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如今已创下近几年来的新低。我国生猪生产达到盈亏平衡点的猪粮比价约为6比1,而在一些地区,这一比值已经跌到了4.6比1。
为稳定市场价格,3月27日,商务部启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在全国多个省份同时开展收储。不过,这次收储效果却不明显。
猪价持续下跌,首先是因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前年2月份以后,由于产能过剩,国内猪价持续走低。去年春季南方低温阴雨,大量仔猪死亡,夏季生猪出栏量下降,导致猪价连续上涨。虽然价格在涨,但全国生猪存栏总量过剩的状况并未改变。许多养殖场把6、7、8月份的价格上涨当作新一轮上涨周期的开始,普遍扩大规模,以致秋后供应量大增,价格一路下跌至今。据业内专家估算,我国目前猪肉产能过剩高达51万吨。供过于求,猪价下跌难以避免。
猪价低迷,行业亏损严重。其实,导致生猪行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化水平低,养殖粗放,成本高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猪场总数约6713.7万个,99头以下规模的比重高达50%。而美国猪场才7.1万个,5000头以上规模的占60%。规模化、集约化可以大大降低养殖户生产成本,提高其抗风险能力。由于养殖成本过高,我国猪价已长期大幅高于国际市场。去年我国白条猪每斤批发均价在9元左右,国际市场瘦肉猪每斤均价约合人民币5.5元。也就是说,国内猪业如果提高规模化、现代化水平,降低过高的生产成本,在目前价格形势下,同样可有不菲的利润。
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外购仔猪养殖户出栏100公斤肥猪,每头亏损100元左右。国内猪价虽已大幅低于养殖成本,但市场从来只看供求关系,不看生产成本。猪业要脱困,短期内可通过适当压缩产能,实现供需大致平衡,提升市场价格。长期来看,要通过进一步提高规模化程度,提高养殖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抗风险能力。
猪价继续下跌,很好地说明,启动冻猪肉收储只能一时对市场发挥作用。猪业脱困,不能等,还得靠自己,靠转变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