都有农技员。

       高瑞才虽然年近花甲,但他始终勤学习爱钻研。武川县海拔高,气候凉爽,他研发了食用菌新品种——大青山野生驯化菇项目,有望在今年培育成功。先进的智能化液体制种技术被他掌握,已经运用于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提高了食用菌产量。劳累了一天的他,晚上总要学习一会儿。“搞技术的人,必须不断地学习充电,不学习就会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形势。”他说。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创业,圪顶盖村食用菌生产基地的食用菌已获得“塞上蒙菇”商标注册并取得QS认证,而生产的食用菌菇,被前来上门收购的福建、大连、北京、天津等客商抢购一空,大连、福建的客商们还要和基地签订长期供货合同。

       得到实惠的村民亲切的称高瑞才为“高能人”。“以前种旱坡地靠天吃饭,收入没保障,现在在基地打工一年收入四五万,年底还有分红,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圪顶盖村村民徐文峰说。2014年,圪顶盖村食用菌基地拿出20万元,给全村130户400多村民进行了分红,其中老弱病残92人、贫困大学生46人。

       如今,高瑞才是全县食用菌技术总监,设想着让武川的菌菇上市并出口国外,他用一颗赤诚之心,努力写好着产业扶贫这篇文章。



http://farm.00-net.com/hq/1/2016-11-16/hq_144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