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串晶莹剔透、一个个浑圆饱满……又到一年葡萄丰收时,走进乳山市育黎镇南西屋村葡萄种植户刘典强的葡萄园,“姹紫嫣红”的葡萄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这两年葡萄的行情一直很好。今年巨峰的收购价是4元/斤,红宝石是7元/斤,金手指一斤可以卖10元到15元。”刘典强高兴地说,每天都有收购商来收葡萄,销量一点不愁。
近年来,我市通过引进更多优质品种、绿色无公害栽培等方式,有效提高了葡萄品质,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青睐,葡萄种植业在我市越来越红火。目前,葡萄种植已成为我市部分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坚持走“精品之路”的葡萄种植户们如今也是“名利”双收。
一亩地净收入约1万元
葡萄藤变摇钱树
谁家的一串葡萄最重、谁家种的葡萄最甜美、谁能一分钟吃掉最多葡萄……9月24日,2013乳山市第三届葡萄节在育黎镇南西屋村举行。育黎镇的葡萄种植面积达3300余亩,品种20余个,是全市最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而南西屋是育黎镇最大的葡萄致富村。连续举办三次的葡萄节除了让南西屋葡萄的品牌打响之外,更是本村种植葡萄的农民们庆祝丰收的一种方式。这一天,1000多亩的葡萄树枝头挂满甜美的果实,百姓的脸上也挂满甜美的笑容。
不到8点,刘典强就来到村里的广场上,帮着布置葡萄节举行的场地。作为一个“新晋”的葡萄种植户,葡萄节上他也交出了一份让自己满意的答卷——家里的20亩葡萄一年净赚了近16万元,这着实让刘典强更加坚定了种植葡萄的信念。
走在如今的南西屋村,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葡萄园,可是几年前还有不少村民依旧固守着种粮的传统,种粮大户刘典强就是其中之一。从刘典强的祖父辈开始,一家人就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里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那么,刘典强是如何完成从“种粮大户”到“葡萄大户”的转变呢?这还得从村里前年的一次考察说起。
2011年,葡萄种植已成规模的南西屋村组织村民去省内其它葡萄种植地考察,学习先进种植经验。已经动了“转业”念头的刘典强再次找到父亲商量:“爸,您看咱们村多少人都靠葡萄发家致富了,咱们家地多肯定效益会更好,这次村里组织考察,我也跟着去,等回来再决定咱们种不种葡萄吧?”刘典强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认可,他也成了村考察团里少数的几位“种粮大户”。
北京、平度、莱西,一路走下来,刘典强回到村子里第一件事就是开始刨地,第二年20亩葡萄园开始郁郁葱葱。“现在我家的葡萄园有巨峰、金手指、红宝石、颗粒森等品种,中秋节到现在,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货车来地里拉葡萄。”刘典强笑着说,以前,这20亩地一年也就收入两三万,现在的收入能翻好几番,葡萄真是农民省力又赚钱的“摇钱树”。
现在的刘典强,不用整天在地里耕作,赚得的收入却是之前的好几倍。刘典强有两个儿子,明年他想给大儿子买房、买车,准备让大儿子早点成家。据刘典强介绍,现在每亩葡萄地的净利润能达到7000元至8000元,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巨峰”不再独领风骚
葡萄品种越来越多
像刘典强一样,南西屋村支部书记,今年56岁的陈京云家中也种着近20亩的葡萄地。但是和刘典强不一样的是,陈京云比他种植葡萄早了近20年时间,算是村里最早尝到葡萄种植“甜头”的人。
1985年,南西屋村有两个村民从山西贩兔毛走到了辽宁,后来把兔毛卖给了当地一家种葡萄大户,还得了人家送的8棵巨峰葡萄苗,说是第二年就可以吃到美味的巨峰葡萄。回到村里,陈京云听说了这件事,也要了三颗葡萄苗来种。果然,第二年初秋,紫色的巨峰葡萄把枝头都压弯了。摘一粒尝尝,那滋味陈京云至今记忆深刻,甜到了心坎里。
可是,这么多葡萄吃不完就可惜了,陈京云索性去镇里卖葡萄,就这样赚到了种植葡萄的“第一桶金”。这第一桶金并不是陈京云赚了多少钱,而是他发现种葡萄要比种地更有赚头。于是,陈云京第二年就买了1万棵巨峰葡萄苗,在他的带动下,南西屋的村民们逐渐走上了这条致富道路。
“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村开始种植葡萄,90年代葡萄地开始大于粮地,近几年家家户户都开始种葡萄。”陈云京把村里的葡萄种植史归结为三个阶段。不过,看似蒸蒸日上的葡萄种植业也出现过“瓶颈”。开始的时候,一到秋收时节,来自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收获车就堵满村里的各条道路,但是前几年,随着葡萄种植业的普及,南方一些城市的货车开始变少。当时的陈京云,已经是村支部书记,他不仅肩负着自家的葡萄园效益,更是肩负着全村千亩葡萄园的发展前景。陈京云联系了几个以前的收货商,得知原来现在巨峰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好买,一些更高档、口味更新鲜的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思来想去后,陈京云决定带着村民们勇敢的走出去,在镇政府的帮助下,陈京云和种植户们到外地考察葡萄种植业。不仅取来了先进的种植真经,还带回来了金手指、红宝石等优良新品种。南西屋村的巨峰时代也就此告一段落,更具经济效益的新品种的种植范围越来越广。
