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育雏前的准备 育雏前育雏室应彻底清扫、洗刷、消毒,育雏用具及设备用百毒杀和华威等消毒剂消毒后入舍,最后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48ml和高锰酸钾24g密闭熏蒸消毒24小时,之后通风换气。雏鹅进舍前舍内不应有福尔马林气味,同时准备好一些防病的治疗药物和饲料。 2.2 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 育雏温度掌握的好坏是雏鹅培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应根据雏鹅的动态、叫声、饮食情况掌握适宜的温度。如果环境温度过低,雏鹅聚集扎堆,不吃食,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或互相挤压甚至死亡;如果环境温度过高,雏鹅张口呼吸,饮水增加,远离热源;如果环境温度适宜,雏鹅分布均匀,活泼好动,食欲好,饮水适度,绒毛光亮而整齐,休息时呼吸平和,均匀分散而安稳。当观察到雏鹅表现出温度过高或过低的行为时,应立即调整温度。一般情况下,1~5日龄育雏温度为28℃~27℃,室温15℃~18℃;6~10日龄育雏温度为26℃~25℃,室温15℃~18℃;11~15日龄育雏温度为24℃~22℃,室温15℃;16~20日龄育雏温度为 22℃~18℃,20日龄以后可以降到常温。这里所说的育雏温度是指育雏箱内相当于雏鹅背部高度的温度,而室温是指育雏室墙壁上距地面高1.5m处的温度。 注意适时脱温。一般雏鹅的保温期为20~30日龄,适时脱温可以增强鹅的体质。过早脱温,雏鹅容易受凉而影响发育;保温太长,则雏鹅体质弱,抗病力差。 2.3 保持合适湿度 鹅虽是水禽,但喜欢干燥的环境条件,实践证明,潮湿对雏鹅健康和生长发育影响很大。高湿低温,易引起食欲下降、绒毛潮湿零乱、抗病力减弱而发病增加。因此,舍内要保持干燥,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65%。随雏龄增长,体重增加,呼吸量和排粪量也增加,室内易潮湿,相对湿度宜保持在50%~55%,同时,注意通风换气。 2.4 适时饮水和开食 出雏后雏鹅如不及时饮水,将影响体内卵黄的吸收利用,造成机体脱水而死亡。因此,应设法及时饮水(潮口),雏鹅的饮水要用清洁的温开水,水温以25℃为宜。在水中可添加5%的多维葡萄糖粉、0.01%的高锰酸钾。饮水后雏鹅有啄食行为或饮水,1小时后即可开食。所有饲料应为雏鹅全价配合饲料(没有雏鹅全价饲料,可以用小鸡料代替),并喂给少量青绿多汁饲料,随着日龄增长,喂料次数可逐渐减少。在整个育雏期内均采用自由采食的饲喂方式,不得限饲。雏鹅1周龄以后,可以视天气情况,选择无风和阳光充足的时候把鹅赶到室外运动,开始时运动1~2小时,以后可逐渐增加。 2.5 正确的光照 光照直接影响雏鹅的生长发育速度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制定合理、正确的光照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距地面1.5m处安装白炽灯泡,以3~4W/平方米为宜。为了避免雏鹅因堆积而窒息,每天应在非光照时间内有较暗的照明。 2.6 加强通风换气 雏鹅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易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气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这3种有害气体对雏鹅生长发育、成活率、抗病力等影响较大,必须及时排除并换进新鲜空气,通风换气以人进入育雏室内没有刺鼻的气味、人感觉比较舒适为宜。通风换气时应避免冷风直接吹在雏鹅身上和贼风侵袭,以免受凉感冒。另外,通风换气必须注意协调好与雏鹅保温的矛盾。 2.7 密度与隔离 在育雏中应按雏鹅个体的大小、体质强弱定期调整饲养密度。自温育雏时,采用育雏箱或箩筐,通常每平方米1~5日龄25~22只,6~10日龄20只,11~20日龄12只。用火炉或地下烟道时,1~10日龄20~15只,11~20日龄15~10只,21~30日龄10~5只,31~60日龄5~4只,60日龄以上的3~2只。 2.8 搞好卫生防疫 随着雏鹅的生长和排泄物的增加,舍内易潮湿、污秽,这种环境会使雏鹅绒毛潮湿、脏臭,不但不利于雏鹅的生长发育,而且易患疾病死亡。所以,必须及时清除宿粪等污物,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舍内干燥和清洁。坚持定期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染源,防止疫病发生。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按时接种各种疫苗,增强抗病能力。 2.9 及时分群 在育雏期间,应根据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分群,对体质、生长发育慢的雏鹅分群后加强饲养管理,以保证整齐度,提高育雏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