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汪家庄村,一些青壮年不甘心“土里刨食”进城淘金去了,撂荒了大片农田,而村里留守的老人孩子和妇女只能望田兴叹。该村青年熊生贵却守望农田15年,把本村77亩碱滩改良成“米粮田”。村里8旬老汉李仁方举起大拇指夸赞:“有文化的人种田能顶大事,要不然撂荒了多可惜。”熊生贵说:“是啊,盐碱地能生金呢。”
1998年,他看到本村有一片近100亩碱滩地荒芜了。他心里暗暗盘算:“要是把碱滩开发出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该多好呀。”
到底是多年墨水没白喝,熊生贵先试种了3亩水稻。当年秋后一算账,种植的3亩水稻平均亩产430公斤。1999年,他继续开荒造田,试种了油葵、水稻。在种植过程中,他对“水旱”两种作物不同时间播种期、灌水期、施肥期、出苗期、收获期等全生长期的分布情况逐田、逐项记载,并对照分析,总结种植改良经验,这年种植的水稻和油葵都喜获丰收。他由此总结出“水旱”轮作改良盐碱地的有效种植方式。
熊生贵种植的水稻亩产由1998年430公斤提高到去年的451公斤,种植的油葵亩产由1998年的152公斤提高到去年的251公斤,种植的小麦、玉米去年亩产分别达352公斤、910公斤。他改良盐碱地有了好收成,去年该改良技术在全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