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种球国产化不该“零起步”

网友投稿  2016-09-07  互联网


  笔者曾数次赴荷兰对几家百合育种和种球繁育公司进行考察研修,并多次陪同荷方专家考察访问国内主要的种球生产企业,发现国内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在进行种球国产化技术研究时,大多是自己从头开始摸索、试验,或者通过一些科研院所为其提供技术指导。笔者认为,此做法不仅费时、费钱,走的弯路多,而且难以掌握到最实用有效的百合种球生产技术,包括很多荷方视为商业秘密的技术。国内企业在百合种球生产时应避免步入误区。
  首先是繁殖手段,国内多以组织培养方式直接繁殖百合籽球,认为这样不仅脱毒而且繁殖系数高。而荷兰则是以鳞片扦插作为生产籽球的主要手段,组培仅用于新品种扩繁初期。他们认为,组培不仅生产成本居高难下,其繁殖系数未必比鳞片扦插高,不适于规模化的种球生产推广应用。
  其次是生产管理理念方面:荷方强调全过程全方位精准管理,而非注重某一阶段的重点控制。例如,种球在大田生长期间,需要每隔2到3天喷施一次矿物油,以便保护叶片,阻止蚜虫等携病毒侵袭。即便是在露地种植,也需做到全无杂草生长,因为那里是害虫寄居的载体,当然也成为病毒侵染的潜在威胁。国内的专业人士很多对此并不了解,尤其是对矿物油施用和杂草控制的要求,他们总以为应该建立种球母种圃或原原种基地,用那些原原种即可一劳永逸解决生长过程中的病毒防控问题,而严重忽略了田间生长期间每个环节的控制和管理到位。
  最后是投入产出与自主创新问题,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不愿通过国际合作,以快捷的方式花钱购买国外与知识产权相伴提供的优质籽球和成熟技术,而是不计成本、花费巨资从零开始,历经数年曲折,重复试验国外早已成熟普及了的种球生产技术。由于百合种球繁育并非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百合产业的知识产权自主化发展,新品种选育才是创新的源头,即使解决了种球自主生产而品种权仍属国外所有,因而这种自主摸索显得毫无意义。倒不如像北京盛景苑那样,开展国际合作,高起点、快而捷地由国外直接购买优质无毒的百合籽球及其生产技术,真正实现互利双赢、自主发展。而各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则应兼顾育种创新和种球繁育,尤以新品种的选育作为重点支持内容!

http://farm.00-net.com/hq/1/2016-09-07/hq_118010.html