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抓“共建”、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持续推进培育文明乡风民风……日前,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本溪市做了经验介绍,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本溪模式”。
持之以恒抓“共建”,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2005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共建的决策部署,并做好顶层设计,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相关市委常委、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城乡共建领导小组,建立市县乡三级领导包建责任制,从重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出发,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来抓。截至目前,已连续10年不变方向、不换镜头,坚持一张好的“共建”蓝图绘到底。先后组织实施了三轮共建规划,制定了考核评比、项目化推进等系列长效工作机制。市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300万元,用于城乡共建奖补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全社会每年2000余万元的投入,十余年累计投入2.2亿多元,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全市共有在溪中省直单位、市县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858家与288个行政村结对共建,形成了浓厚的共建氛围,产生了巨大的“虹吸效应”。
从环境综合整治入手,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该市本着先易后难、分步推进、逐步提升、打造精品的思路,将环境治理落实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以推进“四进院”“五化”为重点,整体改变农村卫生环境。推动村组路硬化、边沟固化、院墙规范化和环境美化、卫生保洁制度化,安装太阳能路灯,推动实现村屯绿化美化亮化。打造文明景观带,统一规划设计,清理违章建筑,修建路边景观、文化墙、栽花种树等,打造本桓公路沿线百里文明景观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沃土工程,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全市农村新增造林76万多亩,新建秸秆气化站30处,每年保护森林植被60万亩。打造精品特色村镇,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沟域经济,建成省级特色旅游乡镇11个、旅游专业村45个。
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入手,全面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将文化惠民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大力开展群众文化“双进双建”活动和农村文化广场功能提升工程,加大农村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引导城乡共建单位将资金向发展农村文化倾斜,近些年,共投入资金2700多万元,为全市贫困村屯配备乐器、音响等设备1089件,创建农村特色文化基地172个。17家文明单位与17所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对共建。发挥专业队伍作用,运用“培训下基层、辅导面对面”、“结对子、种文化”等平台载体,加大对基层的文艺培训力度。近年来,全市20多个专业协会、60多支小分队累计送培训320余场,培训农村文艺骨干3000余人,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十分活跃。大力发展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先后建设了韩家“牡丹村”、田师傅“农民画家村”和同江峪、甬子峪“满族村寨”等一批特色文化村镇。
从培育文明乡风民风入手,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深入持久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坚持百姓视角,精心设计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坚持每年评选道德模范、每月选树身边好人,开展“乡风文明示范户”和“十大孝星”等评选宣传活动,设立“本溪市道德公益金”,帮扶生活困难的道德典型,树立“好人有好报”的鲜明价值导向。广泛开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基地创建、“尚德奋进本溪人”“告别陋习、崇尚文明”“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目前已组建农村志愿服务队伍380余支,在册志愿者达10000余人,以“接地气”“聚人气”的活动引导农民更好地认知、践行核心价值观。把传承优良家风家训与“文明村镇”、“文明家园”示范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260多个村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及自治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