“巨峰的收购价是4元,红宝石是7元,金手指好的时候可以卖到15元。”陈京云说,高档的品种也相对的需要更加悉心的栽培。
乳山市葡萄栽植历史悠久,生产条件优越,全市葡萄栽植面积近万亩,在品种接都上已形成食用葡萄和加工葡萄两大系列30余个品种,在区域布局上已覆盖北部7个山区镇。
绿色种植 抱团经营
产量收入更有保障
在整个葡萄节中,有一个人特别引人注目,操着外地口音的他也是全村唯一一名外地葡萄种植户。他叫白明杰,来南西屋村已经5年时间,五年前他承包了村里的200亩土地。现在,20亩的地上种了葡萄,另外则种植花生、玉米、芋头等作物。
白明杰是黑龙江人,硕士研究生。许多人都不理解,一位高才生怎么就成了“一介农夫”呢?白明杰回答:“你知道吗,在日本,一个西瓜可以卖到人民币一百块的价格。”在他眼里,原本不起眼的瓜果蔬菜身上,却蕴含着巨大的财富。
2008年,育黎镇镇政府去东北招商,白明杰就义无返顾地来到育黎承包下200亩土地,准备做农产品出口项目。可是,日韩的农产品进口把关特别严,这也让白明杰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同时,这些困难也让他明白,想要把农产品以高价卖到其他国家,首先必须提升产品的品质,第一件事就是杜绝栽植过程中的农药残留等问题。
“地里用的是农家肥,隔断时间就去村里的牛棚拉牛粪。”白明杰说,去年他有了新突破,他成功地把芋头出口到了日本,他也很有自信以后能让出口品种逐渐增多。
绿色无公害的栽植方式,已经在南西屋村蔚然成风,逐渐被广大村民接受。
今年,南西屋村还成立了自己的葡萄合作社——乳山市育黎镇南西屋景润葡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还被评为了重质量守信誉消费者满意诚信承诺单位。
“合作社现在有近300亩葡萄地,50户村民都加入了进来,合作社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按照一个标准种植、管理。”陈京云说,合作社是实现葡萄绿色种植的有效途径。不光在乳山育黎镇,在文登市、工业新区等葡萄产地也成立了许多专业合作社,让葡萄种植标准化,绿色无公害化。
陈云京还说,建立了合作社之后,就更加方便农民直接和超市对接,葡萄的销售渠道也更加有保障。
“摘”比“卖”更流行
纵观我市的葡萄栽植业,其产业链条主要分为鲜食葡萄和在加工两种形式,而因为葡萄加工产业较少,葡萄栽植业还是以直接销售为主。但随着近几年休闲采摘乡村游的兴起,“摘”葡萄比“吃”葡萄的含金量更高,尤其在城市周边地区,葡萄采摘园里的葡萄供不应求。
中秋假期期间,位于工业新区汪疃镇的神山葡萄园里,前来采摘的游人络绎不绝。去年4月才刚刚建成的神山葡萄园里,硕大的神山1号、草莓香味的神山无核、巨峰改良后的神山2号、巨玫瑰、金手指等都成为游人争相采摘购买的对象。最多的时候,神山葡萄园接待游客的数量能达上千人次,亩产值为一万两千元左右。
说起神山葡萄,就得说说葡萄大王曹玉波。1983年,曹玉波从一家刊物上看到了一条葡萄致富信息,他便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去青岛取经的客车。回来后,他贷款1500元,购买了一批巨峰苗木,种植了两亩葡萄,结果第二年收入就达近万元。曹玉波的名声一下子传开了,前来找他学习、取经、购苗、咨询的群众越来越多,他的家也成了群众的“技术咨询站”。在他的带动下,仅两年时间,村里就发展葡萄一千多亩,年创收超过300万元,80%的农户靠种植葡萄脱贫致富。
为了打造绿色葡萄品牌,在儿子曹志毅的建议下,曹玉波又在工业新区蔄山镇建立了百亩神山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并在威海做起了首家葡萄采摘园。“更好的带动葡萄产业的大发展,也起到科技示范基地和推广的作用。”曹志毅说,2009年,蔄山百亩神山葡萄种植示范基地举行了威海首个葡萄采摘节。
对于葡萄的销售方式,一开始的时候曹志毅并没有全用作采摘。在葡萄未着色时,神山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先将30%的一般葡萄卖给罐头厂;成熟时再利用农超对接的形式将20%的葡萄卖给超市;最好的50%的葡萄用来休闲采摘。“在保证各类档次葡萄供应的同时,这样能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曹志毅说道。后来,采摘游越来越热,曹志毅就开始筹建一处纯采摘的葡萄园,位于汪疃镇的200亩神山葡萄园就此落成。
“现在园里的葡萄都不够摘的。”曹志毅说,对于休闲采摘的发展他信心十足,他正在葡萄的研究大棚栽植,希望将葡萄丰收的时限拉得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